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尽量淡化教育痕迹,母爱应该尽量与父爱接轨

98迷科 2024-05-20 4次阅读

1、父母应该尽量淡化教育痕迹

在众多的教子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时时留心处处教育”的理论,可能会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父母应该尽量淡化教育痕迹,减少功利目的。

有些父母把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变成教育活动,就像学校的活动之后总要写作文、写感想、开班会。

的确。孩子的一切都是成长,父母的一切都是教育。所谓教育也就是影响,父母的一切对孩子都会产生影n向。不过,父母应该淡化教育痕迹,教育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道理要少而精,要多做。比如,带孩子去钓鱼,父母给孩子讲钓鱼要专心等要领,听上去在讲玩,实际上玩里面有教育。

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听上去都是玩,但是父母在每一个步骤上都要说教,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所谓教育过度,就是一个本来很自然的活动,变成一堂活动课了,父母把很多人生道理都通过活动讲出来,回来后告诉孩子:你这次活动是不是有很多收获,写一篇作文吧。

我觉得要尽量淡化教育痕迹,要减少功利的目的。钓鱼后要写日记,孩子可能会反感,说:“我不去了,我不想写作文。”但是淡化教育痕迹,不等于没有教育。比如在钓鱼当中,肯定要告诉孩子钓鱼的方法,这些都是常识。父母要让孩子尽情地玩,不提出学习任务,因为那样做孩子会紧张的。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无意中把东西打翻了,有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个教育时机,便批评孩子:“你做事太不认真了,如果你这么点小事都不认真,以后可怎么办?”在品德培养上,父母就有这种困惑,怕自己说轻了,孩子不往心里去;说重了,又担心孩子反感。这样孩子在家里诚惶诚恐,做一点错事,父母就讲一通大道理,可你又不能说父母讲得不对。

您说的很有启发,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时候,不要总把教育挂在嘴上。孩子一次做事不小心,父母就说:你要是将来管一个工厂,就会造成大损失。这样孩子在家里就精神紧张。父母不要让孩子过于敏感,不要无根据地联系,比如说:你不好好写作业,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把一个很小的细节和未来找不到工作联系到一起,这是一种牵强附会。孩子的教育还是要就事论事,不要过度联系,不要制造恐慌。经历文革,人们容易得一种病,就是高、大、全,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所以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

在2005年8期《少年儿童研究》上,唐静女士发表了《别让教育成交易》一文,或许能给父母一些启示:

为了使班里多一个游戏的球,女儿周末放假回家时,郑重地向我索要。我嘴里搪塞着她,心里实际上不想给她买。学习上的事,她从不这样主动。这孩子,长这么大总好像玩是主修课,学习上马马虎虎,从不较真儿,再给她送球,还不玩得更疯。这球的事,等等再说吧。

周一早上她背着行李包住校去了。还记得她临上车时,一再地用小手比画着圆形,眯着眼睛,一脸的笑。这画面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了好几天,看样子,我还是在乎她的要求的。

左思右想,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球吗,何必犹豫不定?关键是要给得“物有所值”。不是流行那么一句话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想这应该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想到这,我开始设计交换条件:首先要做到本周上课认真听讲,不会的知识主动问老师;其次是作业完成要正确无误,仔细检查;再就是努力向好同学看齐,不能满足现状……

暗暗地打好了算盘,我拎起昨天下班后在商场里精心挑选的皮球,向他们班走去。这个球是女儿指名道姓要买的弹力球,球轻弹力大,游戏的时候打在身上也不疼。她看到球一定很高兴,因而会在学校表现得更好,我的意地想着。可是手里的球突然变得很重,沉甸甸的。我放慢了脚步,这个寄托我希望的球,正装在塑料口袋里,涨得鼓鼓的,好像里面不是气体,而是被我赋予的太多的期待.

