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在贵州兴义(徐霞客那些年走过的黔西南)

cht 2023-05-27 7次阅读

1、徐霞客是个高富帅

徐霞客在贵州兴义(徐霞客那些年走过的黔西南)(1)

徐霞客广场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性别男,族别汉,籍贯江苏江阴。历史上给他的评价是明朝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霞客”是他的名号,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志趣爱好。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他的足迹遍及今天的21个省市、自治区。在那个读书人都想通过科举入仕,名扬天下的时代,徐霞客并没有随波逐流,毅然决然地不走寻常路。

“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是他的伟大理想,比起那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同时代人,徐霞客出身一个土豪之家,家里不缺钱。他父亲也是一个讨厌为官的人,也喜欢游山玩水。

可以说,在这点上,徐霞客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少年徐霞客在别人还在念私塾的时候就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相比之下,今天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朝碧海,暮苍梧”比起来,简直是弱爆了。

这样一个喜欢全国各地不停游走的人,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果然,徐霞客没让吃瓜群众们失望。

史书上说他“墨颧云齿,长六尺,望之如枯道人,有寝处山泽间仪,而实内腴,多胆骨。与之谈,磊落嵯峨,皆奇游险绝事,其足迹半错天下矣。”什么情况?翻译过来的情况就是:徐霞客身高1.86米,哇,高吧。

在他写的那些游记中也暴露了身高。比如一次在湖南湘江出游,运气不好,遇上土匪了,而且是在过江的船上,吓死宝宝了。他当时没有慌,见势不妙,赶紧跳江,以为水深,这次完蛋了,没想到“水浅止及腰”,同船的一个人见他跳,也跟着跳,很不幸,因为个子太矮,扑通一下就不见了。而江水才淹到他的腰部,由此可见,徐霞客身高1.86米是可信的,绝对不是内增高。

总的来说,他是这样一个人:身高1.86米,皮肤黝黑(那时没有防晒霜)额头饱满,看上去有点精瘦,实际上有肌肉,这是常年在外游荡的结果,装不出来的。他浓眉大眼,口才很好,喜欢吹牛,见人熟,交际能力相当强悍。

一句话,徐霞客是个富二代,这也就算了,还长得高且帅。虽然那时候没有豪车飞机大邮轮,没有旅行社,没有导航,而且还在打仗,路上还可能碰上土匪流氓什么的坏蛋,但这些都丝毫阻挡不了徐霞客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旅游之心。

公元1638年,过完春节,徐霞客突然感觉到一阵寂寞空虚冷,他那颗充满热爱的心又开始躁动不安起来,江南一带他已经十分熟悉了。人生,需要新鲜和刺激,于是,徐霞客决定向祖国的大西南出发。于是,就有了这个徐霞客在黔西南的故事。

2、徐霞客在晴隆

徐霞客在贵州兴义(徐霞客那些年走过的黔西南)(2)

晴隆24道拐

公元1638年4月25日,清晨,万里碧空,偶尔飘过几朵白云。

徐霞客在贵州关岭醒来,他抬头看了看天,嗯,不错。于是洗脸刷牙收拾妥当,不忘粗心,检查了一遍行李,继续一路向西南前行。

他边走边想,李白是个大骗子。专门写诗哄那些不读书不旅游的人,写什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类的诗句。呵呵,贵州的路才叫“难于上青天”啊。你看,从关岭出发过来,才十几里地,一会爬山,一会下峡谷,一会一道岭,一会一条河。还好徐霞客的人工智能导航系统很强大,不然春风十里就迷路了。

他在《黔游记》中写道:“初,余以为去盘江止五里耳,至是而知驼骑所期旧城,尚在盘江上五里,亟为前趋。”这句其实就是当年关岭县与晴隆县交界处的实时路况。用兴义话翻译过来就是:“原先老子以为离北盘江只有五里路闹说,走到这点才晓得焊深了,原来和马帮约好的旧城还在盘江上头五里呢地方,咋个整嘛,还不是要扑趴跟斗呢赶过克。”

恭喜徐霞客先生,当他走过一座叫做“利济”的小石桥后,大约又向西走了500米左右,哈,终于看见两山之间一江波涛汹涌的大水奔流而来。没错,如果当时有微信朋友圈,按他的性格,一定会摆个玉树临风的pose自连拍9张,配文:“黔西南啊,北盘江啊,老徐终于来了!”

