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最后的结局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生平经历如何

cht 2022-08-13 4次阅读

毛遂,战国时赵国人。

平原君门下食客。

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如今,职场竞争很残酷,不但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难得的际遇和过人的胆识。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个成语——毛遂自荐。

它说的就是我们要对看准的目标,敢于推介自己,把自己展露出去,这样才能赢得先机。

“毛遂自荐”是古人凝练出来的一个成语,不过在这个成语的背后,却有着一段残酷的历史。

在古代,一个叫毛遂的人通过自我推荐获得了一次表现的机会,然后他抓住这次机会,实现了人生逆袭。

可能大多数人对这个成语的认识也就止步于此,包括我们的历史老师,可能都不会再说毛遂后来的故事。

事实上,毛遂的一生并没有这么短暂,他的一生有过颓废的日子,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有悲惨的瞬间。

让我们翻开历史文献,回到过去,探寻那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

先说说毛遂其人。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他是平原君赵胜众多门客中的一个。

要说起赵胜旗下的这帮门客,可以说一无是处,整日拿着工资,无所事事,文不能测字,武不能担水,说白了就是一帮混日子的人。

而更让我们吃惊的是,赵胜的门客数量惊人,多达3000人。

但这些门客的主子平原君赵胜,却是个历史名人。

他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也是赵孝成王的叔叔。

赵胜与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并列为战国四公子。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因临阵换帅,而且还是没什么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战争最后的结局是赵国惨败,秦国战神白起坑杀了赵国当时最为精锐的45万大军。

image.png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国内成年男子十不存二,可以说已经到了没有大将可用的尴尬境地。

公元前258年,赵国正经历秦国围城之困局,国祚之难一时难以消除,而且秦国此时士气正足,大有吞并六国迹象。

赵国曾向其他各国请求增援,然而列国皆置之不理,赵国丞相虞卿认为楚国与赵国唇齿相依,想从楚国那里寻求帮助。

为了能达成这个目标,赵国必须派出能臣出使楚国,并向楚王陈述利弊。

最终,赵孝成王命叔叔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搬救兵。

有人说赵孝成王是利令智昏,毕竟长平之战平原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个时候他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也难怪人们对其评头论足。

为了不辱使命,赵胜倒是很积极。

他欲从手底下的门客中挑选20人一同前往,在他挑完第19人的时候,着实想不到更好的人选了,正当他准备放弃时,一个叫毛遂的人站了出来,并一腔赤诚地对主人说,他愿意效犬马之劳。

平原君笑着说:

贤士立于府中,犹如尖锥立于囊中,锋芒即刻便能显露。

然而先生来我府中已足足三年有余,可我却从未听闻过先生如此可见,先生是文不成武不就。

然此番我等入楚事关赵国存亡大计,我恐先生不能胜任。

毛遂答曰:

贤士施展才能当施才之机遇。

在下之所以尚未展露锋芒,只因尚未处于囊中之机遇,如公子将在下放入囊中,才能自将脱颖而出。

平原君觉得此人定有用武之地,于是改变了想法,准备带上毛遂一起出使楚国。

凭借自己的执着,毛遂终于得到了展露自己才华的机会。

平原君一行人到达楚国之后,楚国国君只愿意单独召见平原君一个人,他带来的20个门客均被拒之门外,只能外头候着。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见赵胜出来,毛遂有点按捺不住,他按着佩剑不停地走来走去。

其他门客见毛遂来回晃悠,就刺激他说,要不你直接杀进去得了,这可是难得的机会!

众所周知,楚王熊槐心高气傲,目无他人,毛遂见平原君迟迟未出,此时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虽然身在殿外,可一颗心却始终在谈判桌上。

从早晨一直到中午,其他人也都紧张了起来,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看着毛遂。

image.png

其实毛遂已经能预判到谈判的结果,那就是楚王肯定不会轻易出兵救赵。

一想到这,毛遂当即决定孤身一人闯入殿中。

不过,他遭到了楚王的厉声呵斥,当即要让手下轰他出去。

不过毛遂一个箭步早已站到楚王身边,他以楚王性命为威胁,威逼楚王。

在镇住场子之后,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分析天下局势,旧事重提秦国与楚国之间的昔日矛盾,激起楚王心中对于秦国的不满。

一番言语,让楚王的决定来了一个彻底的反转,当即决定与平原君、毛遂歃血为盟,支援赵国。

此后,“毛遂自荐”的故事广为流传,而毛遂不但被平原君重用,在赵国王廷,他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毛遂“合纵连横”的提议下,赵国与楚国联合出兵,解除了长达三年的邯郸之围。

不过,赵国此后并不太平。

邯郸之围解除的第二年,燕国前来进犯,相比较这个外患而言,内忧更让赵国王室乌烟瘴气,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先说说赵国的内部矛盾。

毋庸置疑,内部问题大都出在王权继承上。

原本赵孝成王立了自己的大儿子赵毅为嗣子(类似于封建社会中太子),不过这个太子宅心仁厚,为人坦诚,本没有做赵王的雄心壮志,可以想象,即便当了一国之君,最多也就是守业,想要重现赵国辉煌估计很难。

而深受赵孝成王喜爱的二儿子赵偃为人狡诈阴险,残暴不仁,并且心胸狭窄,他对大哥赵毅当子嗣一直心存嫉妒,成天想着除掉赵毅,抢夺嗣子之位。

不过,在他身边缺少一个出谋划策的人,这时他也想到了毛遂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放眼望去,毛遂此前仅凭口舌之力,就说服了楚国,挽救了赵国。

不仅在平原君那里是座上客,就连赵孝成王也对他赞赏有加,可谓风光无限。

为了说服毛遂,赵偃暗地里搜集到了毛遂的把柄,迫使他屈服于自己。

最终,赵偃在毛遂的协助下计谋得逞,如愿以偿得到了嗣子的位置,不久之后成为新的赵王。

而原来的嗣子赵毅则被安排到秦国成了质子。

赵偃上位后,一大批能臣良将,诸如廉颇,李牧等人均遭排挤。

非但如此,这个赵王还听信郭开等奸佞小人的谗言,致使朝堂之上一片污浊,军纪更是涣散。

所以,面对外患燕国前来攻打时,赵偃又是无人可用。

此时,毛遂再次被赵偃推了出来。

赵偃任毛遂为将军,率军抵御燕国来犯。

在赵偃看来,毛遂是股肱之臣,更是全才。

可毛遂心里清楚,统御千军他实难胜任,自己的今天,只是凭三寸之舌得来,但王命难违,他只能硬着头皮上。

image.png

毛遂深知此战的重要性,所以他不敢懈怠,然而,一个靠嘴皮子立功的人,怎么可能一夜之间精通兵法,化身战神,大破敌军呢?赵王所期待的奇迹最终化为泡影。

面对训练有素的燕国铁骑,毛遂毫无还手之力,到最后只能仓皇败逃。

作为主将,对于战败的残酷与羞耻,毛遂很难接受,他自觉无颜再回到赵国,最终选择了自刎而亡。

有道是“术业有专攻”,毛遂虽然嘴皮子利索,但他确实没有带兵打仗的天赋和能力,所以赵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回想当年,毛遂自荐的意气风发,不免让人钦佩,可是他的悲剧再次说明,我们既要人尽其才,更要扬长避短。

要知道,放错位置的人才是多么地不合时宜,甚至说是非常的悲哀。

一代名士,落得个自杀谢罪的结局,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不过毛遂能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留下精彩的一笔,也着实不枉此生了。


标签: 毛遂  战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