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钢铁“智变”进行时:铁水无人运、废钢AI验、检测秒响应
在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厂区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活力。河北天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实现了从铁水运输到废钢定级、再到铁钢检测的全流程智能化改造,为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
在炼铁厂区,一辆无人驾驶的铁水运输车正沿着轨道平稳行驶。这辆装载着100多吨炽热铁水的机车,从高炉出铁口驶出后,自动完成摘钩、对位、兑铁等动作,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改造后的运输系统搭载5G定位和多重感知设备,即使在雾天等恶劣环境下也能精准运行。智能调度平台通过实时获取生产数据,自动生成最优运输方案,将铁水从高炉到转炉的运输时间从27分钟压缩至17分钟,温降从130摄氏度降至115摄氏度,仅此一项每天可节约成本近10万元。
废钢验质环节同样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过去需要检验员爬车检测的场景,如今被三台高清摄像头取代。系统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对废钢的厚度、杂质占比进行精准计算,40分钟即可完成整车定级。这套与华为合作开发的自动验质系统,不仅将人力成本降低40%,更通过数据追溯功能减少了供应商异议。企业每天消耗的4500至5000吨废钢,现在能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吨钢铁水消耗降至760公斤,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铁钢检测环节的改造更体现了智能化对生产效率的质的提升。风动送样管道将样品从生产现场快速传送至实验室,2公里距离仅需40多秒。机器人自动完成取样、制备、分析全流程,2分30秒即可输出检测结果。这套系统不仅实现了样品不落地、数据不出网,更能根据实时数据自动调整生产参数。检测员徐昕宇介绍:"现在炼钢工序可以根据成分数据及时调整炉料,连铸环节也能优化工艺参数,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这场智能化改造始于2020年的退城搬迁工程。企业以此为契机,构建起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数字底座",形成铁区、钢轧、管控三个一体化系统。铁区系统实现原料、烧结等环节的协同优化;钢轧系统打通炼钢到轧钢的全流程管控;管控系统则构建起覆盖计划、成本、质量等模块的协同机制。通过能源介质智能调控与低碳技术融合,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下降15%,碳排放强度降低12%。
智能化改造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推动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在巩固H型钢等传统优势产品的同时,成功开发出家电板用钢、打包带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这些新产品不仅成为河北知名品牌,更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并出口海外市场,标志着企业正从"产品供应商"向"价值创造者"转型。在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天柱钢铁的智能化实践正在重新定义现代钢铁工业的生产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