不是我吹牛,这是徐霞客自己写的。不引用《黔游记》了,估计你们也会直接跳过看翻译的。他在游记中是这样写的:啊,你?北盘江,你真是一条好奇怪的江,人家山中之江,往往都是一股清流啊,可是,可是流到此处,你怎么变得如此浑浊了呢?这究竟是什么情况啊?原文在此:“万山之中,众流皆清,而此独浊,不知何故?”是吧,我没骗你们吧。

还好徐霞客是个厚道老实人,不像有些历史大咖那样,只顾发问,却不作答,尽留下些千古疑问。徐霞客抽了根烟,喝了口茶,略略思考一会儿就给出了答案:“余三见此流:一在武宣入柳江,亦甚浊;一在三镇北罗木渡,则清;一在此,复浊。想清乃涸时也。”用兴义话讲就是:这个北盘江我看了三回,一回是在广西武宣,它汇入柳江,水浑得很;第二回也是在广西,在罗木渡,水又清亮得很;第三回就是现在,它又变浑了。什么情况,原来,在这三个地方,武宣和这里水深,加之两岸泥沙俱下,所以浑了,而罗木渡比较平缓水浅,所以清亮。

回答完这个问题,徐霞客沿着北盘江东岸往南走了半里,就顺利到达盘江桥了,过了盘江桥,就是晴隆了。

3. 徐霞客在晴隆(二)

上回说到徐霞客沿着北盘江东岸往南走了半里,就顺利到达盘江桥了,过了盘江桥,就是晴隆。咱先科普一下“盘江桥”。

盘江桥就是现在晴隆县城东25公里处的北盘江峡谷底的那座铁索桥。徐霞客到达这座桥的时间是公元1638年,这桥是1628年由明朝贵州布政使朱家民安排部将修建的,修了三年才完成。也就是说,徐霞客所见的盘江桥当时才7岁。

朱家民是黔西南隔壁曲靖人氏。他一辈子就做到贵州布政使这个官位,在当时的明朝是三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部级了。当年他率部平定云南、贵州的土著首领叛乱,深深知道交通的重要性。当时从贵阳-关岭取道云南他老家曲靖,晴隆北盘江是必经之路,于是,他便下令建桥。这样一来,不仅剿起匪来方便,回个家探个亲的也比较方便。

徐霞客见到这座桥的时候,当时就震惊了。

但见,一桥飞架如虹,横卧盘江之上,紧紧将两岸相连。东西两边的山崖相距不足十五丈(50米),但离水面竟有三十丈(100米),差不多30楼那么高。桥下江水奔腾不息,深不可测,恐高症的人还没走上来就腿软了。见惯了江南小桥流水的徐霞客,深深被这巧夺天工的盘江桥所折服。桥上有成群结队的牛马和大象驮着货物慢悠悠行走着,那桥竟然岿然不动,这是铁索桥啊。想到这里,徐霞客便大踏步走上桥去细细观之。

原来,桥由几十根大铁链子系在两边山崖上,桥面的木板铺了两层。桥的两边又拴着高高的铁链作为护栏,这还不算,工匠们还用细铁链子编成护网,确保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就算牛马大象在上面打架都不会掉进江里,可以说安全得很。

这是基础性的工程。其实,桥的装修也是极好的。两边山崖各有一对大石狮子,那些作为护栏用的铁链子就是从这两对石狮嘴巴里出来的。桥的东面牌坊上书四个大字:“天堑云航”。呵呵,不用说,这是布政使大人朱家民的亲笔题词。朱大人在大桥开通典礼那天是不是在想,哼,你天堑又如何,岂能阻挡本大人的铁骑,看本大人架个桥腾云而过,甚爽!想完便大笔一挥写下:天堑云航。

徐霞客观摩完这四个大字,说了个字:牛!

古代人就是有文化啊,东面有了,西面也是必须要有的。再来看西面的牌坊,徐霞客定睛一看,牌坊上也是四个大字,咦,怎么有些眼熟,他再定睛又看,我嘞个去!又是“天堑雲航”,再看落款,原来是傅宗龙题词。

吃瓜群众就问了,傅宗龙是谁?

