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曾经在十三世纪横扫世界为何会迅速灭亡?真相还有哪些?

cht 2023-12-23 10次阅读

  十三世纪,蒙古人曾经发挥出令整个世界都感到震惊的军事才能,缔造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元朝帝国。但是,文化的落后导致了政治的落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虽然向外扩张,却并没有任何政治理想,也没有任何高尚情操的动力。元朝向外扩张的目的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望,并且,元朝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贪腐成风,淫乐成灾,盲目迷信僧侣,这直接导致了原本庞大的元朝帝国大厦的轰然倒塌。

  元朝官员的贪污腐败跟他们的初期武功一样,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1303年,元成宗曾大力整顿官吏,一次竟然就有18473个贪官撤职。然而,惩治贪官的做法却没有能够坚持下去,以致每一个蒙古官员都是一个百万富翁。蒙古帝国的官员特别多,一块玉石的发掘或一张弓的制造,都会有若干官员管理,官员靠贪污、勒索维持高消费和超级豪华享受。

  元朝官员的贪污腐败,从他们还没有入主中原时就已经开始了,其中最著名的贪官就是阿合马。元太宗窝阔台时期,中央政府的财政主要靠色目人来主持。阿合马就是其中之一。他为元世祖设计了种种搜刮民财的方案,例如清理户口、垄断专利、滥发钞票等。在为朝廷残酷搜刮的同时,也大肆为自己搜刮财富。

蒙古人曾经在十三世纪横扫世界为何会迅速灭亡?真相还有哪些?

  元世祖中统三年,阿合马开始主管元朝中央政府财政金融工作。上任不久,阿合马就上奏说,太原的百姓熬煮私盐,越境到处贩卖。各地百姓贪图他们的盐价钱便宜,争相购买食用,解州的官盐因此而卖不出去,每年上缴的盐税银子只有七千五百两。请朝廷从今年开始增加太原的盐税银子五千两,不论和尚、道士、军士、匠人等各户、都要分摊缴纳盐税。当时,忽必烈急于使国家富起来,一看阿合马办事很有成绩,就授予阿合马更大的权利,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阿合马在位时间很久,越发肆意贪婪骄横,他提拔奸党,阴谋勾结,强占良田,暗地里接受贿赂,表面上做得执法严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一个值宿禁卫的秦长卿激昂慷慨地上书揭发他的种种邪恶,竟然被阿合马所害。阿合马恶贯满盈,最终被一个叫王著的下级军官杀死。

  元朝的赋税非常繁重,这更是促成贪污腐败的要素之一。元朝最初是采取包商制,和现在的承包制相似,文化并不发达的蒙古人早已使用了承包的办法。元王朝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时,曾打算把中央政府的赋税,以140万两银币包给中原籍巨商刘廷玉,大臣耶律楚材极力反对,才算作罢。可是,不久维吾尔籍巨商奥都喇合蛮出价220万两时,窝阔台终于同意包给了他。他们不知道鼓励生产,只知道盲目而凶恶地剥削。与腐败的南宋政府相比,元朝的赋税几乎增加一百倍,早已不堪重负的人,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然而,更大的迫害是元朝的赐田制度,当时,蒙古大汗可以随时把汉族人视如生命的农田,连同农田上的汉族人,都赏赐给皇亲国戚。汉族人忽然间失去了农田,自己也忽然间从自由农民沦为农奴,没有地方可以申诉。除了蒙古大汗的威力无法抗拒外,任何一个蒙古人都可以随意侵占汉族人的土地,他们经常突然间把汉族人从肥沃的农田上逐走,任凭农田荒芜,生出野草,以便畜牧。

  元朝严重的腐败使得各地农民起义迭起,势如破竹,仅山东、河北地区,就有三百余起农民暴动,比六世纪北魏统治下的农民起义,超过十倍,蒙古统治者比鲜卑统治者的残暴程度更加严重。遍地战乱必然引起灾荒,旱灾大规模发生,赤地千里,最惨重的是黄河下游,饥馑逼人发狂,互相袭击烹食。1344年,黄河又在河南兰考东北的白茅堤决口,向东倾泻,六百公里的村庄和人民全被淹没。河水泛滥,数十万无处投奔的饥民成为武装群众无尽的兵源。最后,饥饿的农民终于组织起来,向元朝的统治者发起进攻。

  元朝统治者的荒淫在整个蒙古贵族阶层已经完全社会化。社会化的荒淫注定加速这个王朝的灭亡。元顺帝没有办法,也不想办法来制止这种荒淫毁掉江山。这是腐败到最后的结果,不独是元顺帝,任何一个末代帝王,面对腐败透顶的王朝,都无力挽回。蒙古大汗忽必烈在建立的元朝帝国,终于在1368年被农民起义推翻。元顺帝被农民起义军赶出北京后,在哀痛这一巨大的灾难中,于1370年5月23日,在西拉木伦河畔的应昌(有人说是开鲁)去世。明朝大军在把成吉思汗的子孙驱逐出中原之后,立即追赶蒙古人进入了蒙古草原。

