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是忽视幼儿独立性培养,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98迷科 2024-04-23 2次阅读

1、溺爱孩子是忽视幼儿独立性培养

  现在平均家庭拥有的子女数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减少,有子女数1-2个的占到家庭总数的95.65%,这样,溺爱孩子的现象也日益明显,成为育儿上不得不讨论的问题。看到孩子挣扎着自己穿衣服的费力情景,有77.31%的母亲选择帮助孩子穿衣服,只有32.69%的母亲会鼓励孩子仍让他自己穿。67.86%的母亲倾向于孩子要什么零食或玩具就买给他,而不懂分辨孩子要的玩具对他的成长有何益处。虽然孩子己经有自己吃饭的能力,但仍有52.73%的母亲坚持把饭送到孩子的嘴里。孩子摔倒了赶快跑过去把他扶起来的母亲有62.96%,只有37.04%的母亲会等待或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当孩子跃跃欲试的想要展示自己的能力时,他们想告诉其他人他们已经可以自己穿好衣服,自己吃饱饭了。母亲却出于对他们的爱而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就感的权利,错失了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机会。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独立性,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要让那稚嫩的心灵有个潜意识,只要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成功。0-3岁的婴幼儿往往有试图由自己尝试做一切事的冲动,这应该是人的一生中最勇敢的阶段,大人的插手无意中给了他们一个信息,这些事他们还做不来,必须由大人们来替代。这样,本应该有的成就感和喜悦,化为不被肯定的挫败感。给他一把小勺,一个小碗就算把孩子的衣服弄的有些脏,又有什么损失呢?看着孩子由笨拙的动作变得日渐娴熟以及那小脸上绽放的自豪的笑容不是最大的收获么?要让他学会靠自己的能力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要让他知道并不是他要什么就能马上得到,要有合理的理由。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孩子学习各种本领,锻炼各种能力,归根结底是为了今后更好的独立生活。可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的做法却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因而造成很多孩子凡事喊妈妈,离了家就六神无主,在夏令营里洋相百出,军训时狼狈不堪,在国际野外生存比赛中一败涂地。在独生子女众多的今天,孩子的独立性成了令人担忧的问题,有些家长把孩子早早地送进全托幼儿园、寄宿学校以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实际上,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不一定需要戏剧化的大动作,无须刻意地制造机会锻炼孩子,只要日常生活中不剥夺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机会,就能培养出勇敢独立的孩子。

  美国的孩子以独立性强而著称,有趣的是,美国的儿童教育书籍上很少见到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章节。让孩子独立已经普遍融人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习惯中。他们的理念是孩子本来就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能力的,放手让孩子去做他能做的事是天经地义的,家长不该替孩子包办一切。在美国,六七个月的婴儿就自己抱着奶瓶喝水,1岁多就自己抓东西喂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自己在地板上玩。孩子打小就独自在自己的房间入睡,家长给讲个故事,道声晚安,就带上了房门。小学生就开始送报纸、帮邻居修草坪挣零花钱,中学生课余时间打工更是司空见惯。孩子闯了祸自己去道歉,自己凑钱赔偿损失。美国的孩子也以自己的独,立丽自豪,他们耻于做:母亲围裙下的孩子",不希望父母出面为他们解决问题。美国父母的:不操心"成就了独立的美国孩子。

  9岁的肯上小学三年级。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查找历史资料,写一份关于印第安人的论文。肯的父亲是历史教授,但肯没有请求父亲给他几本合适的书,而是请父亲周末开车送他到公共图书馆查资料,父亲一口答应了。作业完成自始至终,肯都没有依靠父亲这个便利的资源。肯写完后,父亲出于兴趣看了看,指出了几处拼写错误,但没有提出要帮助肯把内容修改得更完美。9岁的肯已经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了。

  11岁的琳达想要一双新式的溜冰鞋,爸爸妈妈认为旧的那双并没有坏,不同意替她买,但他们对琳达说::如果你实在想要,可以自己出钱买。"于是琳达更加精打细算使用有限的零花钱。为了早点攒足钱,她帮邻居看孩子,修草坪获取报酬。

  日本的家长也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独立、坚韧的品格。孩子很小时,家长就让他们出门自己背包,自己整理房间,自己走路上学。日本的家长十分舍得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因为他们相信孩子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成才。

  8岁的太郎有哮喘病,一天早晨,风雨交加,又阴又冷,太郎央求爸爸开车送他去学校,爸爸坚决拒绝了。太郎只好自己背着重重的大书包步行去学校。爸爸开着车悄悄地跟在后面。在爬人行天桥时,太郎直喘粗气。这时,爸爸出现在他身边,帮他背起书包,搀着他的手上了天桥。