傅宗龙路过盘江桥时是贵州监军御史。监军御史是个什么玩意,通俗说了,就是当时的皇帝不放心在外打仗的将军们,所以就派出这么个官充当监军。和其他监军御史不一样的是,这个傅宗龙可算是个猛人。他比修桥的前辈朱大人牛多了。傅宗龙,云南昆明人氏,明万历38年三甲进士,官至大明兵部尚书,还加官太子少保,谥忠壮。什么情况?就是在他逝世后,皇帝还赐了个“忠壮”的谥号。

这位傅宗龙大人还真是明王朝少有的忠臣良将之一。一生南征北战,和李自成打过,在东北战过。北盘江的“天堑雲航”就是他平定安邦彦造反时路过所题。最后他在陕西战死沙场,可惜了。

当时,傅宗龙大人觉得朱大人的题词太安逸了,想去想来,竟然找不到另外的词,只好把“云”写成“雲”,以示区别。徐霞客仔细观摩玩味了一番,两位大人太有文化了啊,这就好比李白当年登上黄鹤楼,诗兴大发,正要题诗,却悲催地看见崔璟的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题在上头,长叹一声只好作罢。

当时,傅宗龙大人题词之后,觉得不过瘾。于是,挥毫又题了三个字:“小葛桥”,并命人将字刻上一块圆石碑立了起来。什么?小葛桥?难道是诸葛亮造的不成?哄别人还成,这可骗不了爱读书的徐霞客。

史书上说,诸葛亮先生当年在大西南上演“七擒孟获”的经典之作的时候,就命令部将用铁链造了澜沧江铁索桥,但是徐霞客是去过云南的人啊,他亲自跑去澜沧江看了,然而并没有铁索桥。徐霞客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既然书上说了就可能存在,于是他继续寻找,还别说,最后他真找到了,在丽江找到的。徐霞客明白了,只读书是不行的,只读不走,就容易上写书人的当。

徐霞客还想仔细观摩一下盘江桥两端的其他碑刻和祠堂,不想此时天色将晚,他抬头看了看,一场大雨即将从山的那一边洗刷过来。于是,他赶紧过到桥西,进入新城门内。说是新城,其实就是守卫大桥的卫所,旧城还在五里外的山岭上。他冒着风雨沿着石阶往上爬了1500米左右,便出了北门,又往北走了500米转向西面,弯弯拐拐又向上走了2000米,这时,雨停了。他差点也被这山路绕晕过去。

雨过天晴,徐霞客终于缓了口气,站在高处向北望去,千米之外,隐隐约约看见悬在半山上的旧城了。他像看见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异常兴奋,便加快脚步,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接飞奔进盘江老城的东门。路过总兵府时,他吃了一惊,堂堂一个总兵府,若不是大门上挂着牌匾,打死都看不出来是官府。看来当时明朝边远山区办公条件还是很简陋啊,没有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工作作风简直是呆不下去的。

4. 徐霞客在晴隆(三)

徐霞客找了一处吃饭的小店,他问店小二特色菜是啥?小二朗声答道:“到此不吃炸鸡壳,上山下山命走脱。”好吧,一份炸鸡壳,二两烧酒,一碟花生米,三碗大米饭,谢谢了啊。一会儿功夫,酒菜就上齐了,徐霞客擦了擦嘴角流出的口水,卷起衣袖,暴食了一餐,拍着肚皮哼着小曲就住进了一个叫张斋公的人家里,本来想写篇日记的,刚提笔,没想到晴隆烧酒好厉害,竟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便作罢睡去。

这是几天来徐霞客睡得最爽的一夜,他还做了个梦。梦里他骑上一只五彩翅膀的大鸟,飞翔在北盘江上空,时而低回盘旋,时而迎风冲刺。突然,前方山崖上出现一条大瀑布,不知什么情况,大鸟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急速下坠……啪地一声,他蹬了个梦脚,醒了。自己都禁不住哑然失笑。庄子老先生说过,梦见鸟自由地飞翔,象征精神上的觉悟或者内心的灵性,表达追求自由、追究知识的愿望或是遥远的思念之情。徐霞客想了想,我还是去追求诗和远方吧,出发!

