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白起是如何坑杀四十万赵军的?

cht 2022-10-13 5次阅读

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长平一战当中,白起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卒,如果单从白起的角度来说,这事其实干得没错。

很多人都说,白起的屠杀太过残忍,应该被后世批判。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白起的角度,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几乎是白起唯一的选择!如果白起当时做出了其他的选择,秦国最后都会遭受难以想象的损失。

image.png

战国时期,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君主的发展之后,秦国已经成了战国七雄当中,最为强大的一个。

尤其是到了秦昭襄王在位后期,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开始对周围的几个邻居持续进攻。

而当时的秦国,主要进攻的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向三晋方向进攻,去打韩赵魏这三国。

另一个方向,则是向楚国方向进攻。

这两个方向,秦国都曾尝试过。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垂沙之战,秦国联合齐韩魏三国,大败楚国;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打败韩魏两国二十四万精锐;鄢郢之战,直接攻破了楚国都城,占领了大量地盘。

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斩杀魏赵联军十五万!

image.png

总之,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需要不断发动战争,进攻周围的几个邻国。

一方面,不断蚕食邻国的领土,壮大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减少邻国的人口,直接削弱邻国的实力。

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长平之战发生了。

公元前262年,秦国再次出击。

这一次,秦国的目标,是韩国的野王地区。

不得不说,秦国这次下手,真的是稳准狠。

作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弱的一个诸侯国,韩国势力本来就不强。

再加上韩国在伊阙之战当中,损失惨重。

此时的韩国,根本无力抵挡秦国。

而且,因为秦国的外交手段比较厉害,所以也没有其他诸侯国,前来救援韩国。

另外,野王地区,在韩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旦拿下了野王地区,就等于是切断了韩国本土和上党郡的所有联系。

如此一来,下一步,秦国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上党地区。

然而让秦国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事情的走向,却超乎了预料。

野王地区被攻陷后,韩国国王很识趣,直接割让了上党地区。

然而上党地区的官员和百姓,却不愿意投降秦国。

在以往的交战过程当中,秦国杀了韩国不少百姓,这也使得韩国百姓,颇为仇视秦国。

所以,当割让的命令,送到上党之后,上党地区并没有投降,而是选择转而投降了赵国!

原本在这场战争当中,赵国只是一个旁观者。

但是上党地区的归降,却把赵国彻底拖下了水。

上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如今主动归降,赵国也无法拒绝这个诱惑。

image.png

但如此一来,赵国就直接走上了秦国的对立面,双方的交战,自然也就无法避免了。

接下来,得知此事的秦国,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军队,强行攻下了上党地区。

但是在秦国进攻的同时,很多上党地区的百姓,却直接向赵国那边迁移。

如此一来,赵国就只能在长平地区,接应这些上党百姓。

而随着上党百姓的迁移,秦赵双方开始大规模增兵,战争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不过,此时的秦赵双方,其实都没做好大规模歼灭战的准备。

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此时其实都有各自的隐患。

秦国这边,之前为了进攻韩国,已经折损很大。

在没有任何休息的情况下,马上和赵国开战,显然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而赵国这边,同样情况复杂。

当时的赵国,在战国七雄当中,算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

三十多年以前,赵国经历了一场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大为提升。

但问题是,此时赵国如果和秦国交战,整体实力还是要逊色太多。

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其他诸侯国,大家联合对抗秦国。

但问题是,因为这事发生得太过突然,导致赵国还没来得及联合其他国家。

不过,既然双方军队,都已经开始对峙,不打肯定是不行了。

于是接下来,秦军开始主动向赵军发动攻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逼得赵军统帅廉颇,不得不将军队撤回丹河东岸,依托丹河建造堡垒,坚守不出。

image.png

从整体战局来看,廉颇的选择,其实是对的。

因为单从双方战斗力来说,赵国显然不如秦国。

然而赵国却是本土作战,在补给能力上有优势。

只要能耗尽秦国的补给,秦军自然会退。

到时候赵军再找机会,趁势进攻,自然能战胜秦军。

然而廉颇的这个计划,却并没有得到赵王的认可。

赵王认为,廉颇是怯懦不敢再战。

为了争取时间,赵王派人先去秦国议和,利用这段议和的时间,联合其他诸侯国,抵抗秦国。

但赵王没想到的是,他派人去议和之后,反倒被秦国利用。

此后,秦国隆重接待了赵国使臣,并且大肆宣扬。

如此一来,魏国和楚国都知道,赵国已经议和,自然不愿再来救援了。

被秦国摆了一道之后,赵国彻底没了援兵,只能独自面对秦国。

此时的赵国,如果真的议和退缩,不但上党地区会丢掉,赵国还要割让自己的地盘。

既然这样,那就不如赌一下,直接摆出和秦国玩命的架势,说不定反倒可以吓退秦国,得到更大的好处。

正是出于这种心态,接下来,赵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兵,打算和秦国来一场主力决战。

