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何能会战胜曹植?曹植自己的不争气是主因真相还有哪些?

cht 2023-12-16 11次阅读

  一年,曹操在邺城建起了一座铜雀台。这座铜雀台可谓雄伟壮丽,它濒临漳河,台高十多丈,左面有玉龙台,右边有金凤台,其上更有双层桥相通,整个建筑金碧交辉,雄伟壮观。

  不仅如此,它的名字本身也饱含深意。“铜雀”是一种名贵的酒器,“雀”又写作“爵”,有“爵位”、“爵禄”的意思。曹操自从迎帝迁都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越来越重,但又怕被人说专权,因而便想借着“铜爵”的因由,在邺城兴建这么一座铜雀台,以显示他高贵的爵位,并以此作为自己晚年的最大享乐,表明并无其他奢望。

  铜雀台建好了以后,在一天清晨,和风习习,阳光灿烂。曹操汇集了文武百官,要登台摆宴欢庆。只见他头戴嵌宝金冠,身穿绿锦袍,玉带珠履,居高而坐。文武百官依次侍坐两侧。

  这时,由于大家平日里都知道曹操诸子能诗善文,所以纷纷要求他们一展文才。曹植首先应声而起,他在众人面前挥笔成章,不到一会的工夫便写成了一篇《登铜雀台赋》: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此诗一出,众人纷纷称赞,就连在一旁听他诵读的曹操也不禁连连点头。然而他望着这个才华横溢的儿子,又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曹操除了那个夭折的曹冲之外,就是对这个儿子最情有独钟,因为他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可是这个儿子的狂妄却胜过了自己。

曹丕为何能会战胜曹植?曹植自己的不争气是主因

  在曹操要立储君的时候,确实有不少人支持儿子曹植,可反对他的也不在少数。那时他的大儿子曹丕和三儿子曹植都是才子,他都很喜欢,但更喜欢曹植。曹植性情机警,多才多艺,十几岁就能诵读诗书,辞赋数十万言,诗词歌赋都比曹丕强,而且反应也十分敏捷。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写的文章,问曹植:“这是你叫别人代写的吧?”曹植立即跪下说:“出口成章,下笔为文,请父亲面试!”于是曹操当即令他作文,果真奇妙,从此便对他特别厚爱,要求也特别严格。又有一年,曹操南征孙权,派曹植留守邺城,临行前,告诫曹植说:“我从前任顿丘令时,年龄23岁,回想自己那一时期的所作所为,今天仍没有什么可悔恨的;现在你也23岁了,能不努力上进吗?”曹植连声称:“诺!”这一次曹植的表现也让曹操很是满意。

  曹操虽然很看重曹植,但他也知道,要立曹植为太子,还需要一番踌躇。曹植身边的一些人,如丁仪、杨修等文人早早地看出了这种苗头,他们见很久以来太子都未能确立,便在曹操面前竭力夸奖曹植。一次,丁仪就曾这样对曹操说:“三公子天性仁孝,又聪明绝顶,文章绝伦,当今天下贤才君子,不论老少,都愿同他相交,为他效命。这真是魏王的洪福啊!”可是曹操却笑了笑,说道:“你过奖了!子建(曹植字)确实不错,但怎如你说的那样好!不过……”忽然,曹操在此处犹豫了一下,他心中想到一计。

  曹操用机密函件,向外界探防对两位儿子的印象,结果,发现陈群、贾逵、华歆等人都反对曹植,主张立曹丕;崔琰当时还活着,他还是曹植的侄岳父,却偏偏公开回答:“按照《春秋》大义,法定继承人应属于长子。而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爱、孝顺、聪明,应该继承正统,我誓死维护这项原则。”甚至人事管理官也跟他说:“用次子代替长子是古代最大的禁忌,请殿下多多考虑。”因此,曹操见反对立曹植的人不是少数,只好暂作罢论。

  不仅如此,想起来那个曹植也太不争气了。曹操知道由于曹植从小备受宠爱,从小养成了一种放纵不羁的性格。到现在他很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儿子曹植见天高气爽,正是游乐的好时节,便约了几位好友,驾了一辆车,向洛阳大街飞驶而去。车子经过原东汉的王宫。儿子就下令:“快给我打开司马门!”司马门是王宫的外门,在宫墙内有司马官守卫,所以叫司马门。而司马门除了皇帝出宫,平时是绝对不准开启的。这时,献帝虽早已迁往许都,但洛阳的王宫仍然是东汉王朝的象征。所以平时仍有官员把守,司马官见曹植要私开宫门,便劝阻道:“请公子原谅,私开司马门,我们担当不起……”“什么担当不起,我就是要开,快,快!”

