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地理|这里有一所红军医院,周边安葬着2000多名红军战士的遗骸真相究竟是什么?

cht 2023-11-23 8次阅读

极目新闻记者 董淑健

通讯员 赵炳长 刘子靓

11月13日是黄麻起义胜利96周年纪念日,一部大型实景剧《红安永远红》当日首演。导演高希希说,剧中主角戴氏家族以及红军医院、烈士墓葬群等,都能在湖北省红安县找到原型,其中七里坪镇陶家边村一带遗迹最多。位于陶家边村的鄂豫边区红军医院建在一个山坳中,四周群山环绕,丛林密布,山水相依,环境安静而优雅,翻过后山就是河南省新县陈店乡梅花村,便于隐藏和撤离。

荆楚地理|这里有一所红军医院,周边安葬着2000多名红军战士的遗骸真相究竟是什么?

医院建在鄂豫交界处的一处小山坳中

这座医院先后经历三次反围剿斗争,高峰期一天接纳上千名伤员,曾让无数伤病员痊愈并重返战场;限于当时缺医少药的医疗条件,不少重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而牺牲,先后有两千多名烈士的遗体被就近安葬在医院附近的山坡上,形成一处3万余平方米的烈士墓葬群。

11月19日,极目新闻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陶家边村红军医院旧址,遍访知情人士和研究者,缅怀革命先烈。

鄂豫边区医院建在一座废弃的寺院里

驱车出七里坪镇,沿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往东北方向行驶,四周山峦起伏,绿树环绕,植被丰茂。十几分钟后来到陶家边村“两委会”所在地。

村支书方昭把记者带到刘家园后山一处山坳,山坳前有座水库,水库边有栋青砖黛瓦、古朴庄严的老房子,坐北朝南,面积约30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布瓦铺盖,虽历经百年风雨和多次战火洗礼,仍屹立在群山间。

荆楚地理|这里有一所红军医院,周边安葬着2000多名红军战士的遗骸真相究竟是什么?

老房子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布瓦铺盖,虽历经百年风雨仍屹立在群山间

红安县退休教师、原檀树中学校长方双年介绍,这里原是一座庙宇,名“回龙寺”,清朝中晚期由民间捐资所建。

走进大门,发现房子系前后两进,带有鲜明的鄂东地区建筑风格,前幢与后幢相连,形成内天井式院落。

方双年说,陶家边一带当年属黄安县紫云区檀树乡。1927年,曹学楷、郑位三、戴季英、吴焕先等受董必武委派,在刘家园回龙寺建立紫云区农民协会,组织黄麻起义,这里成了革命的大本营。1929年5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此建立第一所红军医院,大部分伤员都在这里抢救和手术后,被安排到乡亲们家中。来不及抢救或限于条件无法救治而牺牲的烈士,就安葬在四周的山上。

荆楚地理|这里有一所红军医院,周边安葬着2000多名红军战士的遗骸真相究竟是什么?

红军烈士墓葬群

“四周一排排埋有先烈遗骨的小土堆,就是烈士墓葬群。”方双年说。

2002年,当过军医、家乡在七里坪镇观音阁村的秦光远将军和檀树中学师生共同捐款树碑,碑上刻有原红军医院护工戴觉敏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

医院初创时仅有两名医生

1929年春夏,正逢鄂豫边区初创,曾在湘军学过医的湖南人林之翰受组织委派来到七里坪,与戴克敏的八叔戴叔先联手,组建红军医院,这也是红军历史上最早的医院之一。当时医院十分简陋,医生仅有林之翰和戴叔先两人,戴是中医,林是西医;戴主抓内科,林主抓外科。

荆楚地理|这里有一所红军医院,周边安葬着2000多名红军战士的遗骸真相究竟是什么?

医院前有口水塘,取水十分方便

药品、器械奇缺,除在战场上缴获外,组织上还派交通员到武汉等地采购,更多的药品、辅料、器械则靠自己采集、制作。仅仅两个月,医院收治的伤病员就由最初的7名增加到70余名。

1930年2月,红31师决定组建前方医院。该院以师医务所为基础,从刘家园医院抽调部分医务人员组成。当年4月,红军医院在姜家岗建立了第一分院。没过多久,又先后在潘家河(今河南新县境内)等地建第二、第三分院。

1931年初,位于箭厂河的鄂豫皖红军医院新房舍建成,刘家园医院、姜家岗一分院、潘家河三分院陆续迁入。此时的红军医院各分院加起来已有200余名工作人员。

荆楚地理|这里有一所红军医院,周边安葬着2000多名红军战士的遗骸真相究竟是什么?

