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国一夜间彻底消失是怎么回事?古夜郎国失踪之谜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cht 2024-01-31 14次阅读

  瀚如海的汉语言文化宝库中,有一个通俗易懂、流传广泛、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夜郎自大。

夜郎国一夜间彻底消失是怎么回事?古夜郎国失踪之谜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人们都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的来自夜郎国,然而,这个人人皆知的夜郎国,这个在司马迁笔下最大的西南方国到哪里去了呢?

夜郎国一夜间彻底消失是怎么回事?

  大约在公元前140年的一天,正在和众亲友围着火塘饮酒的夜郎首领多同迎来了一批奇特的客人。


他们穿的不是兽皮,佩戴的也不是海巴,与夜郎的人们完全不一样,他们峨冠博带,穿着高贵而华美的衣服。


  为首的使者名叫唐蒙,他带来了多同以及族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礼物,还有叫多同不敢置信的知识,他第一次听说居然有一个疆土走不到边,还有甲士千万的庞大村寨。


唐蒙的话,多同和他的族人们半信半疑。


  唐蒙返回去了,向皇帝报告了出使夜郎的所见所闻,司马迁据实记录,收入了《史记》之中。


  然而,就在几十年后,这个曾被司马迁称之为最大的夜郎国突然从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


史书上的解释是末代夜郎王兴试图扩大夜郎疆域,与周边其他的一些方国发生战争,朝廷为了平息纷争,密令牂牁太守诱杀了不服调解的兴。


兴的亲属发兵为兴报仇,在中途发生内讧,夜郎国从此消失。


  这个最大的夜郎国试图兼并周边小国也在情理之中,一个正处于极力扩张之中的方国,怎么样也多少具有一些实力,如何可能仅仅因为一次内讧就突然崩溃,而且如此彻底、干净。


历史在这里仿佛一头栽下万丈断崖,再无音讯。


  几千年的时间随风消逝,除了对文化贡献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夜郎自大和在黔南福泉留下一座残垣断壁的竹王城遗址,夜郎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唯一留下的古夜郎遗址:竹王城

  夜郎竹王城,在离福泉市城15公里的凤山镇杨老驿处。


此地河水潆洄,竹茂林丰,竹王城与祠庙座落其间。


据史料记载:在上古时候,有一天一个浣纱女在河边浣纱,一根三节巨竹漂流到她脚边,她几次欲将巨竹推开,但巨竹都不肯离去,而且从巨竹中传出婴儿的啼哭声。


浣纱女便把巨竹捞上岸来,剖开一看,一个男婴坐在巨竹中,见风便长大成人,破的地方顿时修竹满山。


浣纱女便将这孩子以竹为姓。


后来这男孩武艺超群,雄踞一方,建立了夜郎国,自称夜郎侯。


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出兵南夷,夜郎侯入朝,被封为王。


可惜!竹王城与祠庙如今只留下一些断墙残壁了。


  唯一留下的一块夜郎碑

  我国唯一的一块夜郎碑在长顺。


据有关史料记载,金筑安抚司共有395年的历史。


金筑安抚司土司是夜郎侯的第四代子孙。


夜郎国一夜间彻底消失是怎么回事?古夜郎国失踪之谜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夜郎侯四世坟葬于夜合山上,东汉时称为金竹朝,建武十八年金竹王被朝廷剿斩,之后,其治下的百姓说是金家干扰反叛朝廷,故后来的民间传说中流传有金竹扰朝的故事。


现此地名叫金竹屯。


  金氏现存家谱一本,修于清雍正二年 1724年,距今268年。


夜郎王多同的后裔金氏的汉姓起用于明正统四年 1439年,距今已有553年。


金氏以前并不姓金,原来使用苗名。


史料记载,夜郎王多同的第57代后裔得珠病故,到明正统四年才由其长子袭职,按当时朝廷的规定,土司入朝承职必须由本人到京受职,而且要写明姓氏,因此,得珠的儿子才取名为金镛到京承职。


明正统四年金氏汉姓方才正武载入家谱。


  正统八年三月,兴隆等围攻城池,金镛奉调,领兵平乱,在军营中病重,命其子金洳代理军务,金镛不久病故,家人把他安葬在保合山,刻碑记载夜郎侯四世之墓 。


金筑司土司的世袭到此告终,起落计395年。


历史的烟雾已消失得无踪无影,现唯金镛的夜郎侯四世坟留传于世。



  苍天并不在乎帝王祖宗的高贵,浩大的洪水依旧滚滚而来,让这方樵夫牧童望而生畏的神圣的土地顷刻间沦为泽国,那些无比忠诚的文臣武将也在这场洪水中相继倒下,在淤泥中酣睡,渐至湮没无闻。


明祖陵就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洪泽湖中有个大墓头,这就是那一带人民偶尔提起的故事……

  水底古墓之谜

  桑田变沧海,沧海又变桑田,明祖陵从一发现开始,周遭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


说实话,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


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


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


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


以山为罗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 水龙,以泽国环抱为上。


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既然此处风水不好,朱元璋为何不另寻吉壤安葬祖宗呢? 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想呢,但是这是他祖父的实际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


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


为了解决风水欠佳的问题,在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夜郎国一夜间彻底消失是怎么回事?古夜郎国失踪之谜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都成了风水宝地了,何以明祖陵会被没在湖底长达300余年? 是先天风水不足,没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沦? 是偶然的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的必然导致了这滔滔洪水? 有人认为,明祖陵的被淹,天灾其实只有三分,还有七分就是人祸。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明祖陵外景

  话说明弘治七年 公元 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


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


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


他认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


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


一定之理,必然之势。


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


多好的理论,省钱省力,省人省心,大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味道,因而廷争面折中很能打动人心,并且最终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持。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怎么集淮水之力也不敌黄水,汹涌澎湃的黄河仅凭一点淮水之力就被挡回去,那还能叫什么奔流到海不复回?很快的清河口泥沙高淤,靠近这里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水倒灌而增高了,这又使淮水的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


淮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泛滥,不得不久潴旁溢,汪汇浩荡,始犹淹漫两岸,会合诸湖,继而夏秋泛涨,一望无际,浩荡龙沙,震惊陵寝,而泗洲之祸岁烈一岁矣。



  潘季驯的治水方针在实践中被检验得头破血流,照理应当重新检点,这时如果改弦更张,为时未晚。


可惜这时候,治水方略已不再是为了治理水患了,而是成了庭争的工具,成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权威的凛然不让侵犯的武器,为此他不仅革除了反对意见的阻挠,而且甚至编造谎言,说祖陵松柏之郁茂,护沙之如故。


就是到了万历二十年仍然上疏坚持自己的主张,把分流之议列为病议,痛加指陈。


而这时淮泗一带水患濒仍,早已成不争的事实。


  真不知朱元璋的祖宗到底是否有灵,在水中煎熬着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潘季驯这样的大臣作出几乎是不臣的胡作非为?祖宗埋到地下后无声无息,不言不语,忍气吞声,这就注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沦300多年,也注定了后人像哀六国哀阿房宫一样去浩叹它的沉浮。


  寻觅陵址的曲折过程

  按常理说,朱元璋的祖先们既然被追尊为皇帝,皇后,其葬处就应该建陵,并应依制建造帝陵建筑。


但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号,没有营建祖陵建筑,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呢?原来朱元璋少时家贫,居住地一迁再迁,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确切葬地。


因此,他为寻找祖陵葬地颇费了一番周折。


标签: 夜郎  一夜间  彻底  消失  怎么回事  失踪  之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