他又吃了一份炸鸡壳当早餐。用餐完毕,他才发现,马帮已经先出发了,收拾妥当,就沿着石板路走出旧城西门向着西南方向继续前进。走了大约5里路,他经过了今天晴隆的保定营和凉水营一带。徐霞客看见路边的水田中有几位村民正在一边插秧,一边谈笑风生,活脱脱一幅和谐的春耕图。他走上去和村民亲切交谈起来。徐霞客仔细询问了村民家中有几口人,有几头牛,种的粮食够不够吃,村民都一一作答。从村民的回答中,徐霞客感觉到,尽管国家正逢战乱,但天高皇帝远,丝毫没有影响到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

前几天,家里的书童飞鸽传书告诉他,就在3月份,闯王李自成率部从川入陕后,被陕西三边总督总督洪承畴下令追歼。李自成率军与连日苦战,转战千里。无奈农民军粮草缺乏,体力不支,大败后潜伏于山中与官军打起了游击战。徐霞客就想,李自成应该往西南方向撤退,这里的绵绵群山就是百万大军也无可奈何啊。可惜啊,我徐霞客终究不是李自成。

作别插秧的村民,他开始向西爬上山岭,大约走了三里地的样子,忽然看见一股清流从前方峡谷间流淌下来。呵呵,还真是应验了昨夜之梦,只是没有大鸟驮着飞而已。他顺着峡谷往上走,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峡谷中开始有许多农田,田中的新插的秧苗在风中摇晃,欢快地生长着,又仿佛在欢迎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

他顿觉心情大好,捧了一口水喝,呀!这水又甘甜又凉爽。爽哉,真是黔山出好水呐,又甜又凉!让徐霞客没想到的是,358年后的1996年,一家卖水公司的广告语就叫:“农夫山泉有点甜!”

徐霞客把水壶倒空,装了满满一壶凉水营的“农夫山泉”愉快地上路了。山路又开始渐渐陡峻起来。他艰难地走了大约五里,在山间一处草坪,他终于追上先出发的马帮了。卸下货物的马儿们正在啃草,和几个正在抽烟的兄弟打了声招呼,徐霞客又出发了。走了一段,在一个山坳前,徐霞客发现此处地形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于是,他放下行囊,拿出手绘地图,如果不出意外,这地就应该是海马嶂(今晴隆哈马庄)了。

海马嶂,这是个什么地方?嶂,山峰像屏障一样。顾名思义,海马嶂,就应该有一座像海马模样的如同屏障的山峰。徐霞客不禁想起范仲淹的名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当年,心忧天下的范仲淹先生站在宋朝边塞的山头,放眼望去, 千里戈壁延绵,大漠中升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夕阳西下, 一座孤城镶嵌于荒芜大漠,城中被困的士兵是怎样的心情呢?

这个海马嶂有故事么?“望所谓海马嶂者,欲以形似求之。”徐霞客在《黔游记》中的这句话是说,这个海马嶂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而得名的吗?他思索之间,抬眼望去,忽然间有个人从山坳中走出来,正背着瓦瓮去取水,于是他连忙跟着那人走。那人也是相当友好,笑问霞客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徐霞客一一作答。当他问及此地为啥唤作海马嶂时,那人却笑而不答。

两人走到山崖下,徐霞客看见一个巨大的山洞,洞口向北,洞内从高空凹陷下去,非常之大。那人进洞后在石缝间取水,这些水都是从洞顶零零散散飘落下来的。那人说,先生有所不知,这些水可不是一般的水啊,是神水呢,寨子中若是有人得病,来此取水回去,一日饮用三次,三日下来,不管你是什么病,都可以祛除。

徐霞客听了便说,哥哥不要骗我,我读书少,又是外地人。那人见他这样说,差点怒了。徐霞客见说错了话,赶紧赔了不是,来到当地人在岩石上凿成用来接水的石坑旁边,对着洞壁虔诚鞠了一躬,蹲下身子,双手鞠水,尝了一口,顿觉一股特别的无以言表的清凉从口而入,直透心脾,整个人一下子竟感到疲惫消失,神清气爽起来。

那人见徐霞客如此虔诚,也不再计较,便说,你这外乡人,可别千万小看了这海马嶂,说出来吓你一跳。这海马嶂可是当年西海龙王座下的首席先锋大将军呢,因为一次在龙王东征途中贻误战机激怒了龙王,被罚在此处镇守西南。海马大将军化作屏障在此一守就是上千年。这些水便是他为了造福百姓而流出来的,明白了吧。

