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小儿发烧常见4误区,你掉坑里了吗?

98迷科 2024-03-22 4次阅读

1、818小儿发烧常见4误区,你掉坑里了吗?

  关于孩子发烧,很多爸爸妈妈由于缺乏正确认知误信谣言,影响孩子康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这里提醒大家,当孩子发烧时,一定要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误区1:发烧就是生病

  宝宝生病了很容易发烧,但是发烧并不意味着生病。这是因为他们的体温很容易受到影响,即使吃奶、穿太多衣服、哭闹等都可能会使体温升高到37.5℃,甚至38℃.特别是婴幼儿,更容易受到影响。

  另外,测体温的方法和时间也会影响实际数值。一般来说,腋表的温度要低于口表温度,而口表温度要低于肛表的温度,一次相差0.5℃。如果,宝宝的体温只是暂时性升高,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其他症状,家长不必惊慌。但是如果体温超过38.5℃了,就要引起重视了。

  误区2:发烧不能洗澡

  在发烧期间,给孩子用温水洗澡其实是物理降温一种措施。其他做法还有湿敷、枕冰袋是等。另外,洗澡能够使孩子保持身体清洁,防止汗腺被汗液或污垢堵塞。

  建议用低宝宝体温2℃的温水给宝宝洗澡,每天2-3次,浸泡大概20分钟。一般,只要室温不是特别的低,洗澡后及时擦干身体,孩子是不会受凉的。

  误区3:给宝宝喝肉汤

  在宝宝发烧期间,给宝宝补充营养是对的,因为高烧会加快营养素的代谢,但是不宜给宝宝喝肉汤。高烧让使体内消化酶的活性降低,消化能力受到影响,如果还吃这么油腻的食物,孩子吸收不了不说,反而会引发呕吐腹泻等症状,让身体状况更差。

  宝宝发烧最好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粥、鸡蛋羹、蔬菜或水果之类的食物。另外,补水也很重要,盐水的效果更好,不仅能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还能达到降温的效果。

  误区4:只要退烧了,病就好了

  很多人认为孩子烧退病就好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发烧只是某种疾病的一个单一症状,退烧仅能表明患儿身体产热和散热调节机制恢复正常,并不是病愈。只有根治病因,才能说明病愈。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小儿发烧治疗护理误区多

有一个很烦恼的问题,我的小孩不时会发烧、流鼻涕,这些症状一般三几天就会消失;但要是同时有咳嗽就很难治好,吃了不少抗生素,也用了很多偏方,拖上1、2个月都可能好不了,多吃药担心吃坏了身体,不吃又不放心。

引起小孩咳嗽的原因很多,各种病原体入侵后引起鼻咽部、扁桃体、气管支气管以至肺部的感染,都是小孩咳嗽的常见原因。对于由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应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效果是好的。但如果是病毒等其他一些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用抗生素治疗并不合适,而目前临床上也没有真正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这类疾病。另外,小孩感冒后出现的咳嗽,可能是呼吸感染引起的直接症状,也可能是由于呼吸道感染诱发的过敏因素而导致咳嗽症状的持续存在,特别是在某些季节、某些特定条件下(如环境污染),这种情况更易发生。当然,除了这些原因以外,引起小孩较长时间咳嗽还可能是由于其他的一些疾病所致。因此,当小孩出现反复、持续咳嗽时,要把孩子带到条件好的医院,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诊治,以免影响了对疾病及时、有效的处理。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但是当小儿发热时家长往往特别紧张,为了能使小儿尽快退热,有时采用一些不当方法,反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将小儿裹得太严实,生怕小孩再受风。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了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人们通常认为选用酒精或冷水擦浴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作用,实际上,这种方法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会引起小儿的血管强烈收缩,引起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有的家长用酒精的浓度过高,如用95%的浓度,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退热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小儿皮肤脱水,加重病情。正确的方法是,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能达到退温的效果。

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不正确使用退热药,从而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有许多的家长一看到小孩发热恨不得用退热药物快速退温,殊不知,降温过快并不表示有病情的好转,若是应用不当,还可以引起小儿大汗淋漓,出现虚脱反应。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但是最好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由于小儿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一些医生和家长一见小儿发热就盲目地喂消炎药物。其实,引起小儿发热的病因有很多,在病原菌不明时最好不要滥用消炎药物。因为“是药三分毒”,若是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小儿发热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病除的效果。

还有一些病人在发热时,小病大治,有一些小病就统统打点滴,有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的降温效果好,可以补充水分,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及交叉感染。其实,对于有发热的病人,最好是根据病情选择用药的方式,首先要让孩子保证充分的休息,多喝开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配合药物的治疗,若是出现体温持续不退,饮食欠佳时,可以使用静脉输液。

