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公子他们最后都是什么结局?能善终的又是谁?

cht 2022-11-24 4次阅读

  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指的是战国时的四个贵族。

千问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战国四公子当中,结局最惨的,肯定是春申君黄歇,这点几乎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image.png

  其他三位公子,晚年或许也曾经落魄,也曾郁郁不得志,但大体上还算是体面。

唯有春申君,早年把自己怀孕的小妾,送入王宫,谎称是楚王让这个小妾怀孕,愣是塞给楚王一个孩子。

本想着老楚王死后,自己的孩子可以李代桃僵,做新楚王。

结果,就在老楚王刚刚去世后不久,孩子他舅舅,直接派人当场刺杀了他,让他死得不明不白。

  即便在战国时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没有后世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这事也算是一桩巨大的丑闻了。

而且,春申君不光是本人当街横死,而且他被杀之后,全家也都被杀绝,连个后人都没留下。

  相比之下,其他三位公子,结局其实能稍微好一点,但也就只是稍微好点而已。

战国四大公子,几乎就没一个最后是善终的,结局都不太好。

只不过相对来说,楚国的春申君要更惨一点而已。

  至于说为什么四大公子,最后结局都不太好,这事就和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有关了。

不过简单来说,他们不得善终的核心原因,其实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权势!

  首先是孟尝君。

孟尝君原本是齐国那位齐威王的孙子,但是他爹不是嫡长子。

所以齐威王去世之后,他大爷齐宣王继承了王位,但是他爹得到了很大一块封地。

再后来,因为孟尝君被他爹指定为继承人,所以就得到了他爹的爵位和封地。

  因为封地比较多,再加上他爹之前干了十多年的齐国丞相,所以他家特别有钱。

到了孟尝君接班之后,他家的钱已经到了花不完的程度了。

恰好当时贵族阶层有养士的习惯,之前他爹在世的时候,也养了不少门客。

所以,孟尝君接班之后,就开始把养士这个爱好给发扬光大了,一口气养了好几千人!

  养好几千人是个什么概念?举个例子,正常情况下,李云龙的独立团,编制一般也就是三千人多点。

所以要是把这些门客都组建成军队的话,孟尝君基本上就是独立团团长了。

而如果把这些门客,都放在齐国的京城,那影响力就更离谱了,简直可以随时发动政变了。

  之前齐宣王在世的时候,因为齐宣王是孟尝君他大爷,还能压得住,倒是也不太在意这些门客。

不过,等到齐宣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齐湣王即位。

齐湣王刚刚登基的时候,身边有这么一个堂兄弟,手里控制着好几千人的编外人员,不管是谁都不可能放心。

偏偏自己这个堂兄弟,在国内的名气还特别大,名声也特别好。

  所以,齐湣王登基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只能暂时免除他的官职和实权,让他回家休息一段时间。

但是孟尝君却不愿就此放手,接下来,恰好秦国那边的秦昭襄王,缺一个外来的有名望的人担任丞相,帮他制衡外戚,所以就来邀请孟尝君。

而孟尝君接到邀请之后,也没拒绝,直接就去秦国赴任了。

  要知道,当时齐国和秦国,几乎是列国之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从当时的局面来看,未来应该就是这两个国家之一,彻底统一天下。

在这种关键的齐秦争霸的时代,孟尝君作为齐国王族直系后裔,反倒跑到人家秦国去做丞相,这其实已经无异于叛国了。

  不过,这事在齐湣王看来,倒也是件好事,因为孟尝君离开之后,齐国内部反倒是更团结了。

只是没想到的是,孟尝君去了秦国那边之后,没过多久,秦国就翻脸了。

据说是因为秦昭襄王怀疑,孟尝君是齐国派来的奸细,想要搞垮秦国,所以就想直接把他抓起来。

  关键时刻,孟尝君的那些门客倒是起了作用,通过鸡鸣狗盗的方式,帮孟尝君从秦国逃了出来。

此后,孟尝君再次回到齐国。

齐湣王此时已经坐稳了王位,倒是也不怕孟尝君再威胁他的地位,所以就再次提拔了孟尝君,让孟尝君担任齐国的丞相。

  而孟尝君做了齐国的丞相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齐国的军队,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攻秦国,完全就是为了自己报仇,而不顾国家利益。

虽然这场攻秦,最后也让秦国丢了不少地盘。

但总得来说,齐国并没有得到太多好处,反倒是孟尝君本人,狠狠的出了口气。

image.png

  再之后,又过了几年,随着孟尝君担任丞相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在国内的影响力又变大了。

