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李逵的娘死了 宋江听到消息后为何大笑?是真的吗?

cht 2023-12-08 9次阅读

  大家都很熟悉的《水浒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就是李逵下山去接自己的老娘,结果出了意外,他的老娘被老虎吃了,他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回到梁山后,宋江和众位兄弟的态度是对李逵的老娘的死视而不见,反而对他在山下的一些其他事情表示极大的兴趣,“众人大笑”。

  书中具体的情结摘录下来,大家可以在回忆一下。“李逵拜了宋江,给还了两把板斧,取娘至沂岭,被虎了,因此杀了四虎说罢,流下泪来。又诉说假李逵剪径被杀一事,众人大笑。晁、宋大笑道:‘被你杀了四猛虎,今日山寨里添得两个活虎,正直作庆。’众多好汉大喜……”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李逵的母亲被老虎吃掉这一问题上,李逵作为一个孝子表现的中规中矩,“流下泪来”,然而梁山以宋江为首的一干好汉对此没有反应,当李逵诉说和人打斗胜利时,“众人大笑”。这里我们是否考虑一下,对待一个好兄弟丧母这一问题,众人为何表现得如此冷漠?特别是宋江,李逵是他的铁杆兄弟,他为什么也是如此表现?难道真的像一些评论家所说那样,这是表明宋江是一个伪君子的例证?

水浒传中李逵的娘死了 宋江听到消息后为何大笑?是真的吗?

  在详细论证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表明我的观点,对于很多人说宋江是一个伪君子,我不否认,但是很多人用这里作为例子来证明,我持反对的观点。

  要想细的解说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了解宋江和李逵两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先来说一下时代背景。《水浒传》的时代是封建社会处于一个巅峰状态的北宋时期。

  封建社会之中,我们都知道两个基本队里的阶级是地主和农民,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农民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所以农民需要租借地主的土地来耕种,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封建社会的生产模式,这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在北宋时期,地主与农民的矛盾相对其他的封建王朝来说应该是还算缓和的,这是由于北宋时期朝廷政治上比较开明,当时的商业也比较发达,农民的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还算过得去。这一点其实《水浒传》里也有隐晦的表示,我们看一下所谓逼上梁山的好汉中,很少是因为经济原因而落草的,大部分的梁山好汉都是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被迫造反的(当然这其他的原因也是封建社会黑暗一面的表现)。

  封建社会还有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大家都知道儒家的思想自汉朝以来就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南宋的朱熹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虽然朱熹的思想在北宋还没有出现,但是北宋依然是一个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这一点是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重要表现,三纲五常是大家都熟悉的。对于一个北宋时期的人来说,忠和孝是最重要的两种品质,忠就是对皇上和朝廷忠心,孝就是对父母和长辈的孝义。《水浒传》中,宋江为什么一听到宋太公的死讯就不顾一切的要赶回家去?这就是孝的表现;宋江为什么作为一个反贼对朝廷招安那么热心?这就是忠的表现。

  李逵和宋江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他们的骨子里都深深的刻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具有这个时代的特征,即使他们作为反贼,都是反抗朝廷的存在。

  我们先来说一下宋江。宋江出身于一个封建小地主的家庭,又是一个县城衙门的押司,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体制中,是一个比较低等的存在,但是毕竟是统治阶级的一份子。封建社会传统的思想在他心里是根深蒂固,对朝廷要忠心,对父母要孝顺,这对宋江来说是一个基本的个人品质,最重要的证明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

  但是宋江还有其他的个人特征。那就是封建社会中的另外一个流行的思想,那就是侠义。封建社会中侠义思想虽然不是主导地位的思想,但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思想的补充,还是很有市场的,特别是在中下层人民之中,侠义思想特别受到欢迎。作为被统治阶级,一旦在社会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通过正当的渠道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人们往往希望出现一个侠客,来为他们行侠仗义,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宋江就是这种思想的拥趸和坚定的执行者。“及时雨宋江”,这是当时人们对他的称呼,充分的体现了宋江的侠义精神。朋友有难,不问是非对错,先来帮一个忙再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当晁盖抢劫生辰纲事件暴露时,宋江不顾一切的通风报信,不惜违反他作为一名政府官员的职业道德。他与李逵的第一次见面,听说李逵喜欢喝酒,第一反应就是给李逵银子,从而让李逵成为了他忠实的拥趸,在以后的历次事件中,李逵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了宋江的一边。

  宋江身体力行的执行他的人生信条,不容自己有任何行为违反自己的思想,这是封建社会中做人的一种基本的品质。也就是说,宋江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会考虑一下,这是不是忠,是不是孝,是不是侠义。比如前面所说的,回家奔丧的时候,任何人都拦不住,因为这是孝义的做法。不惜违反法律给晁盖通风报信,因为这是侠义的行为。

