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其他王爷们在做什么?

cht 2022-10-13 4次阅读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真正的历史上,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家王爷的情况,其实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跟着朱棣一起造反;第二类是已经被朱允炆折腾得半死不活,只能在心理上支持朱棣;第三类则是一直在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

image.png

相对来说,第三类是最多的。

朱家的情况,有点特殊。

因为朱元璋早年的经历比较悲惨,在他上位之前,他的兄弟们,就已经全都死绝了。

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最多也就只能封他们的子孙后代。

但按照明朝的管理制度,朱元璋的兄弟们,有资格封亲王。

而兄弟们的后代,最多也就只能封郡王,而且还没有实权。

唯一例外的,是朱元璋大哥家的后代。

当年朱元璋大哥的儿子朱文正,曾经在朱元璋麾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惜这哥们不太识趣,后来竟然打算联合张士诚,算计自己叔叔。

最终,这哥们被朱元璋囚禁起来,抑郁而终。

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只能将朱文正的儿子,也就是老朱的侄孙,封为靖江王,封在了桂林。

靖江王虽然也是郡王级别,但享受的很多待遇,却堪比亲王。

这也算是老朱念旧情,想要弥补一下朱文正的儿子。

但没想到的是,朱文正的儿子,一样也是混不吝,后来搞出了不少荒唐事,最后被朱元璋囚禁至死。

image.png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时候,明朝所有王爷,或者说稍微有点实权的亲王,全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没有一个例外。

在这其中,尤以年龄最大的三位嫡子王爷,秦王、晋王和燕王,最有实力,不但在各自的地盘内根深蒂固,而且还掌握了部分军权。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基本上不担心藩王的问题。

因为这些藩王,清一色都是他的儿子,自然不可能威胁老朱的地位。

但问题是,随着朱元璋去世,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又死在了老朱前面。

新登基的朱允炆,只是朱标的儿子。

到了这个时候,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对于新登基的朱允炆来说,这些叔叔辈的藩王,无疑是他皇位稳定的最大的威胁因素。

如果是一个两个,朱允炆或许还不至于太过头疼。

偏偏老朱生育能力极强,一生光是儿子就生了二十六个!这其中,除了老九和老二十六早夭,未曾就藩。

皇长子朱标是太子,而且死在了老朱前面。

剩下的二十三个叔叔辈的朱家人,全都封王就藩了。

所以,朱允炆登基之后,必须着手解决这二十三个叔叔。

而接下来,在削藩过程当中,朱允炆的这些叔叔,经历各不相同。

所以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们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首先是老二秦王,初代秦王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因为一场谋杀案而被人毒死了。

所以,到了靖难之役的时候,当时的秦王已经是朱元璋的孙子了。

在靖难之役当中,秦王因为已经传到了第二代,已经被朱允炆夺走了很多权力,根本无力造反,所以只能西安那边,静看好戏。

老三晋王,情况也差不多。

初代晋王死在了朱元璋前面,到了靖难之役的时候,已经是二代晋王了。

二代晋王早年曾和朱允炆一起读书,所以更倾向于支持朱允炆。

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也没调他去帮忙,所以他一直留在太原,什么都没做。

反倒是后来朱棣登基之后,被剥夺了爵位,囚禁了整整十年。

image.png

老四就是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的发起者,最后取而代之,抢了侄子的皇位。

老五周王,相对惨一些。

和后面那些王爷不同,前面这五个王爷,都是朱元璋的皇后马氏所生,是真正的嫡亲兄弟。

所以,朱棣造反之后,朱允炆也担心自己这位五叔,支持朱棣,而且周王本人确实也有造反的心思。

所以靖难之役期间,周王被剥夺了爵位,放逐到了云南,后来又被带回南京圈进。

直到朱棣打进南京之后,才被释放。

老六楚王,封地在南方的武昌。

虽然手里有点兵权,但也被朱允炆限制得死死的。

再加上楚王和朱棣并非嫡亲兄弟,所以也没有支持朱棣。

靖难之役的时候,楚王一直在冷眼旁观。

老七齐王,同样也比较惨,曾经是朱允炆削藩的重点对象。

早在朱棣起兵之前,就被剥夺了爵位,圈禁在南京城里。

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齐王只能在南京城里,眼巴巴地等着朱棣打进南京。

但有趣的是,朱棣登基之后,同样没给他什么好果子吃。

因为齐王本人实在太差劲,所以最后被朱棣再次剥夺了王位,贬为了庶人。

老八潭王,早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便因为卷进了胡惟庸案,而感到心中愧疚,所以最后自焚而死。