这个时候,齐湣王又开始怀疑他,甚至后来因为一系列问题,还给他扣了一顶谋反的帽子。

所以,在这之后,孟尝君不得不逃往魏国,去魏国做相国。

  而到了魏国之后,孟尝君为了报仇,直接联合秦燕韩赵魏这五个国家,组成了联军,一起进攻齐国。

最终,在五国联军的进攻之下,齐国被打得一蹶不振。

不但齐湣王本人,死在了这场乱战当中。

最惨的时候,齐国只剩下了两座城池。

后来多亏了田单等人奋力拼杀,才勉强让齐国复国。

  此战之后,齐国死了无数的百姓。

这对齐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自此之后,齐国再也无法和秦国争锋,注定了后来被秦国吞并的命运。

但对孟尝君来说,这或许只是一次单纯的泄愤之举。

  偏偏对于这样的孟尝君,齐国还是无可奈何。

因为晚年的孟尝君,影响力实在是太大。

齐国为了国家安全,也不敢动他,甚至还要和他保持良好的关系。

不过,孟尝君死后,他的儿子们就没那么幸运了。

后来孟尝君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们争抢他留下的封地,直接开始混战。

然后齐国和魏国直接联手,瓜分了孟尝君的全部封地。

  这个结局,只能说孟尝君是自作自受。

但凡他老老实实地在齐国辅佐君王,恐怕都不会落得这个下场,而且齐国说不定最后还能统一天下。

而这一切,其实都只是败在孟尝君野心太大,想要获得更多权势上面。

  和孟尝君相比,赵国的平原君,以及魏国的信陵君,情况要稍好一些。

至少,他们还算爱国。

虽然晚年同样被冷落排斥,但好歹还算得到了自己国家人民的尊敬。

  平原君原本是赵武灵王的儿子。

赵武灵王晚年的时候,他二哥发动政变,干掉了他爹和他大哥。

那个时候,平原君还比较小,对这些事情也没什么概念。

反倒是他二哥即位之后,对他是真的很不错。

不但给他加官进爵,还给了他很大一块封地。

  正是靠着这块封地,后来平原君攒了不少钱,然后开始养了一大堆的门客。

  相比之下,平原君在赵国的处境,要比孟尝君强不少。

他哥在位的时候,他虽然大规模养门客,但是他哥对他却还算放心,并没有太多约束他。

而且,当时赵国的王族子孙当中,除了平原君之外,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人才,大家都忙着吃喝玩乐。

这就导致平原君在宗室子弟当中,显得更加突出了。

  当然,他哥在位的时候,平原君在赵国国内,权力并不算太大。

除了他哥对他确实还有点防备心理之外,最大的原因,也是在于平原君本人的能力,确实没那么强。

不过,等到他哥去世之后,他侄子即位了,这个时候他作为王叔的身份就很特殊了。

再加上平原君在赵国宗室当中,一直比较有威望,所以此时就隐隐成了赵国宗室的带头人。

  但问题在于,平原君身份的提升,非但没有给赵国带来什么好处,反倒是给赵国带来了一场大劫。

  就在平原君他大侄子刚刚登基之后不久,秦国就开始猛攻韩国,最后直接把韩国懒腰切断。

而韩国这边,也不愿意吃这个哑巴亏,所以直接把被秦国切断的那块飞地,主动让给了赵国。

  当时对于是否要接收这块飞地,赵国内部其实有很大的争议。

很多人认为,当时的赵国还不具备和秦国直接对抗的能力,应该避免和秦国正面起冲突。

但是平原君却认为,到手的肥肉要是不吃下去,实在是不合适。

后来正是因为平原君大力主张,吃下这块地方,赵王才最终决定,接手这块地方,并且让平原君前去接收。

  然后,为了这块地盘,赵国开始不断向前线增兵,秦国也向前线不断增兵。

最终,双方不得不提前进行主力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这场长平之战,直接消灭了赵国四十万主力精锐,彻底把赵国打得由盛转衰了。

  可以说,长平之战的责任,很大一部分其实都得算到平原君的头上。

如果他稍微有点远见的话,最后说不定都能避免长平之战。

但可惜的是,他偏偏没有。

  不过,平原君倒也算是很有骨气。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先是补给不足撤回国内,逼赵国主动交出一部分地盘。

