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呼皇帝为什么从谥号演变成了庙号?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是怎么回事?

cht 2023-10-20 10次阅读

中国历史的史书在称呼以前的帝王时,有比较统一的习惯和成例。

古代称呼皇帝为什么从谥号演变成了庙号?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是怎么回事?


一般是三到四个字,而且以朝代名称开头,比如汉景帝、汉光武帝、隋炀帝、唐高宗、明成祖等等。


不过,这里有一个非常奥秘的现象:唐朝以前的帝王称呼最终一个字是"帝",格式是"朝代名+某字+帝";而唐朝以后,帝王称呼的最终一个字是"祖"或"宗",格式变成了"朝代名+某字+祖"或"朝代名+某字+宗"。


这是为何呢?

本来,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唐朝之前帝王称谥号,唐朝之后帝王称庙号,而这两者的转折点是一个人——古代上唯一的正统女帝王武则天。


而要想搞清楚这里面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弄清楚谥号跟庙号的含义跟分别。


谥号是皇帝、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记载:"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


"可知,谥号应当从西周时期就形成了。


古代称呼皇帝为什么从谥号演变成了庙号?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是怎么回事?

谥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了固定制度,专门用来评价皇帝将相生前的功过得失。


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之后,谥号制度被废除,到了西汉时期重新恢复,然后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在唐朝以前,谥号基本都是一两个字,史学界也一般按照"朝代名+谥号+帝"的格式来称呼死去的帝王。


庙号是专用于帝王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


西周时期并未沿用,秦始皇嬴政后来把庙号和谥号一块给废除了,真相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


还是在西汉时期,重新恢复了庙号的使用。


与谥号不同,庙号是君王独有的称号。


根据《孔子家语·庙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可知,帝王的庙号一般以"祖"或"宗"结尾,而且标准比较明显,有开拓之功的帝王一般称"祖",有守成之德则一般称"宗",庙号大部分也只有一两个字,因此,史学界也会按照"朝代名+庙号+祖或宗"的格式来称呼死去的帝王。


无论谥号或庙号,都只是称呼帝王的一个词语而已,但为什么会在唐朝,准确的说是在武则天出现分界呢?

古代称呼皇帝为什么从谥号演变成了庙号?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是怎么回事?

唐高宗即位初期,权力受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严重制约,而武则天则成为了他最坚实的盟友。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唐高宗最后斗倒了长孙无忌、褚遂良二人,开始独自掌握国家大权。


因此,唐高宗对早年对武则天可谓极度信任,言听计从。


武则天曾经向唐高宗建言,认为先帝的谥号"文帝王"不足以表达他的伟大,更无法体现唐高宗的孝心,结果唐高宗采用了,于上元元年 674年给自己的父亲加谥文武圣帝王,这个谥号应当是中国历史帝王谥号崩盘的开始,原来按照正常的传统,唐太宗李世民应当被后世称为"唐文帝",从加谥之后就只有称呼庙号"唐太宗"才方便了。


然而,武则天给唐太宗李世民加谥号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这位女帝王做事极其地不按套路出牌。


她在唐高宗去世以后,给自己的丈夫的谥号是"天皇大帝",她在去世时的遗命中让儿子唐中宗唐中宗李显给自己拟的谥号是"则天大圣皇后",依旧是不走寻常路。


如果将谥号加长仅仅是武则天的个人行为的话,那还算不上什么转折点。


问题是武则天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后世纷纷效仿她,将谥号加到特别长。


例如,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就将自己奶奶加谥号的做法发扬光大:他将唐高祖的谥号加成"神尧大圣大光孝帝王"、唐太宗的谥号加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王"、唐高宗的谥号加成"天皇大圣大弘孝帝王"等等。


标签: 古代  称呼  皇帝  为什么  谥号  演变  成了  庙号  两者  间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