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老子和尚看法真相还有哪些?

cht 2023-09-28 6次阅读

《孔子家语好生》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楚王一次狩猎,丢失了一张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老子和尚看法真相还有哪些?

大意是说,楚王阻止下属去寻找那张丢失的弓,理由是在楚国丢失,最终捡到的还是楚国人,不必去找。这说明楚王有王民合一的境界。

为了衬托孔子的大胸怀、大境界,《孔子家语好生》就把楚王与孔子的思想做了比较,孔子说:丢失弓的是人,捡到弓的也是人,都是人,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天下任谁捡到还不一样吗孔子把楚人推而广之到了天下人,这是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境界。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同样记载了楚王失弓的故事: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老子和尚看法真相还有哪些?

老子的意思是说:把人字也去掉更好。老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彼此,都是自然造化的平等产物,从道的角度看,根本谈不到得与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切得失、生灭无不在大道里。

有意思的是,明末高僧莲池大师在他的《竹窗随笔》里也写到了这件事:大矣哉!楚王固沧海之胸襟,而仲尼实乾坤之度量也。但是,仲尼尚不能忘情于弓也,尚不能忘情于我也。莲池认为,世间四大皆空,本无所谓有,谈什么吗弓啊、人啊的?

不只佛儒道,诸子百家之一的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也对这个典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公孙龙就是白马非马论的发明者,与惠施(庄子《子非鱼》里的主人公之一)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老子和尚看法真相还有哪些?

《公孙龙子迹府》写道: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矣,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

名家都是概念学的专家高手,擅长名实之辩,所以需要注释一下。

这段话是公孙龙跟孔子的六世孙孔穿的一段辩词。孔穿要拜公孙龙为师,前提是要他放弃自己的白马非马论。公孙龙于是说出了这段话,大意是:我的白马非马论的思想源头出自你孔穿的先祖仲尼。当年楚王曾经拉着繁弱的强弓,搭上忘归的利箭,在云梦泽射猎蛟龙犀牛时,不慎弄丢了弓,随从们想去找弓。楚王说:楚王丢了弓,还会被楚国的人拾到,又何必去找?仲尼便对此事发表评论说:楚王的仁义讲得不到家!应该说:人丢弓,还会被人拾到,何必非得是楚国人呢?由此看来,你的老祖先就是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的!既如此,你却反对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你这不是自打嘴巴吗?

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老子和尚看法真相还有哪些?

公孙龙借孔子关于楚王失弓的评论,认定孔子要表达的就是楚人非人的意思。公孙龙的用意,是借用孔子的楚人非人的道理为自己的白马非马理论辩论。

诸子思想的区别

以上四家都拿楚王失弓说事,引出自己的主张。对此发表意见的有楚王的随从、楚王、孔子、老子、莲池、公孙龙等六人。

1、楚王的随从认为:物各有其主,丢失的东西要找归来,即便以后被人捡到了,也要物归原主,这是常人的个人主义思维模式,很正常。

2、楚王是以楚国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当然有国家意识,因为在他的眼里,整个楚国都是他的,一张弓,放在自己手里跟放在别人那里没啥区别。

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老子和尚看法真相还有哪些?

3、孔子有推己及人的思想,注重人类的共同意识,因此没有楚人、鲁人、赵人之分,都是天下人,人人得而用之,何必限于一家一国之人呢?一张弓如此,一个道理、一个礼仪如此,修身之道也是如此,道的普及与施行,是不受地域和人群限制的,凡是人,都应该接受道的教化与传承。正因为孔子重视人,所以强调修身,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人生的根本,儒学的精华之处全在做人之道上。

4、老子突破了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思想更为开阔,整体观念更为宏大。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的是社会性;老子以道为宗,强调的是自然性归一性,不管是弓也好,人也好,天地万物也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都是相对的,除了道是独立不改的以外,没有任何一个物质是绝对的。有无相生,这些相生都发生在道的范畴之内,人和物平等,谁也不是谁的谁,拥有只是私心状态下暂时使用,人利用了物,物也利用了人,当两不利用时,各归其位,还原了各自的原本状态。

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老子和尚看法真相还有哪些?

5、佛家看世界,包括人本身,一切都是四大皆空,何必计较于一时之得失,得之也是失去,失去也是得到,因为弓本身就是虚假不实的,人也是虚假不实的,所谓的得失,只是一种表象,是人的贪、痴三毒引发的错觉而已,不管什么人得到,都是一种虚妄的满足。

7、公孙龙的用意不在这张弓到是否丢失,他的用意在于借孔子对楚王丢弓的评价,来说明自已白马非马论的正确性,纯属偷梁换柱,偷换概念的狡辩。孔子的原意是,这张弓的捡拾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楚人,那样的格局还不是很大,应该放宽到整个天下,这样方显王者气派。公孙龙巧借楚人和人的概念,强行说楚人与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犹如他的白马非马一样。这是为自己的理论找依据,以反驳孔子的六世孙。


标签: 楚王  失弓  楚人  得之  又何  求之  孔子  老子  和尚  看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