然后过了一年之后,又去而复返,直接兵围赵国首都邯郸。

这时候的平原君,倒是一点都没怂。

不但带领自己的门客以及赵国士兵,死守邯郸,而且还派人去联系各国,争取各国派兵来救援赵国。

  最终,在平原君的努力之下,楚国和魏国,都派来了援军,这才击退了秦国,让赵国避免了亡国之祸。

也就是在这过程当中,产生了‘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三寸之舌’等多个成语。

而之前平原君接收韩国的地盘,则是留下了一个‘利令智昏’的成语。

  解除了邯郸之危以后,平原君在赵国国内的声望,也就逐渐达到了顶点。

又过了几年之后,平原君在赵国寿终正寝。

和其他三位公子相比,平原君结局应该算是最好的一个,至少他寿终正寝,而且死后也有后人流传了下去。

  但即便如此,平原君的晚年,其实也受到了他那个大侄子国君的猜疑。

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平原君在赵国的声望太大。

尤其是邯郸之战结束以后,几乎可以说是无他无赵国。

这种情况下,赵王对他有所猜疑,处处限制他的权力,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魏国的信陵君,虽然两个人做的事情差不多,但结局却比平原君差了很多。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因为他不是嫡长子,所以他爹死后,他哥继承了王位,他则是像平原君那样,分了一大块封地。

因为当时养士之风盛行,所以信陵君也养了不少人。

但和平原君相比,他那个做魏王的哥哥,对他的猜疑可就要强太多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信陵君在国内其实都没什么实权,也就是名声不错。

再加上手里有封地,手头不缺钱,家里养的门客比较多。

  直到那场邯郸围城战发生之后,平原君去各国求取救兵,信陵君这才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平原君当时也来到了魏国,希望魏国出兵救援。

奈何当时魏王有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思,虽然派兵去了前线,但是却止步不前,打算在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再出兵。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平原君就去找信陵君了,希望信陵君能想想办法。

平原君之所以要信陵君,是因为俩人有亲戚关系,平原君去了信陵君的姐姐。

用现在的话来说,赵国的平原君,其实是信陵君的姐夫。

  有这么一层关系在,再加上信陵君本人也是热血青年,这事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所以接下来,信陵君就想了个办法,去贿赂了一下自己哥哥的一个宠妃,然后让这个宠妃,从哥哥身边偷走了虎符。

image.png

  再之后,信陵君就拿着偷来的虎符,去前线干掉了魏国的主帅,然后自己带着军队,一顿猛打猛冲。

虽然操作略显无脑,但总算是解了邯郸之围。

后来各国看到魏国出兵了,也都纷纷前来增援。

而秦国见到各国联合了,自然也就只能撤退了。

  信陵君做的这件事,对赵国自然是救命之恩,但对魏国来说,几乎就等于是叛国了。

所以此后的十多年里,信陵君都不敢回国,只敢留在赵国。

直到十多年之后,魏国被秦国一顿暴揍,魏王这时候才想起信陵君,让信陵君回国帮忙。

而信陵君仗着之前救赵国的情分,再加上赵国也确实想对秦国复仇,所以就派出一支军队,去帮魏国解围。

  再之后,其他国家看到魏国和赵国联手了,也都纷纷出兵,一起围攻秦国。

就这样,各国联军在信陵君的带领之下,一口气打到了函谷关外,打得秦国一点脾气都没有。

但是等这一战结束后,信陵君再次回到魏国之后,魏王却依然对他十分提防。

虽说不再追究他盗窃虎符的罪责,但是也不愿意继续重用了。

  所以,回到魏国之后,此后的四年里,信陵君只能沉迷于声色犬马,根本没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郁郁而终了。

  从孟尝君到平原君,再到信陵君,不管晚年过得是否如意,至少他们明面上还算是正常死亡了。

至于死后的事情,那其实和他们本人也没多大关系。

  但是楚国的春申君就不一样了。

  春申君是在自己即将成功之前,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当街砍死了。

  春申君原本是楚国的一个普通大臣,但是因为老楚王比较赏识他,后来逐渐身居高位。

再后来,秦国和楚国开战,把楚国打得节节败退,楚国被迫把自己的太子送去秦国当人质。

  然后,春申君就跟着这位太子一起,在秦国一起待了十年。

这期间两人受了多少苦,自然可想而知,所以两人也就有患难与共的交情。

  十年之后,老楚王病重,太子想回去即位,但是秦国不放人。

关键时刻,又是春申君主动让太子换上自己的衣服,悄悄离开秦国,自己留下来等死。

当时春申君真的已经做好了替太子赴死的觉悟,只是后来,秦国觉得,杀一个春申君对大局无用,还不如把他放回去,表示一下两国的友好关系,春申君这才侥幸活了下来,并且回到了楚国。

