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解读之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cht 2022-08-10 3次阅读

诸葛亮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三国人物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刘备在见到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便给了刘备一个“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这个规划对今后的天下大势进行了预测,重点是对刘备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

而后来的事实,部分印证了诸葛亮的预测和规划的正确性。

刘备后来真的占据了益州,建立了以益州为根据地,以汉中和荆州和前沿突破口的发展态势。

不过,当关羽从荆州出发,北上攻打襄樊失败,最终造成荆州丢失。

而刘备又贸然发动了与东吴的夷陵之战,接着又失败,自身也遗憾身亡后。

可以说,“隆中对”的规划已经不适合蜀国的未来发展了。

为什么说“隆中对”已经不适合蜀国未来发展了呢?

“隆中对”中讲到,蜀汉北伐的条件是以益州为后盾,同时从荆州和汉中两个地方北上,夹击曹魏。

同时,天下老百姓群起响应,跟随刘皇叔杀到“旧都”,“救出”皇帝,98迷科,从而实现一统天下的目的。

但是在夷陵之战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其一,荆州已经丢失,蜀汉要北伐,只能从汉中一条路北上。

这样就形成了孤军深入的情况,不能对曹魏形成夹攻了。

其二,就算是荆州还在,可以两路夹攻,但已经没有“上将军”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相继去世,蜀汉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

其三,曹丕已经称帝,曹丕称帝是汉献帝主动禅让的,蜀汉北伐不再有之前想象的那种舆论氛围。

中原统一后,老百姓的生活相对安定下来,不可能再出现“箪食壶浆”迎接刘皇叔的场景。

再说了,刘皇叔都没了,还怎么迎接!

所以说,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权以后,根本就不再适合北伐了。

而诸葛亮却还要继续北伐,而且用穷尽一生的时间来北伐。

因此,有些历史研究者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在“隆中对”里做了规划,他一直固执己见地要执行这个规划,因此最终造成了蜀汉的灭亡。

image.png

那么,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认为,恰恰相反,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的一系列操作,表面上看,是按照“隆中对”的套路来进行的,实际上完全不是。

诸葛亮的做法,与“隆中对”时候的设计,已经完全背离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初期,诸葛亮北伐是为了集权。

诸葛亮虽然获得了刘备的托孤辅佐刘禅,但是当时他遇到的困难是很大的。

一是他比较年轻,资历比较浅,在朝中没有绝对的威望。

二是刘备虽然让他托孤,但又不完全信任他。

只让他掌管政务,而军权却在李严的手里。

诸葛亮不掌控军权,实际上什么也做不了。

三是有一大帮元老,包括魏延、李严、吴懿等人,都觉得刘备死后,自己应该当老大,因而不服诸葛亮。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想树立绝对的权威,因此才立刻实施了北伐的行动。

实际上,一开始诸葛亮并没有发现军事行动是可以集权的好方式。

而是当他去了南方,平定了孟获等少数民族的叛乱后,他发现了统兵的好处。

本来,平定南方回来后,就该安定下来,但是他立刻就开始组织北伐。

通过北伐,诸葛亮一方面完全把李严架空,李严成为一个只负责押送粮草的官员。

另一方面,他打击了魏延、吴懿等老将,把马谡、马岱、王平、姜维等将领重用起来,实现了在军中换将的目的。

而朝中,也因此换成了诸葛亮喜欢的蒋琬、费祎、董允等人。

诸葛亮集权,并不是说他要夺权。

而是他知道,在皇权社会,当君王暗弱的时候,只有通过集权,才能让朝廷风清气正,国内国泰民安。

如果不打仗,呆在朝廷中,通过搞政治斗争来集权,这样的目标是达不到的。

后期,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求生存。

image.png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诸葛亮北伐只是为了集权的话,实际上通过一两次北伐,这样的目标就达到了。

为什么诸葛亮要一生都北伐呢?

显然,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求生存。

这里的生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诸葛亮本人的生存,一是蜀国的生存。

如果诸葛亮只进行一两次北伐,就不再打下去了。

等诸葛亮回朝后,他倒霉的时刻就来了。

因为那时候,诸葛亮虽然集权了,但别人也想要权力。

想要权力,自然会在刘禅面前说三道四。

那样的话,诸葛亮肯定会被刘禅打击。

再说了,他北伐又没有成功,更加有被弹劾的理由。

诸葛亮要不被弹劾,不受折磨,唯有一直打下去。

另外,诸葛亮一直北伐,还有个目的是为了蜀汉的生存。

蜀汉是一个偏远小国,但是物质条件相对较好。

如果不北伐,不发动战争。

那么,国内的人就会过得很安逸,过不了几年,军队就不能打仗了。

所以,诸葛亮必须始终磨砺军队,让军队绷紧神经。

如果机会适合,很可能还会取得北伐成功,实现统一。

所以,于公于私,诸葛亮认为,他都必须北伐。


标签: 诸葛亮北伐  三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