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腹痛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分析,腹痛的中医诊断及辨证

cht 2022-11-23 15次阅读

中医内科腹痛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分析,腹痛的中医诊断及辨证

细目一:概述

一、腹痛的概念及源流

1.腹痛的概念

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的源流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

《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清代王清任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二、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三、腹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疾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腹痛发生的常见内因与外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

外因:外感时邪。

二、腹痛病机寒热虚实的内涵

腹痛寒热虚实病机: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湿热内结,气机阻滞;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肝气横逆,气滞血瘀为实。

中阳不足,气血亏虚,内失温养,不荣则痛为虚。

三、腹痛的基本病机及其转化

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

病理演变: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腹痛的诊断要点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其疼痛性质各异,但一般不甚剧烈,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拒按。

2.有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疝气之少腹痛可引及睾丸;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病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腹痛发作或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二、腹痛与胃痛的鉴别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及辨腹痛部位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虚痛病程较久,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腹痛在少腹多属肝经病证;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脐以下少腹疼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腹痛的治疗原则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治法。

实者,急则治其标,宜“通”,即调血以和气,调气以和血,可为通;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下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均属“通”的范畴。

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三、寒邪内阻、湿热壅滞、饮食积滞、肝郁气滞、瘀血内停、中虚脏寒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中医内科腹痛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分析,腹痛的中医诊断及辨证

1.寒邪内阻证

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

2.湿热壅滞证

主症: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3.饮食积滞证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代表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

4.肝郁气滞证

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芍药、甘草、川芎。

5.瘀血内停证

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牛膝、川芎、赤芍、当归、生地、甘草、柴胡、枳壳、桔梗。

6.中虚脏寒证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

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代表方:小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生姜、饴糖、大枣、芍药、炙甘草。

四、寒邪内阻腹痛治疗的加减变化

寒邪内阻证,如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宜通脉四逆汤以温通肾阳;如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为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宜暖肝煎以温肝散寒;如腹中冷痛,手足逆冷,且身体疼痛,为内外皆寒,宜乌头桂枝汤以散内外之寒;如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属寒气上逆者,用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学习更多中医内科知识,请关注留言,感谢大家支持,下期再会!

中医内科腹痛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分析,腹痛的中医诊断及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要点:胃痛

  胃痛,中医病证名。

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

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

  【概说】

  一、 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位有所论述

  2、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

  3、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4、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5、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三、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方面,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一、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何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二、病机:

  1、病位主脏在胃,与肝脾有关。

(★肝脾两脏与胃痛发病的关系如何)

  胃痛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

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

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

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

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

  2、病理性质应分虚实、寒热:胃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3、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怎样理解“治肝可以安胃”?

  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

一般来说,治疗前者以疏肝为主,后者则以敛肝为主。

然而,肝气为病复杂,所以,从肝论治胃痛应调肝之用。

可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

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了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性调节作用。

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二、病证鉴别

  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

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证,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

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4、胃痛与肠痈

  肠痈病变初起,多表现为突发性胃脘部疼痛,随着病情的变化,很快由胃脘部转移至右下腹部疼痛为主,且痛处拒按,腹皮拘紧,右腿屈曲不伸,转侧牵引则疼痛加剧,多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胃痛患者始终局限于胃脘,一般无发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辩兼夹证

  二、治疗原则: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兼症: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证——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兼症: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兼症: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脾胃湿热证——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 兼症: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兼症: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前方活血化瘀,后方化瘀止痛。

  6、胃阴不足证——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

  兼症: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 兼症: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病机:脾胃虚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小建中汤+黄芪)

中医内科腹痛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分析,腹痛的中医诊断及辨证

腹痛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在诊断 腹痛 时必须抓住要点、全面分析、认真鉴别,严防发生误诊误治。

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腹痛的鉴别诊断与治疗,一起来看看吧!  腹痛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一、发病原因   (一) 肿瘤 引起的急性腹痛   肿瘤是一种慢性 疾病 ,引起的腹痛大多为慢性腹痛,但有下列情况出现,也可引起急性腹痛。

  1.癌肿的破裂:临床上可见到的是 肝癌 晚期引起的肝破裂,患者可发生突然腹痛,常伴随出血性休克症状。

  2.肿瘤所致的急性梗阻:常见的有晚期大肠癌突发 肠梗阻 引起的急性腹痛。

  (二)肿瘤引发的慢性腹痛   肿瘤引发的慢性腹痛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大多有腹内肿瘤引起,可分为:   1.胃肠道肿瘤:贲门癌、 胃癌 、胃淋巴瘤、结肠癌、小肠肿瘤。