因为老八死得比较早,没有后人,所以老八这一脉后来就断了。

image.png

老九之前说过,早夭,还没成年就没了,所以也没有就藩,更没有后人,自然也不能给朱允炆捣乱了。

老十鲁王,是一个典型的丹药爱好者。

早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给吃死了。

到了靖难之役的时候,已经是第二代鲁王了,既没有声望也没有权力,所以基本没有存在感,两不相帮。

老十一蜀王,有点权力,但地盘太远。

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基本上是两不相帮,谁都不搭理。

老十二湘王,这是最惨的一个。

朱允炆削藩的时候,这哥们反抗得最激烈,后来干脆自焚而死。

后世也有很多文艺作品说,朱棣造反就是因为他的死。

因为这哥们是朱棣看着长大的,感情很深。

正是因为他的死,所以朱棣才下定了决心造反。

老十三豫王,在朱允炆削藩的时候,直接被废黜了爵位。

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这哥们应该倾向于朱棣,但可惜手里已经没了实权,只能在心理上支持一下。

老十四汉王,当时在兰州那边负责屯田。

因为手里工作比较忙,地盘也比较远,再加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身边一直有老将耿炳文跟随,就算想搞事情,也是有心无力。

所以靖难之役期间,这哥们主要在看戏。

老十五辽王,因为封地在辽宁这边,距离朱棣所在的北京比较近。

所以,早在朱允炆削藩之初,朱允炆就注意到了他。

要知道,辽王和朱棣一样,都是身在边境的王爷,手里都有一定的军权。

如果这俩人联手,显然会给朱允炆造成更大的麻烦。

所以,朱允炆削藩之初,就把辽王调去了京城,削减了他的护卫。

靖难之役期间,辽王基本上都在京城看戏,没什么戏份。

老十六庆王,封地远在宁夏。

因为封地太远,再加上朱允炆削藩的时候,也没太针对他。

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这哥们同样也是在看戏。

不过,相比其他朱家王爷,庆王应该算是结局最好的一个,一直活到了后来明英宗的时代,而且善终了。

image.png

老十七宁王,这是最特殊的一个。

宁王和辽王一样,都是驻守在边境的王爷,手里有军权。

而且,宁王手里有一支非常重要的武装力量,被称之为‘朵颜三卫’。

这支军队,完全由投降明朝的蒙古部落组成,战斗力非常彪悍。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哥们和朱棣关系不错。

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抽空去了一趟宁王的封地,直接绑架了宁王,夺取了宁王手里的这支朵颜三卫。

也正是靠着这支精锐,后来朱棣在打仗的时候,才能和朱允炆持平。

而这位宁王,也算是所有朱家王爷当中,唯一一个和朱棣一起联手造反的。

虽然是被胁迫,但确实也是和朱棣一起参与了靖难之役。

老十八岷王,也是朱允炆削藩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朱棣起兵之前,就已经被削除了爵位,贬为庶人。

所以,这哥们当时应该是支持朱棣的,但也仅限于支持朱棣。

老十九谷王,这哥们的戏份比较多。

朱允炆削藩之前,他是明朝九大边塞藩王之一,手握兵权,坐镇宣府。

削藩之后,这哥们很干脆地放弃了兵权,回到了京城,偏偏还受到了朱允炆的重用。

后来朱棣打南京的时候,还是他和李景隆联手守城。

但最终,也正是他和李景隆开城投降,所以才导致朱棣轻易攻入了南京。

image.png

老二十韩王,这位也比较特殊。

照理来说,这哥们的封地,也应该在辽宁那边,属于边境藩王。

但因为朱元璋去世的时候,这哥们刚满十八周岁,还没来得及就藩。

朱允炆登基之后,自然也不可能放这个叔叔再去就藩。

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这哥们完全是以一个闲散王爷的身份,留在了京城,两不相帮。

从老二十开始,一直到接下来的老二十五,这六位王爷,因为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都没有成年,都还没来得及就藩。

而朱允炆即位之后,自然也不愿意放他们回封地,所以一直多加阻挠。

甚至有几个王爷,直到朱棣登基的时候,都还没成年,自然也无法参加这场靖难之役了。

通过以上盘点,我们不难发现: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家的这些王爷们,基本上都在看戏。

除了宁王被迫参与造反之外,其他的朱家王爷,要么是在一旁看戏,要么因为被削藩,心理上支持朱棣,但却没有能力支持。

但即便这样,手握一把好牌的朱允炆,最后还是打得稀烂,将皇位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叔叔朱棣。

不得不说,朱允炆的能力,实在是不咋地。


标签: 靖难之役  朱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