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第一谋士、第一都督——鲁肃

cht 2023-05-04 2次阅读

身份:东吴谋士,东吴第二任大都督

父:不详母:不详

兄弟:不详

配偶:不详

子:不详

鲁子敬是东吴最有大局观念的谋士,是第一个预见到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势的谋士。

这个绝对是他的专利,至于孔明则是后学晚辈。

正史中将鼎足而立的谋略归于鲁子敬,宜也!

很多人以为鲁子敬这个人忠厚老实,不帮周瑜杀孔明,讨荆州屡屡空手而回,是三国里一个庸才。

持这种观点的应该不在少数。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三国演义。

我最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喜欢刘备,不太喜欢曹操。

每次见刘备败仗,都很难过,但每次见他逃出大难又非常高兴;每次读到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就不敢往下读了,生怕关羽死了;每次读到刘备他们死了之后,就不想往下读了,因为英雄都死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不够精彩。

相信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经历。

我以前对别人说孔明造成了关羽的死,不以为然。

但直到我读此书十余次后,渐渐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儿。

刘备并非那么仁义,曹操并非那么奸诈,孔明并非那么厉害,鲁肃并非那么平庸,周瑜并非那么量小,张飞并非那么鲁莽,刘禅并非那么无能......

当年,孙策身死,周瑜成为东吴顾命大臣。

周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建议孙权广纳贤才。

而周瑜推荐的第一个人材就是鲁肃。

通过周瑜,我们知道,鲁子敬幼年丧父,事母至孝,其家极富,其人极豪。

周瑜当年做居巢长的时候,因缺粮,向鲁子敬借。

子敬指着家中一个装有三千斛米的谷仓相赠。

周瑜于是认为鲁子敬有异才。

待和他交谈,周瑜十分高兴,此人确实是个奇才。

想想看,周瑜是何等心高气傲,连曹操他都看不入眼,现在却将这么一个人引荐给孙权,这么个人,难道会是个平庸之才吗?

而孙权自得到鲁子敬后,对他十分敬重,和他谈论,终日不倦。

有一次,孙权留子敬共饮,天晚了就和他同榻共眠。

晚上的时候,孙权半夜爬起来问子敬安天下之计。

于是子敬说曹操就好像项羽,建议孙权做齐桓公和晋文公之类的人物。

并指出天下将几分,而东吴是一足,可以凭借东吴以待天下变化。

然后他建议孙权趁着曹操顾及不上东吴的时候,剿除黄祖,讨伐刘表,将长江收为己有而据守,然后称帝,进而图谋天下。

这就是东吴鲁子敬版的隆中对。

仔细想想就会明白,鲁子敬此计比孔明隆中对策要高明许多。

首先,鲁子敬第一个提出鼎足而立,比孔明早了不知多少年。

而此时天下的局势尚不明朗,袁绍在北,曹操在中原,两雄尚未交锋。

世界还是多极化的,而东吴势力不强,他此时就有天下之志,可谓壮哉!

其次,他早就看出荆州是东吴利益之所在。

东吴要强大,势必取荆州。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子敬这个人也是顺势而为,绝不强求。

第三,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东吴就是按他的规划来发展的。

而孔明的计划只施行了一半就施行不下去了。

由此三点,足见子敬比孔明高明。

曹操平定河北后,兵锋直指东南,荆州刘琮束手,长江天堑已与东吴共有。

当此之时,东吴群臣皆主降,独子敬一人力排众议,主张武力抗曹。

鲁子敬之心,不可量也!

子敬还请命往荆州结交刘备,商议两家一起合并破曹。

此举正中孔明下怀,于是孔明过江。

周瑜回来之前,一直是鲁子敬一个人顶着压力,扛着东吴群臣,数次力谏孙权,不遗余力。

周瑜回来后,他带着孔明拜访周瑜,最终使周瑜下了决战的决心,从而也使孙权决议抗曹。

我觉得,最显示鲁子敬智慧的,一是鼎足之论,一是周旋于周瑜和孔明两个人之间。

可能很多人觉得,在周瑜和孔明之间的鲁子敬,就是个愚人,或者说他两边倒,两边都不得罪。

其实这是很愚蠢的一种看法。

试想一下,孔明和周瑜是当今天下两个绝顶聪明的智者,要周旋于他们两个之间,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呢?是跟他们两个斗智一较高下呢,还是大智若愚呢?