还有的家长为图方便,常上药店自购药物给孩子吃,但是由于小儿的病情变化快,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加上小儿的肝脏解毒功能不足,肾脏发育不完善,易受药物的影响,易造成脏器的损害,我曾诊治过一个小儿,因为母亲感冒了,家长为防止小儿感染,就将自己服的药物感冒通给小儿服,想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可是孩子服药后出现血尿。因此,希望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健康,不要随便地使用药物,以免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宝宝发烧常见的护理误区

孩子出生后妈妈所有的心思全部花在宝宝身上,新生命的健康成长成了家长最关心的内容,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头疼脑热的时候,再怎么精心护理宝宝也会有生病的时候,比如说发烧发热,针对宝宝发烧家长们的护理方法大同小异,但是忙中出错总有陷入误区不自知的时候。

宝宝发烧家长容易犯的护理误区

误区一:用肉汤补充营养

宝宝出现高烧症状之后体内各种营养元素的代谢增加,退烧之后就要调整饮食补充营养这也是为了宝宝身体更快地恢复,添加辅食的宝宝补充营养更方便,但是一些家长急于求成给宝宝喝肉汤,这显然是护理不当,成年人高烧退却尚且没有食欲何况是婴儿,高烧之后身体的消化酶活性降低短时间内还没有恢复消化能力差,此时进食油腻的食物不仅不能吸收反而还会进一步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应该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循序渐进补充营养。

误区二:不能帮宝宝洗澡

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妈妈需要采取一些物理降温的措施,其中洗澡就是一种最直接简单有效的方法,妈妈可以用温水给宝宝洗澡或者擦浴,但禁止用冰袋冷敷尤其是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烧更加不能使用冰袋和冷毛巾冰敷。物理降温方法下宝宝持续高烧不退或者明显加重就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误区三:退烧就是痊愈

很多家长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认为宝宝退烧了就是病好了,护理的时候掉以轻心这样很容易导致宝宝二次发烧延长恢复过程,其实发烧只是疾病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退烧只能说明宝宝机体产热和散热调节机制恢复正常,所以退烧之后护理仍要小心谨慎。

误区四:宝宝体温高于37度就是病

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差体温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宝宝在傍晚的时候体温略高于早晨,活动之后体温也会达到37.5度甚至是38度,如果宝宝体温偏高又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异样妈妈们不用在意,但是体温高达38.5度的时候妈妈们就要注意了很有可能是发烧症状。

4、宝宝发烧常见的四大误区

高烧也可以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增加,因此注意给孩子补充营养是对的。但是通过给孩子喝肉汤的方法补充营养的做法却是错误的。

误区一:洗澡会让孩子着凉

冬冬白天有点发烧,医生说是感冒,开了一些药。服药后冬冬的烧基本退了。可是到了晚上,冬冬又发烧了,38.5℃,服药又不见效。冬冬妈赶紧给医生打电话。医生详细询问了冬冬的情况,基本确定没有其他疾病,建议冬冬妈给孩子用温水洗一次澡。可冬冬妈死活不干,说那样会让孩子着凉,病上加病。

医生的话:

给孩子用温水洗澡,实际上也是一种降温措施,医学上称为物理降温。类似的做法还有用湿毛巾敷头、枕冰袋、用酒精擦身等,目的是利用水的导热作用,或冰溶化及酒精蒸发时的吸热作用来降低体温。此外,洗澡还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具体做法是,用低于体温2℃的温水浸泡20分钟,每天2~3次。只要不是在室温很低的房间内,洗澡后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是不会着凉的。

误区二:用肉汤补充营养

豆豆感冒、发烧几天了,一直在打点滴。豆豆妈看着豆豆日渐消瘦的面庞,心疼极了,特地去菜场买了些新鲜的猪肉回来煲了汤。豆豆尽管不愿吃,但还是在妈妈的软硬兼施下喝了一大碗。夜里,豆豆又发起了高烧,上呕下泻,哭闹不安。

医生的话:

高烧也可以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增加,因此注意给孩子补充营养是对的。但是通过给孩子喝肉汤的方法补充营养的做法却是错误的。因为高烧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此时吃油腻的食物,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腹泻,加重身体的缺水。这时应给孩子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稀粥、菜汤、果汁、鸡蛋羹等。另外,还要给孩子充足的水喝,最好是盐水。这样做一方面可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另一方面可达到降温的目的。

6、发表评论:


标签: 小儿  发烧  常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