  至于李逵,他的出身在梁山好汉里边应该是属于少数派的。梁上众多好汉之中,地主家庭、官宦家庭、有过功名或做过官员的占据了绝大多数,只有少数人是农民、猎户、渔民、卖艺者或小生产者出身的。

  李逵既然出身地下,那么他就必然的带有他的阶级思想。知恩图报是封建社会中一个人面对提携他的恩人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心理。李逵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这样的一个人,对儿子的教育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但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道理是必然会将给李逵听的,我们从李逵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一点。

  李逵对宋江忠心之前,他还是一个孝子。在梁山过上了好日子,他想到的是他的老娘还在家里,不知道近况如何,他能够不顾危险的回家去看望老娘,他对母亲的孝心,在这里表现的充分无疑。因此她回去的时候,别人是不能够劝阻他的。

  那么,当我们说宋江是一个伪君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自己铁杆兄弟的母亲死了,他还怎么样表现呢?作为一个标准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成员,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呢?

  我们从前边所知道的宋江的一些情况来看,他应该做的是对此表示同情、哀悼、安慰等等,这样才能表达出他对兄弟的一番情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向众人表达出他是一个仁义的大哥,是一个视兄弟如自己一样的人。

  按照目前通行的观点来看,宋江在这里的表现说明他只是重视李逵带来的几条好汉,而对于李逵母亲的死是默然视之,这又充分说明宋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对于实际利益是十分看重的,而对于无关利益的事情就放到一边。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从李逵的立场考虑一下,如果宋江果真对李逵母亲的死默然视之,李逵这个大孝子还会把宋江视为自己的大哥吗?

  李逵的出身在当时的时代来说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人,从个人利益上来说,有宋江和戴宗这样的人来提携他,对他的前途发展是有好处的,如果只是考虑这一点,那么无论宋江如何做,李逵都不会同宋江翻脸,因为宋江会给他带来社会地位、经济利益等一系列的好处。但是李逵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粗人,是一个直肠子,他认准了宋江是他的大哥,是因为宋江的为人处事符合他心目中大哥的标准,这样的一位大哥当然不会做出有违他身份的事情,对于李逵这样的直肠子性格来说是容不得这样的事情的。

  那么宋江在李逵的母亲被老虎吃掉之后,做出那样的举动是何用意呢?在书中我们没有看到李逵有其他的反应,但是我们知道李逵在以后并没有和宋江疏远,在以后的历次政治斗争中他都坚定的站在宋江的身边,仍然是宋江的忠实拥趸。可见宋江的举动符合李逵心目中的道德规范,并没有超出他的道德所允许范围,那么我们可以确定,在这里宋江的举动是得到李逵认可的。

  那么我在这里做出一个设想,那就是宋江对于李逵的丧母,实际上也是惋惜的,估计在背后也做出了哀悼、安慰李逵的行动,他之所以公开场合里邀请大家聚众喝酒,一来是要对新来的几条好汉表示欢迎,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他的另外一个用意就是让李逵在这个场面中和大家打成一片,从而忘却或者减轻丧母的悲痛,而梁山上的一些好汉们也看出了宋江的用意,所以大声地叫好赞同。

  其实如果当时的梁山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切都正在步入正轨,宋江对于李逵母亲被老虎吃掉这样的事情,即使对李逵有所表示,估计也不会是大张旗鼓,李逵作为他的铁杆兄弟,尽管是一个粗人,也是知道轻重缓急的,所以宋江这样的反应并不会让李逵失去对宋江敬意,因为他也知道,做一名强盗是要付出一些牺牲的,否则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由此看来,宋江这时候的表现不但不是描述了他的反面形象,反而是在说明,宋江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他把一个兄弟的家庭悲剧的问题,放在了所有兄弟前途利益问题之后,是符合他作为一个领袖身份的。因为一名领导人他考虑的不能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而应该是整个集体的团体利益。

  也只有这样,宋江才是一名合格的领导人,他才能得到包括李逵在内的所有兄弟们的认同。从道德标准来看,这样做也是符合大多说人心目中的领导人形象的。

  项羽不是不想杀掉刘邦,他对范增曾经的默许已经表明了这一点;他的“不忍”,其实是不想背负杀人的恶名。鸿门宴的酒还没有喝完,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顺着尿道子就溜走了。这很叫人纳闷,刘邦来参加鸿门宴,随从只有“百余骑”,项羽要杀他,他能跑得了吗?即便上厕所,也得被人牢牢盯着。所以,有人认为,刘邦表面看是溜走的,实际上是被项羽放走的。这样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确实说到了点子上,但我以为只说对了一半:刘邦确实是被人放走的,但放走的人不是项羽。