徐霞客听得云里雾里的,点了点头。心里想,这个传说编得还算靠谱。那人又带他去看海马洞,只见这洞厅宽大,起码可以容纳数百人,明亮而不幽闭,四旁全然没有别的缝隙和石窍,好像人工建造的墙壁一样。出了洞,他们原路返回大道上,翻过山坳就能看见海马嶂的全貌了,果然十分相似。作别了取水人,徐霞客便走到一个阁楼中休息,只见阁檐上挂一牌匾,上书“真武阁”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回头细想刚才取水人讲的传说,海马将军、真武阁,呵呵,似乎有点联系了。

徐霞客进入阁中,赶紧拿出纸笔写日记,一直写到马帮都往前走了才写完。他看了看地图,翻过山坳,前面就是海马铺,离城只有十里了。他抬头看看天,计算了一下,晚饭时分应该可以到达莲城(安南古城)了。

这天,是公元1638年农历4月26日,徐霞客进入晴隆的第二天,他将在傍晚时分到达今天的晴隆县城。

5. 徐霞客在晴隆(四)

公元1638年农历4月26日,这是一个安静的傍晚。

最后一抹夕阳的光消失在天边的时候,徐霞客终于抵达莲城(晴隆县城)。他扬起脖子,喝完了最后一口在海马嶂装的“农夫山泉”,才发现又饿又困,此时,有凉凉的小风从山坳那边吹来,还真有点饥寒交迫的感觉了。

这个样子进城有点狼狈了,徐霞客便在莲城东门外找了一家客栈住下。

先让霞客睡一会儿吧。说个小插曲。

昨天有热心的群众问:徐霞客去24道拐了吗?

我只想说:这位群众,你问得好,问得很及时。我差点掉了一段。首先回答你:徐霞客“晴隆三日游”的时候,修24道拐的人还没出生。

但是,对修24道拐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这个人和上回说到的海马嶂居然有点关系。就在徐霞客“晴隆三日游”之后的251年,也就是公元1889年,这年已是大清光绪15年。这一年不得了,历史的星空星光闪耀。卓别林是这年生的,希特勒是这年生的,李大钊也是这年生的。这些“大巨头”地球人都知道。但下面这位,知道的人就少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他,因为没有他,就可能没有滇黔公路,没有今天依然雄伟壮观的24道拐了。

这年的3月9日,在晴隆的哈马庄一户普通家庭,一个名叫马明亮的孩子出生了。像传说中的那些奇人异士一样,天空啊大地啊总要出现点异常景象。马明亮快要出生的时候,天空果然雾霾重重,有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随着一阵清脆的哭泣声,他来到人间,天空的雾霾居然被突然到来的一阵清风吹散,天空一派光明,其父大喜,故赐之明亮。估计此人便是那镇守西南的海马将军转世而来的吧。

果然,马明亮没有让晴隆哈马庄的父老乡亲们失望,他

天资聪明,勤奋努力,长大后先是在贵州新军营第一标当兵,因为打仗顽强勇猛,屡立战功,逐渐在黔军中火起来,后来荣升国民革命军暂编第7军第2师师长。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很多政府部门的长官大多由军人担任,马明亮后来担任贵州省路政局(后改为公路局)局长。他不仅打仗是个猛将,修起路来也是一把好手。(那些干不好工作就找理由说什么专业不对口的同学们尤其要向马明亮同学学习,在他身上,专业不对口绝不是理由。)

马明亮同学在任路政局长期间积极主张和倡议修建滇黔、桂黔、湘黔、川黔四条公路。尤其是竭力主张滇黔公路(现在的320国道)必须修经晴隆。(厚道啊,始终是家乡人。)马明亮的坚持得到当时的贵州省长周西成的采纳。经过几番勘测后,滇黔公路于1927年春动工,1935年底贵阳至胜境关全线竣工通车。正是有了马明亮的坚持,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24道拐。所以,感谢他吧,他叫马明亮。

6. 徐霞客在晴隆(五)

书归正传。刚刚好,徐霞客醒了。

这天是公元1638年农历四月廿七。他在晴隆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因为晴隆辣子鸡下酒特别过瘾,他这一觉睡得有点过了。他早上起来的时候,客栈老板陈贡士告诉他马帮已经先出发了。

毫无疑问,徐霞客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老师,没有之一。正好黔西南州在举办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尊师重教的浓浓氛围中,我们一起来听徐霞客老师上一堂地理课吧。

第一节:论地貌对气象气候的影响

举个例子,高山上的雾也会因为地形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分布界限。比如就是徐霞客现在所在的晴隆县莲城镇威山,徐霞客发现:“北坞霾雾从坞中起,弥漫北峰,咫尺不可见;而南面威山之北,惟行处犹朗,而巅亦渐为所笼。”这是什么景象?