这就好比一个赌徒,在赌桌上输了钱以后,自然想要压上全部家底,把输的钱都赢回来。

就这样,在双方都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长平之战从一场局部战争,变成了双方的主力决战。

秦国这边,在得知赵国的动向之后,也开始发力。

首先,秦国使出了反间计,在赵国那边散布谣言,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国的年轻将领赵括。

image.png

得知此事后,赵王果然中计,临阵换帅,让赵括率领二十万援军,前去长平地区增援。

再加上长平地区原有的赵军,赵军总数超过了四十万。

与此同时,秦国这边则是秘密换帅,将主帅换成了秦国最能打的白起。

白起上场之后,果然不负众望。

首先,秦军佯装失败,引诱赵括率领全部主力,向前进攻,落入秦军的包围圈。

然后,白起派军队切断赵军的后路,彻底将赵军主力围困起来。

到了这个时候,从表面上看,赵国似乎已经彻底没了希望,这四十多万精锐被全部歼灭,似乎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了。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推演这场战争,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直到赵军主力被围,双方的角力才真正开始。

此时的赵军,虽然被秦军主力围困,补给断绝,但其建制却依然完好,战斗力没有任何削弱。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有强大的援军,前来救援。

秦国不但围不死赵括,反倒会中心开花,被赵国全歼。

这场对峙的关键,就在于到底是赵军先耗尽所有补给,还是赵国的援兵先到。

得知赵括被围之后,赵国自然是想要全力救援。

但问题是,之前赵国已经从全国范围征兵,才凑出了四十万大军。

如今就算再征兵,也只剩下一些老幼妇孺,根本无法作战。

image.png

当然,除了赵国内部之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魏国和韩国求援。

只要这两国愿意救援,长平之围一样可以解除,而且还能反败为胜。

但可惜的是,因为赵国之前的求和行为,再加上韩魏两国,也不希望看到赵国大胜。

而且,这两个国家,也被秦国给打怕了。

所以在长平之战期间,这两国并未能够及时前来救援。

与此同时,秦国那边,同样动作不断。

秦国同样看出了这场战役的危险,一旦秦国在长平之战当中战败,输掉的绝不是一场战争,而会是全面的溃败。

其他诸侯国,绝对会一拥而上,围殴秦国。

所以,长平开始围困对峙之后,秦昭襄王亲自来到紧邻前线的河内郡,许诺将河内郡所有的百姓,爵位全部提升一级。

然后将河内郡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全都征调到前线,阻击其他国家的援军和补给。

在这种对峙围困的状态下,时间一天天过去。

转眼,四十六天之后,赵军因为补给断绝,彻底崩溃了。

最后,赵括率军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

而赵括死后,赵军则是整体投降了秦军。

赵军投降之后,如何处置这几十万赵国降卒,就成了白起面前最大的难题。

如果放了他们,等他们返回赵国,赵国很快就会再次组织起一支大军,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攻秦国。

而秦国这边,在之前的大战当中,已经损失惨重。

如果在这个时候被诸国围殴,肯定必败无疑。

这个结果,白起承受不了,秦国也承受不了。

image.png

另外,数十万人的补给,也是一个大问题。

秦军本就不是在本土作战,支持几十万秦军作战,已经耗尽了秦国的补给能力。

如果再加上几十万赵军,秦国是无论如何,都养不起的。

如果没有粮食,这几十万秦军,一定会哗变。

到时候如果其他诸侯国,趁机前来救援,秦军说不定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所以,此时白起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杀光这几十万降卒。

如此一来,赵国被彻底重创,再也无法组织强大的军队。

秦国也不必承受补给的压力,可以有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面对人性和国家利益的抉择,白起最后还是选择为了秦国,杀掉了几十万赵国降卒。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长平之战。

不是白起残忍,而是他别无选择。


标签: 长平之战  白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