毫无疑问,当然是后者了。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子敬的表现。

周瑜派诸葛瑾游说孔明不得后,存心要害孔明。

于是教孔明去断曹操粮道。

孔明不好推辞,只好答应了。

鲁子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来探听孔明虚实。

于是孔明故意激子敬和周瑜。

子敬深知周瑜的性格,于是将孔明的话,原封不动的转达周瑜,周瑜乃止。

这是第一次。

周瑜计杀蔡瑁、张允后,使子敬去探听孔明消息。

孔明直言不讳,后却教子敬为他隐瞒。

子敬答应得好好的,回头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周瑜。

这不是鲁子敬两面三刀,而是他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可以说。

以孔明的智慧,难道他不会见招拆招吗?既然他对子敬直言不讳,自然是他有后招可以对付周瑜,哪里需要子敬为他隐瞒呢?如果真的需要隐瞒,有何必要对子敬言明呢,不如索性连子敬都瞒住,不是很省事儿吗。

子敬清楚孔明的本事,答应他是出于朋友之义;而后头就告知周瑜,是为下属之忠。

再说了,即使周瑜要害孔明,自己还可以帮忙周旋的嘛!

周瑜见一次不成,于是又生出一计,子敬追问,是想先弄清楚,好准备方法解救。

只是周瑜没说。

2

次日,周瑜教孔明督造十万支箭,以十日为限。

孔明却只要了三日。

子敬来见孔明,孔明责他不该将他的话明告周瑜,并非真责,而只是为了要子敬内疚,不得不帮他而已。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所以,读演义这些章节的时候,孔明刁钻,我们不以之为卑鄙;子敬忠厚,我们不以之为愚蠢。

孔明向子敬索要些船只等物,并让他不要告诉周瑜。

子敬备齐了船只等,这次却并没有告诉周瑜。

不是他为了朋友之义而罔顾主臣之忠,而是一种更大的忠,忠于江东基业。

我们后面再说。

子敬知道这次如果跟周瑜言明了,那孔明就死定了。

二蔡诈降,子敬未必看不出周瑜的真正用意。

他问周瑜则是故意为之。

周瑜将计就计,诸将未必都明白,如果诸将不明白,自然会私底下议论。

以子敬和周瑜的关系,子敬问了,周瑜尚且如此回答他,那么诸将也就会打消疑虑,不会再私下议论而使计谋外泄。

用自己来堵住诸将的嘴,表面上看上去好像他很愚蠢颟顸,但实际上他却是孔子所谓“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者也。

而他去问孔明,则是照样去探听孔明虚实而已。

周瑜打黄盖,子敬定是要求情的。

因为他看出周瑜的本意来了,所以要向周瑜求情才显得周瑜是真在打黄盖,而不是做戏。

如果所有人都不求情,那么可怕二蔡都看出他们是在做戏了。

子敬去见孔明,也是为了看看孔明的看法。

孔明告知后,教他不要告诉周瑜。

子敬来见周瑜,却也不敢明言。

从他开始的时候,凡事都实说到现在的不敢明言,他是态度耐人寻味。

此时子敬已然明了,周瑜是不会和孔明善罢甘休的。

如果再如实跟周瑜讲,那么两人势必会起更大的冲突。

如果周瑜要先除去孔明,那么他鲁子敬也是无可奈何的。

然而,孔明现在是不能死的。

一,孔明是子敬带过江的,子敬对他有责任。

如果孔明死了,他没法向刘备交代。

二,如果孔明死在东吴,那么刚刚建立起来的孙刘联盟势必瓦解。

更坏的是,谁也不能保证刘备会不会进攻东吴。

如果是这样,东吴就有灭顶之灾,而他制定的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所以于公、于私,孔明都不能死,至少他现在不能死,特别是不能死在东吴。

对于孔明和周瑜,子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润滑剂。

缓和两人的矛盾,使他们尽量同心协力,共同抗曹。

周旋于势同水火而又聪明绝顶的两个人中间,只有有大智慧的人才能胜任。

子敬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已经很清楚子敬几次讨荆州都空手而后的事实和经过了。

可是,却并非谁都明白他是良苦用心。

赤壁之战后,天下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是袁绍破产,曹操一强独大,江东无法独立抗曹;而刘备更弱,更是担当不起抗曹的重担。

弱国如果想自保,唯有结盟一途。

现在刘备已经占了荆州,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即使抗曹东吴出力再多,荆州现在在刘备手上。

除非兵戎相见,否则目前刘备是不会交出荆州的。

但如果兵戎相见,那么曹操必定会坐收渔利。

到时不要说荆州得不到,整个东吴也会覆灭。

这种结局,是曹操最愿意看到的,却是子敬等最不愿意看到的。

周瑜只着眼于眼前利益,他没有大局观念。

他只看到自己在赤壁能败曹操,在他看来,即使他武力拿下荆州之后,也照样能够抵挡曹操。

这个我倒不那么乐观。

赤壁之战之所以能对峙那么久,曹操没有尽起大军杀将过来,就是因为孙刘达成了联盟,掎角之势已成。

大江之上最忌分兵,而水战是曹操的短处。

他们互相牵制着,使得曹操无暇分身去攻打其中一家。

如果他攻刘备,则东吴势必攻击他的大寨;反之亦然。

要不然,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杀来,江东齑粉矣!还用得着等你黄盖来投降,让东风起了然后烧光我吗?

