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董卓被吕布诛杀百姓欢庆,只一人伏地痛哭,原因令人深思

cht 2023-04-24 4次阅读

《三国》董卓被吕布诛杀百姓欢庆,只一人伏地痛哭,原因令人深思

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政,十分暴虐。

后来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与吕布等人一起设计除董卓。

董卓也因为貂蝉,留下了人生最后一句话:吾儿奉先何在!

董卓一死,人们拍手称快!可是却有一位当世的大文豪却在百姓欢庆之时,跑到董卓肥胖的尸体旁,伏地痛哭。

这位大文豪是谁呢?难道是董卓的同党吗?

其实不然,这位失声痛哭之人,就是蔡邕,他是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还是一位博学多能的才子,善书法,精通天文、文学和音乐。

他还是著名的蔡文姬的父亲。

这样一位才子,可不是什么董卓同党,而是一位大忠臣。

?

原来,蔡邕在董卓当政之前一直不得志,数次被罢免,而且还好几次差点被杀头。

董卓虽然为人暴戾,专权,但是对待有才华的人却很重视,十分看重蔡邕的才华,一月之内,给其连升三级,提拔为尚书,后拜为中郎将。

汉献帝迁都长安,又被封为高阳乡侯。

董卓对待蔡邕的意见能采纳。

例如董卓曾经想杀掉卢植,是蔡邕劝谏卢植才得以幸免于难;董卓一度想当“尚父”,也是蔡邕劝其打消了这个念头。

所以董卓被杀,蔡邕冒死去伏尸而哭。

王允将他招来责以大义,蔡邕伏罪道:“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是因一时知遇之惑,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

最后他还是被王允下令缢死。

可见,“士为知己者用”,喜报知遇之恩是知识分子一个最大的性格特征,他们可以因为领导人的“知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群星灿烂。

一大批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指挥军事,才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

仔细考察即可看到,哪一个集团的领导人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和网络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哪一个集团就兴旺发达,如曹操,刘备,孙权集团都是这样。

相反哪些势力没有优秀的知识分子参与领导或者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那些集团就不能长久生存。

吕布身边只有一个陈宫,尚不能言听计从;袁绍身边谋士极多,但他没有能力驾驭他们,无法发挥他们的作用,结果有强大迅速走向败亡。

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分子中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的忠孝观念极大地摧除了他们的自幼发萌的自主心。

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缺乏自主意识,他们很少看重甚至从不追求自己的自主地位。

他们掌握知识与智慧,是最有力量的人,但是他们一定要依附于别人,又是最软弱的人。

知识与智慧只是被用来作为向别人依附的资本。

可见,知识分子的“知遇感”较强,有“士为知己者用”的思想;他们的依附性较强,希望把自己的才能显示给领导,以得到赏识;他们的自尊心较强,一旦受到伤害,会不避权贵起而顶撞;他们在内心苦闷时追求超脱,自主意识的缺乏使他们不易成为一个独立自在的集团。


标签: 三国  董卓  吕布  诛杀  百姓  欢庆  一人  伏地  痛哭  原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