  等到春申君回到楚国之后,这时候太子已经即位了,这就是楚考烈王。

有着十年患难与共的交情,又有之前的替死之情,楚考烈王对于春申君,自然是感激至极,当即把淮北地区的十二个县,全都封给了春申君,并且还让他做了楚国的令尹。

  在整个楚国,淮北地区都是最重要的产粮地。

所以春申君得到的这十二个县,每年能带给他的财富,绝对是难以想象的。

至于令尹这个官职,大致就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丞相,权力仅次于楚王一人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春申君在楚国朝堂上,自然是一步登天了。

不但有了权力,而且还有了财富。

这个时候的春申君,自然要顺应当时的风气,开始大规模招揽门客。

有着淮北十二县的税收做支撑,春申君想要养几千门客,自然不算困难。

  但问题就在于,当上丞相之后,春申君做的事情,却有点离谱了。

  春申君能够到这种一人之下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因为他运气好,并不是他真的特别有能力。

如果让他做一般的官员,能力不足倒也不是问题。

但要是让他做总理全国政务的令尹,那问题就大了。

  春申君做了令尹之后,基本上整天就想着怎么提高自己的名望,怎么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至于说楚国的国家大事怎么样,春申君就算想管,也是有心无力。

所以后来,随着他当令尹的时间越来越长,当时七国之间的关系又特别复杂,他根本处理不了,楚国的国家利益也受到了不少损伤。

如此一来,那位原本和他有过命的交情的楚考烈王,也开始冷落他了。

  如果换做比较有才能的令尹,此时应该考虑的正确方向,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这样楚考烈王自然就会再次信任他了。

但是春申君没有,他的能力和眼界,注定他想不到这一层。

他能想到的,只有那些阴诡的算计。

  恰好当时楚考烈王没有儿子,而且好像也没有生育能力,春申君就把主意打到这件事上面。

他先是让一个女人怀上自己的孩子,然后再把这个女人送进宫里,让她给楚考烈王侍寝。

等到这个女人有了怀孕的明显迹象之后,他就说这孩子是楚考烈王的。

楚考烈王也没想过,自己信任的春申君,会给自己带这么一顶帽子,所以就直接认下了这个孩子。

image.png

  再之后,等到这个孩子出生之后,在春申君的安排之下,自然顺利被立为太子。

如此一来,春申君的孩子,就李代桃僵成了楚国的继承人。

又过了几年之后,楚考烈王因病去世。

此时的春申君,满以为自己的儿子以后就是楚国国王了,自己以后就是楚王他爹了。

那以后楚国的所有事情,还不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但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孩子他舅舅,也就是之前被春申君送进宫里的那个女人他哥,开始发难了。

这个人名叫李园,之前那个女人能进宫,也是他在背后谋划的。

李园做这一切,自然不是为了帮春申君,而是为了帮自己。

那个女人成了楚国王后之后,李园作为外戚,自然开始迅速上位。

等到楚考烈王死后,此时能挡在他前面的,就只剩下春申君了。

  所以,在楚考烈王的葬礼上,李园直接雇了几个杀手,趁机刺杀了春申君,然后成了楚国新的权臣。

而李园掌权之后,为了以绝后患,直接杀了春申君全家。

  就这样,春申君辛苦了一圈之后,最后还是给他人做了嫁衣,自己只留下了一个‘祸乱宫闱’的名声,而且全家还被杀绝了。

这个结局,绝对是相当惨了。

  四大公子的结局,其实都不算太好。

要么落寞而终,要么被人当街刺杀,要么死后留下了一地的骂名,好像也就是只有平原君的结局,稍微还算善终,但最后依然留下了一个‘利令智昏’的成语。

  究其原因,只能说是因为权势二字了。

如果不是因为权势,孟尝君不可能带领其他国家的联军,攻打自己的母国;平原君不可能去接受韩国的地盘,引发了长平之战;信陵君不可能多次违背自己哥哥的意思,最后落寞而终;春申君也不至于在后宫搞事情,最后还把自己折在里面。

  说到底,四大公子各自无奈的解决,全都和争权夺利有关。


标签: 战国  四大  公子  他们  最后  是什么  结局  善终  又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