  经曹植一再厉声催逼,司马官只得听从,破天荒头一次为一位贵公子打开禁门。曹植快马加鞭,像一阵风似的驶出了宫门,同时,他的笑声也越走越远。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第二天就让曹操知道了,并且曹操对此感到十分愤怒。他把曹植喊到面前,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曹操告诉这个狂妄的儿子,私开司马门,有杀头之罪,何况,这不仅仅是一个违反禁令的严重事件,而且还要授人以柄,说我们曹家有纂汉的野心。而曹操为了这件事,更是好几天都寝食不安。后来,曹操终于下令把那个管司马门的官员定了死罪,接着,又发下话来,说:“开始我认为,子植是儿子中最能成大事的。这次,他私开司马门,使我不得不另眼看待他了。”从此,曹操对曹植的宠爱日渐减退,形迹也日渐疏远,还正式确立曹丕为太子。

  可事情还没有完,令此时的曹操感到更可气的是,他的儿子还跟杨修十分友善。曹操是很不喜欢杨修的那副小人嘴脸,可儿子却一直主动地跟杨修交往,那杨修也不敢拒绝。因为曹植思虑不周,杨修便揣摩曹操的心意,预先写好若干问题的答案,交给曹植,对曹植助手说:“大王手令送过来,参考问题性质回答。”于是,曹操给曹植的问题刚刚下达,答案已送回案头。如此几次,使曹操对曹植敏捷的反应大为惊奇,可经过调查,真相大白,曹操也对曹植更加疏远,对杨修则万分厌恶。于是到后来,考虑到杨修又是袁术的外甥,便找了个借口把杨修逮捕,将他处死了。再想到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曹仁在樊城被关羽包围,曹操令曹植急速带兵前往营救,不想,曹植竟被曹丕存心灌醉,爬都爬不起来,自己又发了一顿火,只好改派徐晃前往。

  想到这里,曹操便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的左右问他,“在此大好时节,为什么唉声叹气?”曹操也没有答话,他现在心里非常悔恨当初自己为什么没能教育好曹植。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末天下大乱,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降唐。随太宗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其事迹常见于各种文学作品大唐名将程咬金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十九。传说中他出身卑微,贩过私盐,蹲过监狱,后在梦中经高人传授,但后来只记住了前三招,即所谓的“三板斧”,这三招常人就很难抵挡,但若挺过去的话,他就没啥办法了。在传说中,他本事不大,是个大老粗,但运气却好,是名“福将”,所以屡建奇功。后来活到一百多岁才去世。

  其实这与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相差甚远。首先,据程的墓志记载,从他的曾祖父开始直到其父,都是北齐的官员。尤其其父程娄,是北齐济州大中正,“大中正”这个位置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察,这个职务历来是给地方豪族留着的。由此可见,程咬金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不过,贵族子弟出身的他为啥又取了“咬金”这么个俗气的名字呢?有人猜测,咬金可能是他的乳名,可能考虑这个带点痞气的名字更容易和手下打成一片吧,后来,他成了带兵大将,就改成“程知节”这样高大上的名字了。

  史载,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并非板斧,而是长枪,“少骁勇,善用马矟。”在隋末乱世,他聚数百徒众,捍卫乡里,后投奔瓦岗军李密部,以勇猛著称。一次,李密派他和另一大将裴行俨去支援被王世充包围的单雄信。裴行俨率先冲向敌阵,结果中流矢坠马。程咬金前去营救,力杀数人,王世充军稍退,他乘机抱起裴行俨撤退。由于载了两个人,战马负担过重,被王世充军追上。程咬金不忍将裴行俨丢下,结果被一槊刺中,“刺槊洞过”,程咬金回身生生将其槊折断,并把执槊之敌斩于马下,敌军一看都吓傻了,于是不敢追赶,最终两人平安归营。

曹丕为何能会战胜曹植?曹植自己的不争气是主因真相还有哪些?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在瓦岗军失败后,程咬金先与很多将领一样都投降了王世充,但程看人很准,认为王这个人心胸狭窄,不是成大气候之人。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与唐军交战于九曲(今河南宜阳西北)。战中,程咬金、秦叔宝等在阵前突然下马向200米之外的王世充行礼,说道:“蒙您厚待,极欲报恩。但您性多猜疑,身边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边久留,今谨奉辞!” 言毕,与左右数十人跃马而奔唐军。王世充身后数万兵马,因惧怕其勇武,竟眼睁睁地看着他投奔唐军。在李渊的安排下,降唐后的程咬金被安排在李世民手下。知人善任的李世民任命程为秦王府左三统军。李世民在全军中挑选千余精锐骑兵,皆着黑衣皂甲,分左右队,由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敬德等骁将统领,号称玄甲队。程咬金每次交战都身先士卒,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宿国公。

  在玄武门事变中,程咬金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与李世民等在玄武门内伏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兵变后,程咬金拜授太子右卫率,升任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年间,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人世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高宗时期被拜为左卫大将军。但后在征讨突厥阿史那贺鲁时,因听信假传圣旨的王文度的话而被免官。不久,高宗皇帝念其有功,又任命他为岐州刺史。此时的程咬金已经身心疲惫,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得到批准,从此在家颐养天年。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


标签: 曹丕  为何  能会  战胜  曹植  自己的  争气  主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