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李商隐(让人又爱又恨的)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cht 2023-08-25 4次阅读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种“爱”与“恨”就是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带给读者的独特感受。一方面,李商隐诗歌的深情绵邈、凄迷朦胧令人着迷。另一方面,朦胧性导致的难懂又让人感到遗憾。可以说,李商隐诗歌的笺注之难就是由其朦胧性造成的。而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又和其典故运用有很大关系。李商隐写诗大量用典,使其诗显得含蓄典雅、情思曲折。他在用典时不仅采用典故的原来的内涵,也会对原典的内涵进行增殖改造。

对典故的大量运用

重温李商隐(让人又爱又恨的)(1)

李商隐少时曾跟其堂叔学习古文,后来又为人抄书,做官后曾任校书郎,自然对历代掌故熟稔于心。另外,李商隐也曾学道,因此也很熟悉道教神话典故。

宋人吴炯在《五总志》中说:“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即是说李商隐在写诗作文时常像獭祭鱼摆放小鱼那样大量铺排典故,因此为人诟病,被人讥讽为“獭祭鱼”。

李商隐有些诗的确因为过多运用典故而有晦涩之弊,但整体观之,他的大多数诗作却正由于用典而显得更加婉约朦胧、含蓄典雅。

《泪》堪称李商隐大量用典的代表诗作,几乎是句句用典: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重温李商隐(让人又爱又恨的)(2)

此诗前六句分别用永巷宫怨、思妇念远、湘妃泣竹、岘碑洒泪、昭君出塞、四面楚歌之典,将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泪铺排开来:宫妃失宠之泪、思妇忆远怀人之泪、湘妃感逝之泪、百姓怀德之泪、昭君出塞之泪、将士伤败之泪。

虽然紧扣诗题,但我们还是看不出诗人写这么多的泪是想表达什么。读到最后两句,我们才明白前面的这些泪都是铺垫,都是在为落拓寒士饯送达官显贵之悲张本。

这所有的泪都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可见义山为身份低微所受的精神伤痛有多么深。言己之泪,而以他人之泪为反衬,如此写来,可谓委曲至深。

再如《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

重温李商隐(让人又爱又恨的)(3)

初梦龙宫宝焰然,瑞霞明丽满晴天。

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

少顷远闻吹细管,闻声不见隔飞烟。

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

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

亦逢毛女无憀极,龙伯擎将华岳莲。

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

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

此诗写诗人梦中游历仙幻之境的情景。既然是写仙境,自然要大量运用神话典故。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运用了“蓬莱”“仙人”“湘灵”“冯夷”“鲛绡”“沧海桑田”“毛女”“龙伯”等神话典故,来暗示自己在现实中的境遇变化。

重温李商隐(让人又爱又恨的)(4)

“旋成”四句谓自己在蓬莱树下得遇仙人,但仙人顷刻之间不知所踪。“逡巡”四句谓雨打湘灵,冯夷惆怅,鲛人所织之绡还没来得及卖出去,沧海就变成了桑田。“亦逢”二句谓像毛女那样学仙也很无聊,想要摘取华山之莲,却已被他人捷足先登。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李商隐仕途的隐喻。诗人运用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典故来展现自己内心的微妙世界,从现实出发却又在诗中竭力回避现实,用虚幻世界来反映现实世界,以典故为隐喻,构造出朦胧的意境。

对典故内涵的增加、改造

重温李商隐(让人又爱又恨的)(5)

李商隐不仅能对各种典故信手拈来,也很擅长增加改造典故的内涵,把典故个性化。当典故的本意和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相差较大时,李商隐就会淡化甚至抛弃原典的事理,而采用原典的内涵所生发出的气氛、情思和韵味。如《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化用了四个看似完全无涉的典故。“庄生”句用庄周梦蝶之典,《庄子·齐物论》载,庄子于梦中化为蝴蝶,醒后不知是庄周梦为蝶还是蝶梦为庄周,这一典故原本阐发的是齐物思想。“望帝”句用杜宇化鹃之典,《蜀记》记载,古蜀国王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鸣出血而不止,其血化为杜鹃花,这一典故常被用来表达对故国的怀思。

重温李商隐(让人又爱又恨的)(6)

“沧海”句用鲛人泣珠之典,《博物志》记载,鲛人像鱼一样居于水中,哭泣时眼可泣珠。“蓝田”句用良玉生烟之典,蓝田之地多玉,玉气在日光下升腾,远观可见,近观却无。

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原典的意义去理解,会感觉这四个典故应该是毫无关联的,被化用在同一首诗中是很不恰当的。从这首诗首联中的“思华年”和尾联中的“追忆”“惘然”来看,我们就能够明白李商隐其实是抽空了原典的内涵,采用了原典的情思和韵味,来表达一种伤逝之情。

在李商隐此诗中,“庄生晓梦”意味着过去皆如梦幻,杜鹃啼血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鲛人泣珠是一种浪漫的感伤,“暖玉生烟”则意味着一切逝去的都不可再把握。

李商隐终生际遇坎坷,充分体验了人生的矛盾和复杂。因此他往往将典事进行生发演化,在诗中反用典故,使其变为和原典内涵相对的势态。这种正反对照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奇异审美效果,具有了更强的张力和更深的意蕴,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开拓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如《嫦娥》一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重温李商隐(让人又爱又恨的)(7)

嫦娥偷吃了不死之药后,成功登月,成了月中仙女,这本来是让人艳羡的事,但李商隐却不这么看。

李商隐一生都未能实现自己的追求,潦倒失意,始终处在孤独之中。诗人在昏暗不堪的现实重围中力求超脱尘俗,却往往陷入更加清高和孤独的处境。所以他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改造了这一典故,设想嫦娥会因为月中的清冷孤寂而后悔偷食仙药。李商隐把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融入嫦娥奔月这一典故之中,丰富了这首诗的意蕴。


标签: 重温  李商隐  让人  又爱  又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