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聪明绝顶都被曹操杀了 曹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

cht 2022-09-11 4次阅读

对曹操为何斩杀聪明绝顶的杨修,却不杀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曹操出兵汉中时,命人抓住主簿杨修,手起刀落,砍掉了他的脑袋,并将头颅挂于军营门外。

杨修被杀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鸡肋”,不过背后还有两个真正的原因。

杨修的罪名是“扰乱军心”。

曹操此次出兵是为了征讨刘备,可是却陷入了困境,主动攻打不能胜利,撤退又怕被人嘲笑。

这一日,夏侯惇来请示夜间军令口号。

曹操正在吃鸡,随口说:“鸡肋!”

image.png

这个口号虽然让夏侯惇非常迷惑,但是他依然遵循军令,将口号通知到各位将领。

杨修听到后,立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囊,准备撤退。

夏侯惇很惊讶,立即来请示杨修。

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明天一定会下令班师回朝。

夏侯惇佩服得五体投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整个军中都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回家。

曹操得知后,大怒。

以造谣生事,动乱军心为由,令刀斧手把杨修就地斩杀,并将其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杨修临死前,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就是说我知道我已经死得太晚了,我早就该死了。

杨修之死,让许多人心中凛然。

司马懿更是窃喜中混杂着后怕,如果自己稍有行差踏错,死的就是自己。

他知道,曹操对他更为忌惮,曾经说过他有狼顾之相。

可是,曹操为什么没有杀司马懿,反而杀了杨修呢?

杨修到底做错了什么?

image.png

司马懿与杨修,曾经都得到过曹操的欢心

曹操非常爱惜人才,四处招贤纳士。

只要他认为是能人,都会想方设法,不惜软硬兼施,笼络到手下,为己所用。

司马懿就是曹操费尽心机招揽的人才。

最初司马懿嫌弃曹操名声不好,见他把汉室已经架空,必遭后世唾弃。

他不看好曹操,也不想跟着他被天下人辱骂,因此一直装病不去做官。

司马懿假称患了麻痹症,突然瘫痪,不能行动,生活无法自理。

多疑的曹操并不相信司马懿的说辞,派杀手假装刺杀司马懿,想让他露馅。

没想到司马懿的心理素质超常,面对就要刺到心口的刀尖,赌上性命,一动不动。

曹操无计可施,不得不相信司马懿是真的瘫了。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

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

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就这样装病装了七年,司马懿还是拗不过曹操,被逼出山了。

由此可见,司马懿的隐忍功夫是相当的了得!

曹操花了七年多的功夫,才将司马懿请出山,对司马懿的才华是相当的欣赏。

司马懿心机深沉,既然不得不辅佐曹操,就摸准了曹操的脾气,掩盖起所有野心,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终于骗得了曹操的信任,对他委以大任,一路升级到宰相。

image.png

相比之下,杨修的出仕就相对平淡得多。

杨修出身汉魏名门弘农杨氏,父亲是太尉杨彪。

顺其自然,杨修21岁就被推举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曹操的主簿。

最初杨修的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欢心,曹操对他也很器重。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中这样记载:“谦恭才博。

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

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的职务相当于曹操身边的机要秘书,曹操将府内的大小事务一应交给杨修负责,可见曹操也曾经非常赏识他。

那么,同样有旷世奇才的两个人,为什么结局会如此不同?

杨修身死的两个原因

1】杨修恃才放旷,不断扯下曹操的遮羞布

杨修确实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只是他不揣摩上意,也不懂得收敛,屡次让曹操难堪,曹操对他积怨颇深。

曹操多疑善妒,喜欢保持神秘感,什么事情都只说一半,不愿意说得太透彻。

情商高的下属,往往懂得看破不说破,在上级面前藏拙,等着领导来解读。

可是杨修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屡次得罪曹操。

image.png

阔门:

曹操曾经叫人建造了一座花园,完工后曹操亲自验收,他没有提什么意见,只是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字“活”。

众人不解其意,杨修看了,说:“门内一个活字,是阔。

于是,杨修没有请示曹操,私自命人将门改小了。

一合酥:

西凉刺史马腾进献曹操一盒酥,曹操提笔在上面写了“一合酥”三个字。

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都分着吃了。

众人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杨修回答道:“盒上写明‘一盒酥’,那意思分明就是‘一人一口酥’的意思,丞相的命令,我们怎敢违反?”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无关紧要的小事,曹操虽然心里不喜,但还不至于动了杀心。

可是,杨修屡次揭露了曹操隐秘的内心,让曹操大为反感。

梦中杀人:

曹操怕有人暗杀他,因此吩咐侍卫说:“我梦中好杀人,我睡着的时候,不要靠近我。

有一次曹操白天在睡觉,被子掉落到地上。

侍卫紧忙将被子拾起来,盖在他身上。

曹操跳起来拔剑杀死了侍卫,然后继续睡觉。

后来他醒来的时候,假装吃惊地问:“谁杀了我的侍卫?”

