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句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出自于哪里?

cht 2022-08-02 3次阅读

还不知道:千古名句“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出自于哪里?其实此句出自南北朝沈约的《咏湖中雁》,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咏湖中雁》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

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

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

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

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

赏析

图片.png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较难确定,清吴淇认为可能作于齐粱替革之际,但缺少确凿有力的证据。

《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鸿雁来。

”春天到了,江南湖中的群雁飞举,振翅往北,准备还回故乡。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逥翔。

”起手即点题。

“白水”,极清澈之水。

此二句点化刘桢《杂诗》“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而成。

次句于“雁”字上着一“旅”字,言此湖不过是雁之逆旅,雁只是逆旅之过客而已,为结句“还故乡”铺垫。

“逥翔”,回旋盘翔;“逥翔”前下一“每”字,言每当春水满池,从北方来此过冬的群雁就要起飞盘舞,年年如此,无一年例外。

一“每”字,加大了时间的跨度。

“唼流”以下六句,用极细腻的笔触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态。

“唼流”,雁入水觅食貌,宋玉《九辩》:“凫雁皆唼夫梁藻,风愈飘翔而高举。

”“弱藻”,柔嫩的水草。

“唼流牵弱藻”,湖雁觅食水流,以至牵动柔弱的藻类,真是刻画得至细至微。

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云:“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

”季秋北雁南飞,为的是避朔风霜雪。

冰雪消融,春日和暖,当他们振翮准备北飞之时,仿佛还感到毛羽上仍残留着旧年的余霜;也正是这余霜,触动了旅雁的乡思之情,因为这余霜毕竟是北方带来的呀!“余霜”一语,颇为曲妙!“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

”上句,群雁悠闲自在漂浮水面,随着轻浪晃动。

下句,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单雁浮行追逐远光中的俦侣。

“动”,群雁为轻浪所动,写出悠悠然之状;“逐”,单雁主动追逐,带有一种顽皮劲儿。

这两句,不着一“湖”字,而“兼湖并出,神至之笔”(《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三)。

“唼流”句湖水,“群浮”两句湖面,“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两句湖空,层次极分明,具有明显的立体感。

谭元春说:“‘群浮’、‘单泛’、‘悬飞’、‘乱起’,尽湖雁多寡、上下、迟疾、斜整之状,可作一湖雁图”(《古诗归》卷十三)。

结二句“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篇末点明作意。

刷羽,以喙整理羽毛。

“摇漾”,李善注:“飞貌”。

群雁刷羽同飞,以期一举北返故乡。

照应开头所言“旅雁”。

我国古代咏物诗源远流长,何焯说:“园葵(按:即汉乐府《长歌行》,首句为“青青园中葵”)、湖雁(即此诗),咏物之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七)。

就时间而言,早于沈约的文人咏物诗有的是,何推此诗为祖,当于成就而言。

咏物诗或有寄托,或无寄托,或虽有寄托但幽隐难明。

王褒《咏雁》云:“河长犹可涉,河阔故难飞。

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

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

”抒写其流落北方、盼望南归之情甚明。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认为此诗有寄托,他说,梁武帝“及将受禅,休文盖有不安于心者,故寓意于咏雁。

首句满塘只是白水,雁尚未集其中,‘迥翔’谓齐梁之间诸人未知所择:有从梁而得禄者,如‘唼流’句;有不从而中伤者,如‘敛翮’句;有党附而随波逐流者,如‘群浮’句,有孤立而无与者,如‘单泛’句”;结二句则有“自欲隐而兼招隐之意”。

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丝毫道理,但总感难于圆通,或使人终有“隔一层”之憾。

《古诗归》锺、谭着眼于该诗的体物方面,较有见地。

这首诗的精妙处,在于诗人用轻灵之笔,写出湖中许许多多雁,湖面、湖空,参参差差,错错落落,唼、牵、敛、带、浮、动、泛、逐、悬、乱、起、刷、摇漾、举、还,各种各样的动作,诸多的神态,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而写来似一点也不费力,不露雕琢之迹,98迷科,刻画精细而不流于纤弱,“咏物之祖”,或可当之。


标签: 白水满春塘  旅雁每迥翔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