  2.肝、胆、胰肿瘤: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胆囊癌、胆管癌、胰腺癌等。

  3.腹膜与肠系膜肿瘤:腹膜癌、腹膜后肿瘤、肠系膜肿瘤。

  4. 泌尿 生殖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子 宫颈癌 、卵巢癌等。

  在祖国 医学 中癌性腹痛包括一般腹痛及胁痛。

癌性疼痛以虚实夹杂为主,其中痰、湿、气、血内阻为常见。

  二、临床表现   (一)腹痛的症状   1.腹痛的部位:腹痛的部位常提示肿瘤的部位,如胃癌常有上腹痛,胰腺癌常有左上腹痛,结肠癌常有中腹痛等。

也有些肿瘤内脏性疼痛的定位较含糊,这时候检查病人压痛的部位较病人主诉疼痛部位更准确。

  2.腹痛的急缓:肿瘤引发的腹痛,大多是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持续较久,一般止痛药治疗效果较差。

如突发的腹痛,注意有无肿瘤破裂或梗阻现象发生。

  3.腹痛的程度:肿瘤的早期一般不引起腹痛,晚期病人可发生腹痛,起病隐袭,开始时疼痛较轻,呈进行性加重, 癌症 晚期腹痛较重。

  4.腹痛的节律:肿瘤引发的腹痛,一般的疾病早期腹痛不明显或轻微腹痛,止痛药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随着病情的加重,尤其到了癌症晚期,常腹痛加剧且呈持续状态。

  (二)伴随症状   不同的肿瘤除引发腹痛外,常有不同的伴随症状。

如胆囊癌常伴有低烧,胃癌常伴有呕吐,大肠癌常伴有 腹泻 、腹胀,胰腺癌伴有黄疸,肾癌、膀胱癌伴有血尿等。

  祖国医学认为“不通则痛”,无论何种原因致使脏腑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流行受阻均可导致痛疼。

可将癌性腹痛分为:   1.中脏虚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

  2.湿浊阻遏:腹胀而痛,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时加重。

  3.气滞血瘀:胸胁胀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

  4.阴血不足:胁腹隐痛,悠悠不断,劳则加重。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引发的腹痛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其诊断要有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的检查,综合分析,以期得到正确的诊断。

  (一)病史   1.有无肿瘤病史,如有则应仔细询问治疗经过,目前疾病进展情况,有无复发、转移。

  2.仔细询问腹痛发生的时间,发展的过程,有无诱因,腹痛的性质与程度,腹痛的定位,有无腹痛的伴随症状等。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除一般全身检查外,应注意皮肤有无黄疸,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直肠指检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能漏检。

  2.腹部检查:对于肿瘤引发的腹痛或腹痛疑及肿瘤引起者,腹部的体征是检查的重点。

首先应注意观察腹部有无隆起,有无肠形,是全腹压痛或是局部压痛,有无肌紧张或反跳痛。

局部压痛常提示病变所在位置,特别注意疼痛部位及周围有无可扪及的腹部肿块。

无明显压痛,边界也较清晰,质地较硬的肿块,提示有肿瘤的可能性。

疑有下腹部和盆腔肿瘤者,常需做直肠指检、右侧陷窝触诊。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尿、粪的 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常可区分是否炎症所致腹痛,尿中出现大量红细胞有助于肾、膀胱肿瘤所致腹痛的诊断。

  2.肿瘤标记物的检测:临床上疑及肿瘤引发的腹痛,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给肿瘤的诊断常会提供有益的帮助。

如上腹痛,影像学疑及肝脏肿瘤引发者,AFP的升高常可确定肝癌的诊断。

中腹或左右腹痛者,检测CEA,升高者,提示有患大肠癌的可能,进一步检查常可确诊,等。

  3.腹腔穿刺液的检查:腹痛疑有肿瘤引发而诊断未明时,发现有腹腔积液,必须做腹腔穿刺检查,穿刺液送常规、生化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后者可给疑及的肿瘤以明确的诊断。

  (四)辅助检查   1.X线检查:X线钡餐造影或钡灌肠检查是发现胃、肠肿瘤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基层医院大多首先应用此种方法,准确率一般较高。

唯在疑有肠梗阻时禁忌钡餐造影。

  2.内镜检查:临床上怀疑胃癌、大肠癌或X线检查疑及胃肠道占位时,应及时行胃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并取病理活检,给以确诊。

  3.超声与CT检查:对于疑及肝、胆、胰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必要时依据超声检查定位作肝穿刺,肝癌的诊断因而确立。

  (五)鉴别诊断   1.对非肿瘤疾病引发腹痛的鉴别   引起腹痛的非肿瘤性疾病很多,常见的有:   (1)急性胃肠炎,急性 阑尾炎 、 胆囊炎 ,急性 胰腺炎 。

检查血像,血中白细胞常升高,结合 B超 检查等,一般不难诊断。

  (2)溃疡病:常见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中年,以上腹痛为主,胃肠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可以确立诊断。