大家以实相告,曹操痛哭,说自己梦中杀人,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

大家都信以为真。

只有杨修叹息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们在梦中!”

曹操听说后,感觉自己的小心思被拆穿,对杨修非常愤恨。

image.png

更让曹操憎恨的是,杨修做事没有分寸。

往往将小聪明用于军国大事,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鸡肋”事件中,杨修如果只是将自己的猜测在周围两三人中炫耀一番,与以往的事件也差不多。

可是,他只根据一句“鸡肋”口令就让随行军士收拾行囊,从而影响了整个军队,架空了最高统帅。

如果此时有紧急军情发生,军心已经涣散,最高统帅该如何处理呢?

曹操用“扰乱军心”来治罪杨修,其实也并不为过。

不过,毕竟当时没有什么紧急军情,杨修的影响有限。

如果没有以往的积怨和更深层次的而原因,曹操可能不至于将杨修处死。

面对曹操,司马懿的手段显然老辣圆滑得多。

三马食槽:

曹操晚年时,做过一个梦。

梦中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曹操觉得这个梦很奇怪,“槽”谐音曹。

他认为,三马食槽就暗示着三位与马有关的人要吞并曹魏政权。

于是,曹操先是找借口杀掉了马腾,随后,他又想到了司马懿。

面对曹操的威逼,司马懿做了三件事:

尽心竭力为曹操做事,态度谦卑。

更加卖力地讨好赏识自己的曹丕,让他去说服曹操,消除曹操的戒心。

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解除了关羽发动的樊城之战的危机。

证明了自己是个能力超强的人才。

曹操既舍不得杀了司马懿,也碍于曹丕的面子,不能杀了司马懿,司马懿得以逃过一劫。

司马懿和杨修都是聪明人,一个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降低姿态,讨好曹操。

一个放浪形骸,随心所欲,惹曹操反感。

性格决定命运,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image.png

2】更深层次的原因,杨修站错了队

杨修的才能曾经得到曹操的看重,也引起曹丕和曹植的拉拢。

最初杨修和两兄弟都维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后来他选择了投靠曹植。

按理说,以杨修这样聪慧的人,应该能够看出曹丕更有成为帝王的潜能,他为什么会选择曹植呢?

最主要的是,杨修恃才放旷,曹植狂放不羁,两人都是文人脾气,颇有些知己之感。

杨修愿意辅佐曹植,有些“士为知己者死”的意味。

曹植和曹丕各有优势,曹操在扶植曹丕还是曹植这个问题上纠结了许多年。

为了选拔满意的继承人,曹操喜欢出些问题来考兄弟俩。

刚开始,曹植的回到总是让曹操非常满意。

可是时间久了,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曹植的回答太迅速了,好像事先做过准备一样。

经过一番追问,曹操才明白背后的猫腻。

原来是杨修利用自己对曹操的了解,揣度曹操的意图,准备了很多曹操可能会问的问题。

事先准备好各种回复答辞,让曹植背好。

等到曹操来问话时,曹植就按照资料,做出相应的回答。

杨修还公然干涉曹操对两个儿子的选拔测试。

有一次,曹操叫两个儿子出城门,却命令守城人不要放人出外,看他们谁有急变和智谋。

杨修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

曹植虽然成功出城,却不是因为自己的才智,而是依仗杨修的主意。

如此种种,杨修利用自己的聪慧,帮助曹植作弊。

破坏了曹操选拔世子的游戏规则,让曹操的策略无法顺畅实行下去。

image.png

当曹操选择了曹丕作为继承人后,就无法容忍杨修了。

他认为,曹植对杨修言听计从,很容易让杨修左右。

杨修一定会帮着曹植给曹丕制造麻烦,可能会引起政权动荡。

因此,杨修必死无疑。

而司马懿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一向以利益最大化作为人生准则。

以他察言观色的能力,不难看出曹操更心悦曹丕。

司马懿在曹丕面前,谦卑恭顺,又显示出卓越的能力,这样的人,谁能不喜欢呢?

其实以司马懿见风使舵的能力,万一曹操选择了曹植,他也一定会立即转而投靠曹植。

总之,司马懿是不会像杨修一样感情用事,他为自己选择的靠山一定更为稳妥。

image.png

写在最后

曹操聪明一世,却没有想到,曹丕早死,后来篡夺曹魏天下的,正是司马家族。

如果他当时选择曹植作为继承人,以杨修的性格和节操,应该不会做出抢夺曹魏政权之事。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纵使绞尽脑汁筹谋,终究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


标签: 曹操  杨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