新生儿脐疝的起因与救治要点,新生儿败血症起因及预防

98迷科 2024-04-19 1次阅读

1、新生儿脐疝的起因与救治要点

  脐疝(umbilical hernia)是腹部内脏从脐环向外突出形成的疝,是一种一般的先天性发育缺陷,也最常见的一种脐部疾病。婴儿发病率较高,尤以早产儿、低体重儿好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罕有延至学龄时期。女孩比男孩多2~3倍。

  一、病因

  脐疝发生的原因与脐部的解剖特点有关。在胎儿期,脐环下半部通过二根脐动脉和脐尿管,脐环的上部通过脐静脉。婴儿出生后,这些管道随即闭塞而成纤维索,与脐带脱落后的瘢痕性皮肤组织相愈合,因此该部是一薄弱区。脐疝的形成还与腹壁肌肉和筋膜的发育有关;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合拢,这就使脐疝更容易产生。疝囊为突出之腹壁憩室,其外仅有皮肤覆盖,腹膜与皮肤深层及脂肪组织有粘连。突出的内脏多为大网膜或小肠,囊壁与其内容之间一般无粘连。

  二、临床表现及观察要点

  在脐部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隆起。哭闹、咳嗽时肿块就突出更明显,约有拇指大小或核桃大小,呈球形,皮肤较薄时呈青色,指压时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有时可以听到气过水声,压迫时小儿无任何痛苦。以指端探人脐孔内,可以清楚地触得脐环边缘,并可估计其直径。小儿咳嗽或哭闹时,指端感到明显冲击。当小儿安静以及在卧位时,肿块即消失。

  1岁下婴儿,脐疝直径大都在1~2cm;年长儿童由于疝的长期外突,疝囊和皮肤有扩张,直径可达3~4cm。患脐疝的小儿一般无痛苦,也不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1.护理目标

  (1)家长理解脐疝诊治方法,配合完成部分生活照料。

  (2)脐部切口愈合良好。

  2.护理措施

  (1)非手术治疗

  ①皮肤护理:观察粘贴胶布处皮肤有无异常现象,认真交接班。

  ②喂养管理:少量多次哺喂。

  ③情绪管理:尽量避免小儿出现长时间剧烈哭闹的现象,维持小儿生活规律,避免周围过强烈的声音刺激。

  ④排便管理:排便过于费力时,一方面给予腹部局部保护,另一方面注意饮食中水的补充,必要时进行饮食结构调整。

  (2)手术治疗

  ①手术前认真做好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②手术后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污染。

  ③尽量保持小儿情绪稳定,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

  3.护理评价

  (1)患儿家长能否遵照医嘱,认真配合完成诊疗过程。

  (2)手术治疗患儿脐部切口愈合良好。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新生儿败血症起因及预防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如能及早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患败血症的新生儿可表现为原有的黄疸加重,体温不稳定多数发热,但有时体温正常或不升高。常有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有的烦躁或嗜睡、哭闹不安、甚至惊厥。早产儿可表现出面色发灰、全身虚弱、吸吮无力、哭声低微,对各种刺激都呈反应低下状态。

新生儿易患败血症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新生儿的皮肤、粘膜薄嫩,容易破损;未愈合的脐部是细菌入侵的门户;更主要的是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易局限,当细菌从皮肤、粘膜进入血液循环后,极易向全身扩散而致败血症。 2、 妈妈怀孕期间患感染性疾病时,某些细菌及其毒素,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这种情况新生儿多于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 3、 胎儿娩出时,由于母体羊膜早破、羊水污染、产程延长、助产过程消毒不严等,均可增加感染机会,而致新生儿败血症。 4、 新生儿反应能力低下,当有某些局部感染时,未被及时发现,如:脐炎、口腔炎、皮肤小脓疱、脓头痱子、眼睑炎等,均可成为病灶,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发展为败血症。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要注意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孕妇感染,以防胎儿在宫内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产房环境、抢救设备、复苏器械等要严格消毒;对早期破水、产程太长、宫内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做新生儿护理工作,应特别注意保护好皮肤、粘膜、脐部免受感染或损伤,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在护理新生儿时,要细心观察吃、睡、动等方面有无异常表现,尽可能及早发现轻微的感染病灶,及时处理,以免感染扩散。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新妈必知新生儿喂养要点

  喂完奶要预防吐奶

  宝宝吃奶的时候,会同时吸入胃里一些空气,而新生儿的胃部呈水平状,胃部连接食管的括约肌较松弛,当排出胃里的空气时,就会带着奶液,形成吐奶。吐奶严重时,会呛人气管造成窒息。

  但是,吃完奶后,先拍嗝,再躺下,发生吐奶的概率就会大大下降。所以在孩子吃完奶后,先不要急着让他躺下,可以先把他转为竖直抱着,头部趴在自己的肩膀上,然后用一只手轻轻拍击其背部,待他打出几个嗝后再让他躺下。如果这样的方法无法让孩子打嗝,就尝试揉揉他的腹部,或者让他趴在自己的大腿上,给腹部施压,再轻轻拍击后背,一般就可以打嗝了。

  即使是拍了嗝才放下躺着,孩子也有可能会吐奶,所以还是要认真观察20~30分钟。如果发生了吐奶,就立刻将孩子转成侧卧,让乳汁顺着嘴角自然流出即可。

  减少夜间喂奶

  夜里是生长激素分泌旺盛的时候,所以要保证充分的休息,不要频繁打扰孩子。喂奶次数也要尽量减少,让孩子逐渐养成白天玩耍、夜里休息的作息规律,这样父母的负担也会减轻很多。

  新生儿一般每夜都需要喂奶2—3次,那么就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减少1次,平常喂3次的就减少至2次,平常喂2次的就减少至1次。只要喂奶间隔不超过6小时就没有问题。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将睡前最后一次喂奶的时间向后推1个小时,原本8点的推到9点;而将早晨最早1次喂奶的时间提前,原本7点的提前到6点。这样在夜间只需要喂1~2次奶就可以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新生儿黄疸的防治及护理要点

  关键点读: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导致的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无须治疗。

  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

  导致黄疸的原因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指一些新生儿出生2~3天后,全身皮肤、眼睛、.小便等会硅现发黄,到出生第5~6天时,发黄最为明显的现象。

  出生后,新生儿建立自己的呼吸系统,体内的低氧环境得到改变,对红细髓的需求减少,于是大量的红血球被破坏,分解产生胆红素,但是这时新生儿的厨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把过多的胆红素处理后排出体外,使得血液中的胆红素增多。就出现了生理性黄疸。

  2.病理性黄疸

  如果新生儿的黄疸出现的时间过早,黄疸的程度过重,或者在生理性黄疸减退后又重新出现,而且颜色加深,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

  3.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既非生理性黄疸,也非病理性黄疸,是指有的全部由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使小肠中重复吸收胆红素引起的黄疸。

  黄疸护理与就诊

  1.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可自行消退。但在黄疸期间要让宝宝多喝温开水或葡萄糖水以利尿。

  2.病理性黄疸:如果新生儿黄疸具备出现早于24心时、进展快、程度重、消退晚、退而复现。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去医院治疗。

  3.为了预防新生儿黄疸,妈妈和宝宝都应该尽量避免接触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化学物品,禁用可诱发溶血性贫血的氧化剂药物。如果宝宝是由母乳喂养的,妈妈要忌用氧化剂药物,忌食蚕豆,忌与樟脑丸接触。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标签: 新生儿  起因  脐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