  (3)腹腔脏器破裂:常见的有因外力导致的脾破裂, 宫外孕 的自发破裂等。

腹腔穿刺得积血可证实腹腔脏器破裂,实施超声、CT、 妇科 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肿瘤疾病引发腹痛的鉴别   (1)肿瘤引发的急性腹痛:肿瘤引起的急性腹痛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主要是晚期肝癌病人的肝癌破裂引起的,发病突然,持续性剧痛涉及全腹,常伴有休克。

常有腹腔积血的体征,腹腔穿刺有积血。

如原有肝癌病史,即为肝癌破裂引起腹痛;如肝癌病史不明确,超声、CT检查可协助诊断。

  (2)肿瘤引起的慢性腹痛:肿瘤引起的腹痛大多为慢性腹痛,由于肿瘤快速增长,导致内脏器官包膜伸长、紧张或因癌肿浸润并压迫 神经 而引起腹痛。

腹痛起病隐袭,进行性加重,消瘦等。

常见的有胃癌、大肠癌、小肠肿瘤等,X线胃肠和钡灌肠检查,内窥镜检查常能确定诊断。

肝癌、胆囊癌、胆管癌、胰腺癌等,行超声、CT检查,配合肿瘤标记物的测定,一般不难诊断,必要时可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腔肿物穿刺,取病理活检可确诊。

  四、中西医处理   腹痛者应首先查明病因,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对于肿瘤引起的急性腹痛,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破裂引起的腹痛属于急性腹痛,需要紧急处理,及时给以输血、输液,休克者抢救休克,同时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肿瘤引起的慢性腹痛,首先查明病因,确定诊断,明了病期,针对原发肿瘤制定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或是非手术治疗的化疗,放疗, 生物 治疗等,尽早开展治疗。

针对肿瘤引起的慢性腹痛,还应进行腹痛的一般治疗,包括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必要时可禁食。

有休克症状时,预防休克的发生;已发生休克者,积极抢救休克。

有胃肠梗阻者实施胃肠减压。

根据病情,酌情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根据腹痛程度,酌用解痉止痛剂;对于腹痛剧烈,一般止痛剂无效的诊断明确的肿瘤病人可以应用麻醉止痛剂。

   中医 药治疗   1.湿浊阻遏:腹胀或痛,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时胀痛加剧,纳呆、 便秘 ,脘腹痞闷,头重身困,恶心欲呕,身目俱黄,苔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利湿 化浊 解毒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

方中白术、猪苓、茯苓、泽泻健脾利湿,茵陈 清热 利湿。

肝癌加香附、川栋子、元胡;脾阳不振,寒湿阻遏明显者,加桂枝、干姜温化寒湿; 湿热 明显者,加藿香、木通、黄芩、薏苡仁清利湿热。

胃癌晚期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

  2.气滞血瘀:   胸胁胀满,腹部胀而疼痛,甚则痛若针刺,拒按,伴嗳气、吞酸、纳差,每遇情绪不舒则加重,面色晦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消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中五灵脂、赤芍、当归、红花、桃仁活血祛瘀,香附、乌药、延胡索、川芎、枳壳行气活血;加炮山甲、贝母、菝葜软坚散结。

肝癌胀痛明显用柴胡疏肝汤加减;胃癌或食管癌伴食少、腹痛者以通幽汤为主;肠癌用膈下通瘀汤;肝癌伴嗳气吞酸者可合用左金丸。

  3.中脏虚寒:腹部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恶冷寒,疲劳则加重,伴见气短懒言,形寒肢冷,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可加黄芪、茯苓、人参、白术等助益气健脾之功,加吴茱萸、干姜、川椒、乌药等助散寒理气之力。

胃癌晚期,体质下降,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乏力,用补中益气汤;癌性后期,气血两亏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4.阴血亏虚:胁肋、腹部隐隐作痛,持续不断。

劳则加剧,伴咽干口燥,心中烦热, 头晕 目眩,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 养血。

  方药:一贯煎加减。

方中生地黄养血滋阴,补肝益肾,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养血柔肝,川楝子疏肝理气。

胃癌以沙参麦门冬汤为主;食管癌以五汁安中汤为主;肠癌兼有便秘者,用大黄甘草汤,以泻热存津。

  腹痛的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其疼痛性质各异,若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寒凝肝脉痛在少腹,可牵引睾丸;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病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历,其他伴发症状,以资鉴别何脏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病证鉴别   1、腹痛与 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2、腹痛与其他 内科 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许多内科疾病中出现的腹痛,为该病的一个症状。

如痢疾之腹痛,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之腹痛,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腹痛病证,当以则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3、腹痛与 外科 、妇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压痛不明显;外科腹痛多后发热,即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 痛经 、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鉴别诊断。

  相关检查


标签: 中医  内科  腹痛  因病机  辨证  论治  分析  诊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