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光年外发现本不应存在的奇特岩浆行星

cht 2022-10-11 14次阅读

这张示意图展示的是系外行星Kepler-78b,其围绕恒星的运行周期仅有8.5小时,距离不到100万英里,这还不及恒星半径的2.7倍,是非常极端的近距离,注定不会长久

这张示意图展示的是系外行星Kepler-78b,其围绕恒星的运行周期仅有8.5小时,距离不到100万英里,这还不及恒星半径的2.7倍,是非常极端的近距离,注定不会长久

据美国《探索》杂志网站报道,在众多系外行星中,开普勒-78b显得与众不同,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大小与地球相当,可能拥有岩石的地表和一个铁核。

开普勒-78b与地球之间的相似性可能还并不局限于此。

它围绕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开普勒-78”运行,距离非常近,一“年”的长度仅有8.5小时。

事实上,由于它和它的“太阳”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过接近,其地表的平均气温要比地球高出近2000摄氏度。

因此,将其称为一个“岩石”行星实际上是不严谨的,因为它更像是一颗被岩浆淹没的地狱星球。

但这还并非是开普勒-78b背后谜团的全部,事实上,科学家们认为这颗行星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CfA)的天文学家大卫·拉森(David Latham)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这颗行星完全是一个谜团。

我们不知道它为何会形成,也不知道它如何会迁移到它今天所在的位置上。

但我们的确很清楚一点,那就是这样的状况将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按照现有的行星形成理论,这颗行星简直就是异类——它的体积很小,大约仅比地球大出20%左右,它不可能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上演化形成,并且目前的理论中也找不出任何一种机制能够使其从别处迁移到这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将无法在目前的位置上坚持太久,它将注定被恒星的大火吞噬。

不过这里的“不久”当然是天文学意义的尺度,对于一颗根本就不该存在的行星来说,这样的寿命已经够慷慨了。

按照目前的估算,开普勒-78b将在大约30亿年后落入恒星的熊熊烈焰之中。

恒星开普勒-78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约400光年。

当其处于恒星演化的早期阶段时,其体积要比现在大得多。

而当天文学家们尝试计算这颗恒星在其演化早期的体积大小时,他们发现那时候行星开普勒-78b的轨道将会位于恒星内部。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迪米特·萨塞洛夫(Dimitar Sasselov)说:“它当然不可能在今天所处的位置上形成,因为你不能在一颗恒星的内部形成一颗行星。

那么是否有可能是这颗行星早期曾经拥有更远的轨道,而在此后才逐渐发生了向内迁移?这一种可能性也已经被研究人员排除。

萨塞洛夫表示:“它不可能是在远处形成之后再向内迁移到目前位置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它就会直接一头撞上恒星。

因此我们处于两难境地。

但尽管拥有此类奇特的特征,开普勒-78b并不孤单,实际上它代表了一类近年来由美国宇航局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的新类型系外行星。

这类系外行星的大小与地球接近,并且轨道非常靠近恒星(公转周期低于12小时)。

在这其中,开普勒-78b是首颗被测定了大小和密度的成员。

拉森表示:“开普勒-78b是这一新类型系外行星的典型代表。

尽管是开普勒小组最先发现了开普勒-78b,但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还借助了设置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上的天文观测设备,以及夏威夷凯克望远镜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探测系外行星的原理是所谓的“凌星法”——即对恒星进行精确测光,当有行星从恒星面前经过时便会遮挡恒星的一部分光芒,从而导致恒星的亮度出现轻微下降而被检测到。

这样的测量数据可以用来估算系外行星的直径大小。

而另一种方法则被称作“径向速度法”,其基本原理是:当行星围绕恒星运行时,尽管其质量相比恒星而言很小,但仍然会对恒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出现轻微的晃动。

通过检测这种晃动效应,科学家们便能估算出系外行星的质量大小。

将径向速度法与凌星法获得的数据资料相结合,科学家们便可以计算出系外行星的密度数值。

天文学家们指出,在我们太阳系的内部水星轨道内侧也完全可能曾经过一颗大行星,只是后来整个被太阳吞噬,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尽管这类奇特的系外行星的起源问题尚不明朗,但或许可以将它们称作“伊卡鲁斯行星”——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伊卡鲁斯那样,它们飞地离太阳太近了。

这无异于飞蛾扑火,最终会将它们引向灭亡


标签: 奇特  岩浆  不应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