老房子采用内天井式结构

1931年冬,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发起黄安战役。为配合战役进行,医院派一批工作人员到黄安城南的大塘湾、桂花楼一带设立第五分院。

1932年8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红军总医院大部随军西进川陕,少数医务人员留了下来,将大批伤病员转移至白沙关、莲塘山一带隐蔽治疗。

荆楚地理|这里有一所红军医院,周边安葬着2000多名红军战士的遗骸真相究竟是什么?

医院周边环境优雅,有山有水

1933年冬,边区环境恶化,敌人把根据地分割得支离破碎,粮食、弹药、药品等很难运进来,为摆脱困境,医护人员外出挖草根、剥树皮充饥,把有限的粮食留给伤病员。

曾任皖鄂特委书记的何耀榜回忆当年做手术的情形时说,“医院使用简陋的器械,在河边大树下的石板上,历时一个多钟头,为我取出了体内的子弹和碎片。”条件虽然简陋,但部队士气高昂,当时医院病房和老乡家中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山沟野坳是我房,野菜山果是我粮。红军战士不怕苦,医好伤病上前方!”

红25军首长吴焕先、徐海东多次鼓励医护人员努力工作,徐海东还多次带来伤病员交给医院。医院成立后还先后为边区领导人及红军将领徐宝珊、郑位三、徐海东、吴焕先等看病、做手术。

1934年底,鄂东北道委带着总医院及后勤部门,转移至老君山、天台山、潘家河等深山区,最终隐蔽于豫南野鸡笼韭菜崖。

农家女戴觉敏成长为一名军医

红军医院创建时只有2名医生、4名护工,为满足根据地发展的需要,医院多次从当地群众中或从红军战士中动员年轻人加盟,经过3个月左右的培训,就能走上工作岗位。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农家女孩戴觉敏在八叔戴叔先和哥哥戴克敏的推荐下,15岁来到医院当看护。

医院曾向首长反映需要医学书籍,曹学楷给他们送来了《实用药物学》《外科解剖学》两本书。同事们如获至宝,尽管有些内容难以读懂,但大家还是爱不释手,交换着阅读并相互讨论。

戴觉敏晚年回忆,“为提升我们的文化水平,医院让我们这些小看护到列宁小学上夜校,学文化”,林之翰还亲自给她们上过课,教授医学常识、战地救护、病房护理等。

几年以后,戴觉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医。

荆楚地理|这里有一所红军医院,周边安葬着2000多名红军战士的遗骸真相究竟是什么?

方昭指着石碑说,戴觉敏生前曾多次来过这里

2017年,红安籍百岁老红军汪浩回忆起自己的从医经历时说,他当年只有14岁,送一位同志到医院治伤,被林之翰看中后留下来学医。汪浩后来成了医务骨干,还先后介绍3位小战士学了医。

七里坪镇观音阁的秦光远将军也有先当战士、后当军医的经历。

1932年8月红四方面军撤离苏区时,“年仅16岁的戴觉敏不愿意离开刘家园,曾经偷偷大哭了一场”,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红安县作协会员袁秋华说,2000年前后,已离休的戴觉敏多次回到陶家边,谈起当年的情景,对这一幕念念不忘。

陶家边出了67名烈士

“我们村出了67位烈士”,方昭告诉记者,陶家边村是红安革命先驱曹学楷、陈定候两位烈士的家乡。鄂豫皖苏区革命的中心在红安;红安的革命中心在以七里坪为中心的县北;县北革命的发源地就在陶家边村刘家园及周边村落,“作为现任支部书记,既深感骄傲,又备感责任重大”,方昭说。

据袁秋华介绍,1927年秋,曹学楷被党组织任命为中共黄安县七里区区委书记。遵照董必武和黄安县委的指示,曹学楷在当地积极组建农民自卫军。在对敌斗争中,他机智果断,被人称为“小诸葛”。

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传达到黄麻地区后,曹学楷又参与发动和领导了“九月暴动”,暴动失败后,新组建的中共黄麻区特别委员会根据党的指示,决定发动黄麻起义,曹学楷为黄麻起义总指挥部的领导成员。黄麻起义胜利后,曹学楷当选为首任黄安县农民政府主席,亲自起草了《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宣言》、《黄安县农民政府布告》等重要文件。

红军医院成立后,与当地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医护人员经常住在老乡家中,也常常抽时间给群众看病。

当地群众常常从并不富裕的家中,拿出鸡蛋、挂面、油条、粑粑等送给伤病员。1930年四五月间,由于战事紧张,伤病员激增,有的医护人员因劳累过度而晕倒。陶家边村民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组织担架队、洗衣队,帮助运送伤员,洗衣,缝缝补补。

方昭说,医院与周边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军民鱼水情,除曹学楷和陈定候外,全村先后有200多名子弟参加了红军。


标签: 荆楚  地理  这里  一所  红军  医院  周边  安葬  2000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