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十周年:制度创新“头雁”任重道远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cht 2023-09-29 10次阅读

证券时报记者 陈雨康

202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运行满10周年。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十年来,上海自贸区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留下了许多“第一”: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内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

“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于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表示。

展望未来,多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要继续发挥引领全国自贸区发展的“头雁”效应,做好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制度创新的“先行者”。另外,上海自贸区在金融、知识产权、区域联动发展等领域仍存在短板,未来应进一步深化集成性改革和制度型开放。

开放发展的“排头兵”

十年来,通过源源不断的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经营主体更加活跃,外资不断涌入,经济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区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约占上海同期30%。自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至2022年底,浦东新区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8691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2172.74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749.94亿美元,分别是上海自贸区设立前的1.12倍、2.43倍、2.2倍。

“安永作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是最早一家在浦东落户的,并见证了十年来上海自贸区从诞生到壮大的历程。”安永华中区主管合伙人夏俊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9月首个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横空出世,为外商投资管理机制提供了创新思路。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从190条“瘦身”到27条,相关经验也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十年来,除了投资之外,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外汇、监管等领域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创新制度,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扩大开放的决心。

德迅大中华区总裁倪晓荣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物流企业,德迅不仅是上海自贸区十年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这里拥有全球单体最大的全自动化码头、仓储物流亚太分拨中心,吸引了全球货物过境、保税仓储、转运和增值服务,带动了国际中转与转口贸易的提升。

高产的“试验田”

数据显示,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源自上海自贸区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的事项有145项,占比接近一半——上海自贸区充分发挥了引领全国自贸区发展的“头雁”效应。

例如,贸易便利化方面,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表示,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通过实施全国首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高水平建设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全国首创性的投资贸易制度创新,为国家推动高水平开放、与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相衔接探索了路径、积累经验。

“上海自贸区为打通国际物流核心环节孵化出众多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实效性的政策和流程,提高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让整体供应链时效大大提升,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竞争力。”倪晓荣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自贸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主要承载着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任务。通过在自贸区内进行一系列的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先行先试,可以为国家的整体开放提供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探索。”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金融赋能产业创新首席研究员齐超颖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上海自贸区成功推动了多项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包括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创新和贸易便利化等。这些措施的推出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对中国金融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效应。

制度创新“头雁”

任重而道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多名业内专家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自贸区应继续发挥制度创新“头雁”效应,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建设中国开放发展的创新样板。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表示,未来,上海推进自贸区建设,将继续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根本要求,在更深层次开展更大力度压力测试。在提升国际规则衔接能力上,上海自贸区将全面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贸易自由便利、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数据跨境流动、“边境后”规则贯通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丰富测试样本和试验内容,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齐超颖表示,作为制度创新“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在多个领域仍有提升空间。一方面,目前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还不能完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的区域创新氛围和产业竞争力尚显不足,国际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等方面仍有短板。

“首先,在遵循‘试验田’角色的前提下,上海自贸区应进一步推进包括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例如,可以尝试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在自贸区内开展业务,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国际化。”齐超颖表示, 其次,上海自贸区要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例如,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科技人才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科技研发活动的税收优惠力度,鼓励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另外,上海自贸区还要注重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联动发展。自贸区发展不能“单兵突进”,而要通过与其他地区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夏俊表示,上海自贸区发挥“试验田”作用,可以紧扣上海的四大功能,并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例如,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自贸区可以相应地强化这方面的制度供给,包括推动企业出海并购优质科技项目、促进科研设备进口便利化等。


标签: 上海  自贸区  十周年  制度  创新  头雁  任重道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