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原型是什么?真相:哺乳动物胚胎,证据:新石器时代玉器造型真相还有哪些?

cht 2023-07-25 9次阅读

之华说史,让历史走向大众。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最近几年,龙的原型问题引起了很多方面的关注,可以说是中国上古史研究、神话学研究和艺术考古研究的共同热点。

龙的原型是什么?真相:哺乳动物胚胎,证据:新石器时代玉器造型真相还有哪些?

关于这一问题,人们已经提供了几十种答案。例如把龙的原始形态解释为蛇、猪、马、鱼、鼍、犬、云、虹、三角龙、四脚蛇、鳄鱼、河马、水牛、闪电、星象、松树以及上述种种的迭加物等等。

龙究竟是什么?

应该说,这些答案都是有一定根据的。

首先,在古籍当中的确有“龙之为虫”、“禹化为黄龙”、“龙形像马”、“画龙不成反类狗”、“鱼化龙”一类说法;

其次,考古出土的龙形器物往往像猪,像蛇,像四脚蛇,像鲵鱼,像鳄鱼。

此外,通过民俗调查,可以知道彝族人曾经以穿山甲、壁虎、小花蛇为龙,在白族传说中有母猪龙、母鸡龙、羊角龙、蝌蚪龙等名称,侗族盛行龙蛇崇拜,藏族本教所说的“龙神”则带有蛇尾或鱼尾…

龙的确是一个联系于众多动物的神灵。

不过,若从反面想一想,这些说法的并存,却正好证明了这些说法的肤浅和片面。

它们各执一端,而不考虑同其他说法的关系,就不免变成盲人摸象式的推测。

当作推测,它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面对的“龙”,毕竟是一个确定的概念,是一个有着统一的稳定性格的神灵。

龙的稳定性格,事实上是存在于上述描写当中的。或者说,综合这些描写的共同详情,我们不难了解龙的真相。

比较各方面资料可以知道:

所谓“龙”,是一种有尾巴;重要生活在水中;善于变化的动物。与其说它是一种具体的动物,不如说它代表了隐藏于若干物种之中的一种神秘。

史前时期的龙

商以前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它的原始形态:大头小尾、团曲成圈。

龙的原型是什么?真相:哺乳动物胚胎,证据:新石器时代玉器造型真相还有哪些?

例如:

内蒙古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弯曲而成“c”形,颈脊部有长鬣;

内蒙古巴林右旗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龙”首尾相接,成环状;

山西襄汾陶寺夏文化遗址出土的“蟠龙纹”形状像蛇,团曲而成为一个圆圜;

商代早期的各种玉龙也都是大头曲尾、首尾相接的圜状动物。

如果不计较这些龙在首部特征上的差别,那么可以说,它们的形态是一致的。

毫无疑问,这一形态也就是各种哺乳动物所共有的胚胎形态。

大头小尾,团曲成圈,有尾巴,生活在母腹的羊水当中,向新的生命形态转化,这正是所有胚胎的共同特点。

龙的原型是什么?真相:哺乳动物胚胎,证据:新石器时代玉器造型真相还有哪些?

邱瑞中《龙的始原》一文载《内蒙古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已经注意到龙的这一特点。

胚胎与龙

古人为什么要把胚胎称作“龙”并加以崇拜呢?

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问题:

胚胎昭示了生命的共同性,代表了生命的起源。所有哺乳动物都是从胚胎中产生出来的,各种动物的胚胎都是相似的。或者说,胚胎是生命开始前的形态,是从无到有的重要环节,是当作远古人类的重要伴侣的那些动物的共同形态。

当古代先民剖开怀孕的动物尸体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惊讶:

原本在所有这些动物的身体中,不仅能够看到这种动物的未生形态,而且能看到人类的未生形态。

于是各种关于图腾的信仰都获得了一个新的内容:

以哺乳动物为图腾的民族例如以猪、马等为图腾的民族于是建立了关于图腾胚胎例如猪、马胚胎的崇拜,以非哺乳动物为图腾的民族例如以蛇、鱼等为图腾的民族于是把自己的图腾比拟为胚胎而使它获得了新的神性。

人们还从一切具有胚胎形态的物体中寻找灵感,于是使“龙”成为具有云彩的神性、雷电的神性以及霓虹的神性的神灵。

龙的原型是什么?真相:哺乳动物胚胎,证据:新石器时代玉器造型真相还有哪些?