从这个大局出发,子敬虽然每次去讨荆州,但他每次都知道,荆州他是讨不回来的,他也没想现在讨回来。

所以后来,尽管他邀请关羽单过江,却仍然没把他怎么样。

难道他真的不敢或者不能把他怎么样吗?非也!顾全大局故也!

3

周瑜受伤回柴桑养病,子敬去合淝军前。

孙权亲自迎接,下马站着等他过来。

众将皆大惊异。

孙权问子敬,今天我下马相迎,够尊显你吧!

子敬说,这还算不上。

孙权问,那怎么样才算尊显你呢?

子敬答曰,只有主公威加海内,平定天下,成就帝业,使我能够名垂竹帛,这才是真正的显我。

孙权抚掌大笑。

鲁子敬者,妙人也!

周瑜死后,鲁子敬代替周瑜成为东吴的大都督。

他做的第一件事,跟周瑜如出一辙:荐人。

他推荐的这个人,就是庞统——当初献了连环计的、跟孔明齐名的庞统。

可是,孙权没有启用他。

庞统有去志。

如果换做是周瑜,恐怕庞统的性命就不能保了。

但是,他是子敬,不是周瑜,他建议庞统去投刘备,而且写了封推荐信,让庞统去找刘备。

这种心境,当真是宽大。

但是子敬当上都督后,很少亲自统兵作战,打仗倒成了孙权的事儿了。

正是因为他在东吴当都督,所以东吴和荆州也没有什么大的摩擦,曹操也没有机会可乘。

刘备得有机会去收川,发展自己的地盘。

建安二十二年,鲁子敬身故。

我们先不去评价这个人,我们拿他来跟周瑜比较一下,看看他胜在哪里。

首先,子敬比周瑜有大局观念。

这个前面我已经讲过了。

其次,子敬比周瑜更能容人。

周瑜容得下的,是不如他的,或者是不那么锋芒毕露的。

所以孔明、庞统他都容不下。

庞统在江东那么久,没见过孙权,也没有明文记载他见过周瑜。

周瑜用他,是当自己的幕僚的那种。

鲁子敬和诸葛瑾因为为人忠厚,不会威胁到周瑜,所以周瑜容得下他。

而自己就对待庞统的态度来看,他就胜过周瑜多矣。

第三,子敬比周瑜高明。

无论是周瑜还是孔明,他们都是那种高士,他们往人群中一站,马上就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人们一眼就能够认出来。

而子敬呢,你把他往人群中一放,等你转个身,回下头,可能你就找不到他了。

就像曹操说的,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或许,你没见过他吞云吐雾,但他确实是可以隐介藏形的人中之龙。

另外,孙权以周瑜为臣,以子敬为师,仅此一点,高下立判。

当年,魏文侯问李克该以魏成还是翟璜为相,李克没有明言,只是教魏文侯察人的方法。

李克遇到翟璜,翟璜问起谁将为相,李克说是魏成。

于是翟璜自陈功绩,并举出他举荐的几个人如吴起、西门豹、乐羊等,认为自己不比魏成差。

而李克则说,魏成举荐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魏文侯皆师之;而吴起等人,文侯皆臣之。

于是,李克认为,翟璜无法和魏成相比。

连翟璜也豁然开朗。

他,无愧于孙权,无愧于周瑜,无愧于孔明,无愧于荆州,更无愧于江东,即使他死了,他也心安理得,没有什么过错。

唯一的遗憾,应该说荆州还没得到。

不过,现在时机还不到,总有一天荆州还是东吴的。

江东沿着他制定的策略,经过几十年发展,最终克成帝业。

他的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令人钦佩。

他比周瑜、吕蒙有大局观念,比孔明更有大智慧,比曹操更真诚忠厚,鼎足之论确实前无古人,高瞻远瞩。

其人大忠大义,大智大慧,足以为王者师。

生平似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人行事却高人一等。

看不出高明而近乎平庸,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多少人被他瞒过了,他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妙人!


标签: 江东  第一  谋士  都督  鲁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