  1388年,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中原军队进入蒙古地区,打败了元顺帝的孙子。至此,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治,蒙古草原又回归到历史上四分五裂的状态。一个以旋风般快速崛起的元朝帝国,一座巍然耸立的、庞大的帝国大厦,转眼之间就这样以同样旋风般的速度轰然倒塌,土崩瓦解,成为废墟。

  薛蟠和贾宝玉是表兄弟,贾宝玉又是薛姨妈暗许的女婿,按理说薛蟠对这位宝弟弟要多关照才是,不过小说有多处写出了二人的不和,当然薛蟠很粗俗,但如果真心实意对宝玉好,宝玉也是能体会出来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小说中几处写道薛蟠和贾宝玉的不合拍:

  其一,顽童闹学堂。这次书中未写薛蟠出场,是他的“好朋友”金荣和秦钟、宝玉之间的纷争。书中明写控制学堂的是“偶动了龙阳之兴”的薛蟠,大家“都惧薛蟠的威势”,“暂且管理”学堂的贾瑞也“一任薛蟠横行霸道”。金荣和宝玉秦钟之“闹”实际上是薛蟠和宝玉之争。有趣的是引起事端的“生得妩媚风流”的两个学生的“外号”,一号“香怜”,一号“玉爱”,似乎可以从这两个外号的谐音和含义引起点什么联想。把这件事说清楚的是三十四回宝钗“暗暗想道”的话:“我的哥哥素日恣情纵欲,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得天翻地覆。”原来闹学堂的罪魁祸首是薛蟠,是薛蟠和宝玉的对立。这个对立书中写得很隐,写得很淡,却是一条贯穿全书的粗线。学堂之闹和香菱表面上无关,但香菱是站在旁边的,明写学堂之闹暗含宝玉薛蟠因香菱而起的对立。

  其二,宝玉挨打。宝玉挨打实乃薛蟠所为。死了个丫头金钏儿,如果不声张,倒也不是什么大事。看看晴雯之死。原因如焙茗所说:“那琪官的事,多半是薛大爷素习吃醋,没法儿出气,不知在外头挑唆了谁来。”薛蟠自己对他母亲和妹妹说:“那琪官,我们见过十来次的,我并未和他说一句亲热话。怎么前儿他见了,连姓名还不知道,就把汗巾子给他了。”《石头记》作者叙述中说:“这一回却不是他干的。”似乎在“这一回”外还有其他几回。这句话不是作者以假掩真而是以假显真:这一回又是他干的。薛蟠听了他妈妈妹妹为此事理怨他后就嚷:“既拉上,我也不怕,越性进去把宝玉打死了,我替他偿了命,大家干净!”这几句话似乎只是“呆霸王”的粗鲁,只是口头上胡说而已,其实是作者以此写出薛蟠潜在的“打死宝玉”的念头,表明二人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蒙古人曾经在十三世纪横扫世界为何会迅速灭亡?真相还有哪些?

  那么,薛蟠为何不喜欢宝玉,甚至要至于死地:江湖以为里面还是一个香菱,因为薛蟠觉得贾宝玉和香菱二人之间有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因为他自己就是看见美女走不动的主。当日看见林黛玉,浑身都酥倒了。

  另外小说有多处写到香菱和宝玉的亲昵:在《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一回中,香菱说:“我有夫妻蕙。”思夫并不可羞,羞在“想夫妻”上,这段文字从“想夫妻”入题,渲染气氛,暗示主题。“宝玉笑道:‘你有夫妻蕙,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菱,’”书中前文说到的观音柳、罗汉松、君子竹、美人蕉;星星翠、月月红;牡丹花、枇杷果等等,都是成双配对的。现在宝玉又以“并蒂菱”与香菱的“夫妻蕙”为对,即香菱与宝玉为对,前面的许多对都是为了引出这一对。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了“菱”字,而且是“并蒂”的“菱”?从“夫妻蕙”到“并蒂菱”,香菱和宝玉的关系已经清楚了。焦点还是在石榴裙上。“香菱道:‘什么夫妻不夫妻,并蒂不并蒂,你瞧瞧这裙子。’”一个女子叫一个男子瞧她的裙子,是极亲昵的了。这是由夫妻、并蒂引出的,瞧裙子,管他什么夫妻不夫妻呢!宝玉道:“你快提动,只站着方好,不然连小衣儿膝裤鞋面都要拖脏了。”香菱“又命宝玉背过脸去,自己又手向内解下来”之后,“香菱拉他的手笑道:‘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二人分开已走了几步,香菱叫住宝玉说道:“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香菱宝玉之间不可告薛蟠之事,可知是什么事了。

  “为红颜冲冠一怒”,自然不只一位吴三桂,还有我们这位弄性使气的薛大公子,当日曾经把一个小乡宦之子冯渊打了个稀巴烂,不过如今面对的是贾府的少爷,甚至是贾府未来的接班人,就只有敢怒不敢言的份,不过心里头,对贾宝玉的不满是一定的了。


标签: 蒙古人  曾经  十三  世纪  横扫  世界  为何  迅速  灭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