就是说,他看见北面山坞中浓雾从中升起来,什么鬼都看不见,浓雾还弥漫到北峰,伸手不见五指,有点像植物大战僵尸游戏里面的场景。徐霞客继续走了一段之后又看到:“复见东南峰外,澄霄丽日,遥山如靛;余所行之西北,则弥沦如海,峰上峰下,皆入混沌,若以此脊为界者。”这又是什么景象?

就是说,看见威山北面一片迷雾,于是徐霞客便沿着西南方向攀爬,又看见东南方的山峰之外,澄静的天空中红日艳丽,远山如蓝靛,这个蓝靛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布依蓝”。两相比较,怎么回事呢?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徐霞客提出的问题,他都要亲自解答,这种孜孜不倦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治学态度正是他成为最伟大的地理老师的原因之一。他很快给出了答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脊之东南,风所从来,故夙霾净卷;脊之西北,峰为脊障,毒物遂得倚为窟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谋是风,山脊的西北面,风被山脊挡住了,那些浓雾便顺势把山窝当做巢穴,到处蔓延;而山的东南面,正好是风吹来的方向,所以雾霾被卷得干干净净。由此他得出结论:一个巴掌拍不响,雾的分布受到风和地形的影响。

第二节:论山洞的多彩性

经常听见一些爱吹牛的人讲这样一句话:“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如果这句话在徐霞客面前讲,就像在关羽大爷面前耍大刀一样。徐霞客会冷冷地说一句,我见过的山洞,比你一辈子见过的人还多。这话谁说都有点夸张、有点雷人,但如果是徐霞客说出来,却很恰当。在弄明白雾的问题后,徐霞客去了晴隆的“三明洞”,此洞至今还在。这个洞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第一个特别之处:位置奇特,高悬于群峰之顶。一般的山洞通常在山腰或山脚,而三明洞却在山顶的山崖之下,洞中还有洞,一个洞口向西穿过山腹而出。第二个特别之处:逢晴天大雾,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海市蜃楼”之奇景。造成这个景象的原因是这洞口可以远远俯瞰江边的卫城,由于地形特殊,阳光和雾在这里便会上演“海市蜃楼”。当地人把此洞奉为神洞,在里面放置了佛像,设置了神堂参拜。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我们后面再说。第三个特别之处:洞中的水积而不流,无一点一滴外泄。

第三节:论地理老师知行合一、不怕牺牲的精神

徐霞客作为一个伟大的地理老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有知行合一、不怕牺牲的治学精神。比如在研究山洞上面,他可以说是见洞必进,闻奇必探,见险必截。每当遇到山洞,他都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见“庐山真面目”不罢休。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亘古人迹未到之处,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

在云南,他为了把一个岩洞看个明白,冒死攀登上悬崖;在湖南,他独闯传说中神秘的麻叶洞;在广西,他为了探索一个石洞,竟从一条横卧的巨蟒身上跨过,进到洞内。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徐霞客还勇敢地和鬼神迷信做斗争。比如对五台山、峨眉山和鸡足山等地的“放光瑞影”现象,因为当时没有开设地理课,许多吃瓜群众都把这种五彩光圈认为是“佛光”或“宝光”,徐霞客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亲自实地考察后,便从地形环境的角度,解释了出现这种自然现象的原因,怒斥了迁腐的迷信说教,坚定地表达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四节:乌鸣关是个好地方