这样,龙就成为关于孕育、生殖、变化等神性的一个抽象概念,因而在出土文物中呈现了像猪、像蛇、像四脚蛇、像鲵鱼、像鳄鱼的差异,因而在白族神话中产生了“母猪龙”、“母鸡龙”、“羊角龙”、“蝌蚪龙”等名称。

一也就是说,在不同民族的信仰中,建立起了和不同动物的对应。

胚胎与龙的演化过程

为了理解上述原型之说,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动物学知识。

我们知道,动物界最高级的一门是脊椎动物。如果按照脊椎的进化程度排次序,

那么,脊椎动物包括圆口、鱼、两栖、爬行、鸟、哺乳六纲。

尽管胎生只是哺乳纲动物的明显特征,但在哺乳动物的每一个体的胚胎中,却会重演包括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在内的整个物种系统的进化历史。

龙的原型是什么?真相:哺乳动物胚胎,证据:新石器时代玉器造型真相还有哪些?

例如哺乳动物的胚胎在其发育早期会出现颈侧腮裂一类鱼纲动物的特征,嗣后出现肺与心室相通等两栖纲、爬行纲动物的特征,最后还会出现一条除人以外各种哺乳动物都有的尾巴。

因此说,各种动物的胚胎在其早期是极其相似的。这个时候的胚胎并且明显表现出与鱼、蛙、蛇、鸟的共同性,即使人类胚胎也不例外。人类分别于其他哺乳动物的物种学特点在于:人直立行走,尾巴的作用因此消失并退化。

但在人类胚胎中,直到出生之前,这条露在体外并能自由运动的尾巴才会消失。由此可以知道,龙形象对于“长鬣”脊椎和尾巴的强调,正好反映了人们通过胚胎所了解的脊椎动物的共同性。

胚胎是龙原型的文字证据

由于龙的原型是胚胎,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原始的龙崇拜称作“胚胎崇拜”。早期龙神,事实上都是具有胚胎性格的神灵。

例如龙在十二支中属“辰”,这应当缘于古人关于龙和妊娠的一致性的联想。

“辰”的原始涵义是表示生命发动,既可以指妊娠的“娠”,也可以指震动的“震”;所以《周易说卦》认为“震”是代表万象发动的、“龙”是代表万物发动的,并根据这一理由,把龙和震相配。

古人说大禹是因为他母亲吞食了“苤莒”而出生的,这个传说的涵义也可以理解为胚胎生龙。

大禹在传说中被描写为“黄龙”;“苤莒”和“胚胎”则是音义相同的词,同样代表生命的原始形态,差别只在于“苤莒”、“胚胎”二词表形的偏旁有所不同。

此外,古人还说龙的涵义是“萌”,是“物之始生”,这种涵义正好和胚胎的特点相符合。

龙的原型是什么?真相:哺乳动物胚胎,证据:新石器时代玉器造型真相还有哪些?

《山海经》描写雷神的形象是“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可见龙的形象就是怀孕的形象。

古代有许多关于感龙而怀孕的神话,例如说赤龙与庆都相合“有娠而生尧”、高祖汉高祖刘邦的母亲见蛟龙之后“而有身”等等,这表明古人认为龙是妊娠的真相。

汉藏龙的共性

我们还可以根据藏族本教的龙神观念来理解中国最早的龙崇拜。

语言学研究表明,汉语和藏语曾经有一个原始的共同母语,也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这两个民族的先民曾经共有一种文化。

因此,藏族的龙神反映了早期龙神的性格。

据本教的重要经典《十万龙经》介绍,当作龙神的动物有鱼、蛇、蛙、螃蟹等水物;其形状尽管分别是人头蛇身、人身马头、人身羊头等不同形态,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带有鱼尾或蛇尾。

本教龙神的其他几种特性是:

是变化之神,可以自由地变成蛇或虫的形象;具有女性性格,往往被描写为龙母或龙女;代表瘟疫龙病,会化成黑白二蛇作祟;被人们称为“水神”,是求雨的对象,往往在夏初龙睡之时开始接受祭祀。

本教龙神的这些特点,恰好反映了古代华夏民族龙崇拜的重要内容,说明华夏民族的龙神具有胚胎的性格,是生殖之神和变化之神。华夏龙的最常见的标志物是鱼、蛇、蛙等水物,为什么呢?

龙的原型是什么?真相:哺乳动物胚胎,证据:新石器时代玉器造型真相还有哪些?

因为这几种动物都象征着生殖、变化、母性和生命起源。

至于华夏龙的水神性格、雨神性格和祟神性格,则早见于向龙卜问晴雨、卜问“有病,身不其龙”的殷卜辞,同时比较集中地见于关于虹霓的中国古代神话。


标签: 原型  是什么  真相  哺乳动物  胚胎  证据  新石器时代  玉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