  客观地说,刘邦有惊无险地溜走,确实是因为项羽给他开了绿灯,但这并不能证明项羽就不想杀他。酒桌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能看不出来吗?他心明镜似的,但并没有阻止,我的理解这就是默许:他心里巴不得项庄把刘邦杀掉。假如半路上没有杀出来樊哙这么个程晓金,后来的局面似乎真的不敢想象,但樊哙的到来,对项羽的安全无形中构成了威胁,所以,项羽只能顺水推舟。有意思的是,听说刘邦溜走了,亚父范增对项羽几乎是破口大骂:“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埋怨项羽没有把刘邦杀掉。其实,范增有啥资格埋怨项羽呀?受谴责的人应该是他。因为他不但没有理解项羽的真实想法,而且还恰恰因为他的“木脑筋”,致使鸿门宴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很多杀掉刘邦的机会。

  我这么说,可不是信口开河。刘邦驻军霸上的时候,一次,范增建议项羽:“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项羽听完后,不置可否。项羽的不置可否,其实就是默许了范增的建议,起码是没表示反对。作为“一把手”的项羽,他绝不可能露骨地表这个态:行,逮住机会,把刘邦杀掉!这样的事儿是说不出口的;说出口,就背上了不义的恶名,还怎么争人心打天下呢?这是项羽做“一把手”的难处,他只能默许范增去办,办好办坏,他都可以兜后路、擦屁股。

水浒传中李逵的娘死了 宋江听到消息后为何大笑?是真的吗?

  相反,项羽要是不同意范增的建议,他一定会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的观点。刘邦赴鸿门宴前,项伯曾建议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伯受点小恩小惠后,提点儿吃里扒外的建议,其动机项羽是否心知肚明,姑且不论,但项羽立马就表示同意了,像这样的态度,真也好假也好,都好表示。不过,此时的项羽,我以为,他对项伯的许诺实际上是摆的姿态;他的真实想法,一定以为刘邦赴宴鸿门,范增肯定会按照自己曾经默许的意思,牢牢抓住这个机会,早就安排好了相应的准备。

  可惜的是,范增对项羽曾经的默许并没有心领神会,偏偏就没有做好刺杀刘邦的各项准备,以至于在宴会上拐带得项羽也很被动:其一,樊哙强行闯入宴会的大帐内,明显暴露出了安全保卫存在的漏洞,从中也就不难想象,这些卫士并不是精心挑选的,给人的感觉,他们在思想上还没有绷紧这根弦,没有进入“战备”状态。其二,酒宴的半中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等待项羽的信号,手下人好动手,我最初读这段文字时就这么认为的,其实不然。范增提示的其实是,要项羽赶快杀了刘邦,是亲自动手。你看,这简直是开玩笑,别说项羽不想自己做,即便项羽想自己做,还用得着他提示吗?

  其三,项羽没动手,范增于是出去找来个项庄,叫他充当刺客。又怕项庄不干,还做了一番很深刻的思想动员,说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显然是临时抱佛脚,说明在这之前,刺杀刘邦的计划他并没有成竹于胸。其四,酒桌上没有杀掉刘邦,但机会仍然潜伏着,其中一个绝好的机会就是刘邦上厕所的时候。但叫人奇怪的是,这时候的范增不知想啥呢,这么一个绝好的机会又错过了。假如他提前在外面准备好“伏兵”,趁这个时候不把刘邦剁烂了才怪。其五,刘邦简直如入无人之境一样,离开了鸿门,没有一个人及时阻拦,也没有一个人及时禀报,直等到刘邦到了自己的驻地,张良进去,里面的人才知道刘邦溜走了。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宴会的大帐外显然没有伏兵。

  范增是项羽身边的红人,被尊称亚父,可以说是项羽的第一谋臣,但他在鸿门宴上表现出的智商,简直就是小儿科,实在大跌人的眼睛。一个被倚重的谋臣,居然连送到嘴里的肉都咽不下去,如此弄巧成拙的表现似乎也叫项羽感到失望,鸿门宴后,项羽逐渐削弱了范增的权力,是不是也与这个有关呢?顺带说一句的是,项羽用的都是像范增、项伯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怎么能打天下呢?就是打下来,似乎也守不住。当然,这是题外话。总之,从这一系列迹象不难看出:1.项羽不是不想杀掉刘邦,他对范增曾经的默许已经表明了这一点;他的“不忍”,其实是不想背负杀人的恶名。2.范增没能领会项羽的真实想法,进而没能充分做好刺杀刘邦的准备,致使鸿门宴错过了很多机会,这件事办得如此的槽糕,他应该负全责。3.刘邦看起来是溜走的,实则是被放走的。放走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范增。摘编自网络


标签: 水浒  传中  李逵  死了  宋江  听到  消息  为何  大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