徐霞客在晴隆的最后一站,去了二十四道拐,当然那时没有拐,当时叫乌鸣关,当地人叫老鸦关。此地距城不远,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当时的景象是这样的,他向西下山一里,就看见有座茶庵横在路旁,飞泉夹道洒落在路中,缓缓的泉水到这里变为奔腾之流了。庵下山崖环绕峡谷狭窄,极尽倾斜深陷之势。又曲曲折折下山半里,泉水溢出浸透了道路,有块圆形石碑,题写着“甘泉胜迹”。碑旁旧时也有个亭子,已倒塌,可遗址和高大的石碑还在,碑文说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有个和尚在此施舍众人茶饭,因为在岭下取泉水十分艰难,这个和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挖地三尺终于地找到这股泉水。和尚在这里建立了涌泉寺,在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这个和尚功德无量啊,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旅游服务志愿者了。

早在徐霞客到来的80多年前,一个叫周文化的贵阳诗人经过这里,留下了“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的诗句。看到这首诗,徐霞客便不再题诗,作为一个伟大的地理老师,他心里想,这个语文老师的诗题得真好。

此时,夕阳西下,晴隆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霞光,徐霞客深情回望了一下乌鸣关,便向下一站出发了。

再见,晴隆!

7. 梦中的真武山和放马坪(上)

徐霞客在贵州兴义(徐霞客那些年走过的黔西南)(3)

真武山

徐霞客在贵州兴义(徐霞客那些年走过的黔西南)(4)

放马坪

作别晴隆山,徐霞客拿出地图看了看,用笔在“江西坡”画了个圈,走过这里,便是普安的地界了。

此时,天色逐渐暗下来。他才发觉腹中已是空落落的。便在路边的红薯地里刨了几个红薯充饥,贵州的红薯比较甜,水分充足。老规矩,他摸出几纹钱埋在红薯坑里算是给主人家买的。老徐是个讲核心价值观的人阿,坚决不会白吃群众的一个红薯。

人这东西,一旦吃饱,瞌睡就来了。徐霞客在路边的一棵大树斜靠着。

夕阳很红。仿佛要把这个世界换种颜色。

寂静。静得整个世界就听见一只麻雀的心跳。

远处的小道上卷起一股尘埃,一对人马疾驰而来。

徐霞客看见为首的“八字胡”穿着将军的盔甲,奇怪的是他们的盔甲并不是明军的作战服。土匪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装备啊?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呢?

不容徐霞客细想,一对人马已然列队树下,“八字胡”挥着马鞭一指徐霞客,说道:“你就是徐霞客?”

“正是鄙人,不知将军有何贵干?”徐霞客倒也不畏惧。飘荡江湖这么多年,什么阵仗没见过,什么玩意没见过啊。

“八字胡”翻身下马,居然单膝下拜,“终于找到徐先生了,请受小的一拜。” “八字胡”谦卑说道。

“将军请起来说话。”徐霞客一脸的懵。

原来,“八字胡”叫刘芳亮,是李自成旗下大将,专门负责守卫老本营的。

徐霞客接着懵了。心里琢磨着,这刘大将军不好好守卫西安,跑来黔地作甚?莫非李自成也想寻找那个……

“先生请上马。” 刘芳亮已叫手下牵来一匹枣红马。

徐霞客心里一盘算,既然他能找到自己,就一定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何不顺从一下呢?他翻身上马,说道,你们跟我走吧。

一路向南。目标:兴仁放马坪。

徐霞客在一本野史上看到一个传说。

秦始皇当年一统天下,全国设置了36郡,每郡设正职,也就是主要领导一名,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副职一名,外加两名尉官,如今的黔地便属于巴郡的辖地。有一天,皇帝飞鸽传书给巴郡的负责人,命令他在巴郡夜郎属地寻找一样神秘的宝物,这个宝物一旦流落民间,后果将相当的严重,可以说是千里江山系于一物。收到命令,巴郡负责人不敢丝毫怠慢,立马就进行安排部署。他命令守丞立马带上一对人马展开搜寻工作。

这队人马经过夜郎铜鼓山时获知宝物其实就是一块蓝田玉,但这块蓝田玉藏着一个秘密,从表面看就是一块上好的宝玉,其实可以一分为二,其中一块就藏于兴仁真武山,另外一块藏于兴仁放马坪。

