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谜团:春秋季节之争

cht 2022-02-25 10次阅读

说起《清明上河图》我还有段过往要提起,如何说以为是购买过清明上河图的,那是2005年的夏天的某一个早晨,我很悠闲的出门锻炼了,在公园的偏僻处有摆“古玩字画”的小商贩,摊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古玩”,好多老大爷正在闲聊,我看到一幅破破烂烂的卷轴、上面隐隐约约写着**上河图,出于好奇,我打开了,虽说是复制品,但是里面的人物还是栩栩如生,复制品都如此美艳,何况是真迹,于是我毫不犹豫就买了,300大洋呀,足足3米多,算起来不算贵。

到现在我还时不时拿出来欣赏一番。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时期习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纳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未解的谜团:春秋季节之争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古代价值和艺术水平。

国宝《清明上河图》历经兵火,几遭劫难,历代收藏家和鉴赏家曾把玩、鉴赏留下了几许妙语佳话,更有许多待揭谜团

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习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

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帝王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可证画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宫,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

又过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

《清明上河图》未解的谜团:春秋季节之争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未解谜团:季节之争

古代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记号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

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

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

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清明上河图》未解的谜团:春秋季节之争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

北宋时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风俗。

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时期汴梁风土民俗的主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

“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标签: 清明上河图  未解  之谜  春秋  季节  之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