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解释,多个“不”字暗藏玄机,原来是人生宝典!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cht 2023-11-05 11次阅读
《道德经》第二章全文不见道德二字,却排山倒海般地祭出了六个不字,似乎与第一章风马牛不相及,老子在这一章里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仍然分为三个小节,先释义,再找出该章的重点,最后做个案例,来说明《道德经》的现实指导意义。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解释,多个“不”字暗藏玄机,原来是人生宝典!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no.1

原文释义

第二章的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这是因为有相对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良的行为之所以是善良的,这是因为有相对邪恶的存在。

所以,有无互为存在;难易相辅相成;长短相为衬托;高下相互彰显;音声相和而谐;前后相较而存在。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解释,多个“不”字暗藏玄机,原来是人生宝典!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因此,体道的先贤们为人处世顺其自然而不妄为,身教重于言教,不尚空谈。遵道而行,任凭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干涉,也不占有、不图报、不居功。正因为此,他的功业反而不会被抹杀。

读完本章,我们体味到了,虽然通篇只字不提道字,但字里行间处处是道,处处闪烁着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光辉。老子在本章例举了几组相互对立的事物,用以说明对立的矛盾双方互为作用、互相转化的关系,即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解释,多个“不”字暗藏玄机,原来是人生宝典!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no.2

老子为什么要提到无为

无为的用意何在?在本章里,老子第一次提到无为。但这里的无为,并非人们误解或者曲解的那样无所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这是老子对君王们的告诫,要他们遵循自然规律,无为守正,不与民争。但他的无为思想不仅对君王,对于万民,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解释,多个“不”字暗藏玄机,原来是人生宝典!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何故要无为?春秋战国时期,先是五霸纷争,继之以七雄角逐,长达四五百年的时间内,弱肉强食,战火不断,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这一时期,思想家们各自拿出了自家的救世良方,比如:名家的礼法之治,儒家的仁政之治,墨家的尚同之治,法家的刑法之治等等,而老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

做为献给君王的南面之术,各家学说都找到了自己的施展机会,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老子的观点是,只要循道而为,而不是肆意妄为,则可以无所不为,也可以什么都可以做,无为与有为作为一组矛盾存在,既是对立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一见解,正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实践。

在历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深刻和系统地揭示这一对立统一的规律的智者,老子认为,对立着的双方互根互存,互有互化。这种辩证法是老子基于对天地自然和人类的高度提炼与概括,目的就在于找到一种更加合理的人类生存模式。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解释,多个“不”字暗藏玄机,原来是人生宝典!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no.3

本章高频词:不,暗藏玄机

本章里接连出现了六个不字,都是对无为而治基本要求的注释和延伸,不言、不辞、不有、不恃,这几个不字,是针对圣人们私欲过重,操控天下万物和好大喜功欲望的否定,通过对功成而弗居的控制,最后收到是以不去之效。

老子的这种观点不光针对君王,对于天下臣民都具有普适性,历史上功成身退,见好就收的大有人在:范蠡立功于勾践灭吴,功成而弗居,逍遥泛舟,身与名俱佳;张良献策于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功成而弗居,汉初三杰,仅他一人得以善终。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解释,多个“不”字暗藏玄机,原来是人生宝典!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但也有居功自傲身败名裂,后悔晚矣的,魏国征西将军邓艾攻破蜀汉之后,名声威望大振,于是得意忘形,竟然以天子名义,招降纳叛,封授官爵,还自毁长城,诋毁钟会,最终被钟会诬告,触怒了魏国权臣司马昭,被监军卫瓘设计诛杀,落得个身死功消子孙诛的可悲下场!


标签: ​道德经  第二章  原文  译文  解释  多个  暗藏  玄机  原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