这个负责寻宝的巴郡守丞名叫芈雨。在经过一个叫雨樟的地方,此处距离真武山已不远,天色已晚,芈雨便下令就地驻扎休整,待明天拂晓再向真武山出发。

是夜,营地周遭静得出奇,连战马都变得安安静静,几颗星挂在灰蒙蒙的天幕。将士们连日赶路已是疲惫不堪,早早的睡去。三更时分,突然变天了,接连几道闪电划破黑暗,营地似乎有异常。因为太累,谁也没注意。一阵暴雨不期而至,像天漏了一样倒灌下来。芈雨的贴身护卫阎得生半夜拉肚子跑进小树林解决问题,突然而来的闪电吓了他一跳,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赶紧提上裤子顾不上暴雨就跑,拉开营帐的那一瞬,他像被闪电击中一样:和他一营的弟兄们全死了,都是一刀封喉,死在睡梦中。他急忙跑到主账,只见芈雨手中提着长剑,他用手探了一下鼻息,已没有呼吸,一把匕首还插在他左胸……一队人马,除了阎得生,尽遭暗算身亡。

细心的阎得生又跑回主账,在芈雨的身旁发现一枚掉落的玉佩,上面刻着一个“南”字。看着主帅已亡,就算自己回成都向郡丞大人报告,估计多半也是一个死字。阎得生便带着玉佩流落民间,最后不知所终了。后来,巴郡负责人命夜郎王就地厚葬了芈雨及那队人马,寻宝之事也莫名其妙的不再提及。

看到这里,吃瓜群众就要问了,这个传说和徐霞客有几毛钱的关系呢?问得好,确实和徐霞客有五毛钱的关系。徐霞客全国各地游荡,在南郡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但徐霞客不明白这个秘密李自成怎么就知道了,还派出麾下猛将亲自来找他。

徐霞客带着刘芳亮一干人到达雨樟,在一个叫交乐的小地方停下。

荒草丛生,几个坟墓掩于其中。他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只可惜,这里不是吴宫,这里是夜郎的雨樟交乐,不是晋代,是秦汉。但不管时空如何变幻,这些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无一不是为了权和利。得到和失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还不是成为黄土一抔。徐霞客带着一队人马祭拜之后,就向真武山出发了。

接近兴仁县城的时候,正是晌午时分,县城西南方,一座山峰如翠屏拔起,郁郁葱葱,应该是真武山了。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军士们四处张望,什么东东,这么香?但见城墙脚下一老妇人支起一口破铁锅正在烙一种黑乎乎的小饼子。军士甲飞身下马扑过去,顺手拿起一个便咬,哎哟,太好吃了。“这是什么饼啊?”他问老妇人。老妇人答:“鸡屎藤粑粑。”“嗯,你这妇人,胆敢戏耍小爷。”军士甲正要抬手打人。“住手!”徐霞客一声喝令,下马给老妇人作了揖,掏出一锭银子把粑粑全买了分给众人食用。

徐霞客边吃边琢磨着“红叶耸翠,水落石出”八个字。真武山只有一条小道上山,众人便下马上山,众军士手持刀斧在前面开路,到达山顶时,已然用了两个时辰。此时,斜阳映红了半边天,一抹红云飘过来,阳光透射到山顶,洒在西南角一颗大树上,徐霞客定了定方位,看着那棵大树,难道这就是“红叶耸翠”?他走过去环顾一周,果然,大树旁边的枯叶覆盖着一眼山泉,他叫军士把树叶清理干净,一个两尺见方的水凼现出真身,剩下的应该就是“水落石出”。军士们三下五除二就把水弄干了,徐霞客顺手操起一个军士手中的长矛,在水凼中央刺探了几下,一声金属碰撞声响起,众人惊呼,有了。

那是一个青铜铸的方盒子,徐霞客小心翼翼打开盒子,果然,一半蓝田玉静静地趟在里面。玉的背面刻着半幅地图,毫无疑问,另一半肯定在北面的放马坪了。刘芳亮喜上眉梢,大赞道: “徐先生真乃神人也,咱们这就赶去放马坪吧。”

徐霞客神情凝重,手捧玉石,望着放马坪的方向,冷冷地说道:“急什么?现在天色将晚,先在县城休息一晚,明日再去也不迟吧。” 刘芳亮见徐霞客有点不高兴了,不敢再吱声,便下令下山,一行人便入住兴仁城中驿站。(木旦)


标签: 徐霞客  霞客  贵州  兴义  那些  走过  黔西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