  一天晚上,阿浦的父亲与一位中国客人在家聊天。天突然下起雨来,18岁的阿浦赶紧跑出去给他新买的小汽车套上防雨罩。见他在风雨中折腾了好久,客人就起身准备去帮忙,却被阿浦的父亲阻止了,:如果这次你帮他,那他得等到下次才能学会独自完成这件事。"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从分床睡开始

  我在《华西都市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一个16岁的男孩长期和母亲睡在一张床上,看见结束两地分居回到家里的父亲,不仅不高兴,反而要和父亲争床,甚至拿着刀要砍父亲。后来专家认为这个男孩子是患上了:分离性焦虑症"。生活中有些父母也常为此苦恼。我们在访谈时,一位母亲曾经很苦恼地说::想让孩子单独睡觉,简直比她小时候断奶还难。我女儿已经3年级了,还和我们夫妻俩睡在一张床上。小时候,她体质不好,特别爱感冒,让她自己睡觉怕她盖不住被子,就让她和我们一起睡了。现在我们想让她单独睡,可好说歹说她都不同意。为这事儿哭了好几次!每次说起要分开睡,她都要大闹一场!"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值得父母们关注。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分床睡觉,大多是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他们从出生开始一直备受父母呵护,身边总是有人陪伴,但现在让他们自己睡在一个房间里,孩子会觉得父母是不是不爱自己了,甚至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在孩子的心里,和父母一起睡觉就等于爱。另一方面,有的孩子经常看一些鬼怪故事或者恐怖的电视节目等,当他一个人在黑暗中待着时,就会幻想那些魔鬼故事等。

  可是,如果不让孩子和父母分床睡觉,就很容易像上面说的那个男孩子一样,发展为不健康的性取向。孩子总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到不同的性别行为,以至于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但如果孩子长期与父母睡在一起,很有可能形成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也就是出现人们所说的:性身份障碍"。

  并非所有不愿和父母分床睡的孩子都会出现性身份障碍,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少而极端的,但的确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我们提倡让孩子和父母分床睡觉,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真正独立。一个人的独立,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对于孩子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心理上的独立,但这个过程是需要通过行为独立来完成的。孩子长期与父母同床共枕,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渐渐会滋生依赖心理,把与父母同床睡觉看做是父母爱的表现。在心理上,这样的孩子会更加依赖父母,行为上也更喜欢听父母的安排。孩子与父母分床睡,表面上看只是与父母不在一个房间里睡觉了,但这个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却是心理上的独立。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隔代养育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

现在不少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帮助代养,从而也会出现很多教育问题,下面是一位专家爷爷谈论隔代养育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问题。

孩子虽然正处在发展中,但他们仍然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悟和对事物的意见。孩子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是最有发言权的。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尊重,孩子将可能做出合理的、负责任的决定。孩子有非常可贵的诚实的品性,关心和好奇的态度,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品质意味着孩子自己有一种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的潜能。

爷爷奶奶的体会是爱孩子是需要学习的,因为爱不光是对他好就可以了,还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学会尊重他。这样能缩短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和孩子尤为终生的朋友。在这样的爱的伴随下,孩子一定能健康地成长。

根据育儿专家爷爷,自己的反思和对周围的观察,在隔代育儿的家庭里,老人爱孩子的方式,常常忽视了“独立性培养”的因素,往往不由自主地替孩子做决定、做事情。这样孩子的这种潜能就会逐渐消失,到那里我们成人会反过来埋怨孩子总也长不大。因此我总在提醒自己:多鼓励孩子参与,让他充分发挥潜能,从小学做自己的主人。

让孩子参与和决定与他相关的事情,这真不是一名空话。爷爷和奶奶和家人都随时注意观察,捕捉在吃喝玩乐每件事情上他的主意。比如吃奶时,吃饱了他会主动吐出奶头;悬吊玩具看累了,他会把头扭开;把尿时,尿完了会打挺儿;遇到不愿意做的事情会摆手,而喜欢的事会点头微笑。对于这些细微的信号,我们观察到了,随时回应,给他选择的机会,这也是尊重他的起步。生活中小小特有很多选择的机会。比如:搂着毛绒玩具棕熊还是白熊睡觉?穿蓝色的衣服还是红色的衣服?给自己挑哪双袜子?喝粥还是吃面条?要不要下楼玩?玩滑梯还是蹦床?买酸奶时由他选择今天吃哪种颜色盒子的酸奶,其实红、绿、蓝、黄的酸奶包装,选哪种都大同小异,但如果让他自己选,他就会吃得更加心满意足。这些简单的做法,都有助于逐步培养孩子独立性。

认为孩子小,一切都要无条件地服从成人的意见,甚至强迫、责骂孩子,这些做法都落后于时代了。当然孩子的选择不一定都对,对他的一些无理要求,爷爷奶奶要想办法引导和转移他的注意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标签: 培养  孩子  溺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