从什么时候起,为了约束孩子的言行,我习惯与孩子进行着种种“交易”:“如果你……我就……”“除非你……我才能……”孩子在“交易”中渐渐变得乖了起来,从不为一些无聊的事耍赖。和其他的同龄孩子比,她好像很懂事。有时我还暗暗得意自己有教育方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在这交易中学会了活学活用,经常与我讨价还价。我们母女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没达成交易便不欢而散。有时,她想提点要求,刚一兴奋就又变得消沉了,说:“算了吧,反正如果我要的话,你还要让我如何如何……”孩子失望的表情,让我心里有些难受。

大多时候我们不敢放纵自己的感情,怕那样做会惯坏孩子。况且自己是教师,于是在众多的教子经验中总结出的“时时留心处处教育”的理论,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如:孩子要买彩笔,就必须画好画;要出去游玩,回家就必须写出文章来。今天,热心肠的女儿‘为班里要一个球,本应该得到的是赞扬,而我煞费心机,为此大做文章,苦心酝酿一场不公平的交易。想到这里,我舒了一口气,拿出球抛到地上。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母爱应该尽量与父爱接轨

  有些妻子疼爱孩子,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她们所能取得的最大的成功就是激发丈夫的爱子之情。这种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父亲必须一心为了孩子,陪着孩子,给孩子讲道理,带孩子去一些地方,和孩子一起玩,分析孩子的性格倾向,最重要的是非常热心地询问孩子在玩什么,还想做什么。他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谈自己的想法。大多数父亲都忽略了自己的这个责任。

  因此,母爱应该尽量与父爱接轨,在孩子身上达成默契,让孩子成为父母性情的集合体。

  当正面讨论性情问题时,我们发现这是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因为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某种性情,除非人们自愿改变自己的性格,否则很少有人能够培养性情。但是,许多男人结婚并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就彻底转变了。

  一位朋友对最近刚有孩子的一位父亲说的一番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既然你有孩子,就要对孩子感兴趣。你会爱他的。但是,你必须在不断地对他感兴趣的过程中体现出你对他的爱。:兴趣"这个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去,他经常加班或者出去喝酒,很晚才回家。但:兴趣"这个词一直在他耳畔回响,他决定晚上不出去了,而是和妻子一起享受照顾孩子的乐趣。

  可以想象得到,随着孩子不断长大,这个家庭一定会变得充满情趣,因为家庭是夫妻相互关爱的港湾。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父母应该如何科学教育孩子

要改变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之前,家长可以先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准备,能有效地避免孩子的一些顶嘴行为。

1.用科学道理说服他

孩子不愿意睡觉,可以告诉他::睡觉晚的孩子不容易长高哦"。即使孩子当时噘着嘴不高兴地去睡了,但随着你在为他测身高时的夸奖,他一定会逐渐认同,并乐意按时睡觉。

2.行动前的心理准备

要改变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之前,家长可以先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准备,比如::再过5分钟就起床了哦"、:再玩10分钟就去练琴吧"……提前给孩子一个预告,让他有个准备,能有效地避免孩子的一些顶嘴行为。

3.用明确的目标激励他

可以使用激励的方法,反驳孩子理直气壮的顶嘴,比如::宝宝长大不是想做飞行员吗?飞行员身体棒棒的,一定要吃青菜的";:你不是喜欢姐姐在台上弹钢琴的样子吗,姐姐也是通过不断练习的"等等。

4、任性的孩子父母应该怎样教育

任性是指一个人不顾客观环境和条件,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何人的劝告和阻挡都无济于事。多数孩子的任性是由家长娇惯出来的,如对孩子过分亲呢,不恰当的表扬,屈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哭闹表示妥协等,都可以¨惯”、“宠”出孩子的任性。

对婴幼儿的任性,从发展方向看有其二重性。孩子的任性含有一定程度的韧性,这是积极的心理因素,如果引导得法,可以发展成坚韧顽强、不怕困难、勇于上进的意志。然而,孩子的任性又是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因素作为基础,如果放弃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任性又可发展成自私、放纵、倔强、固执己见等不良性格。因此,对孩子的任性要教育得法,只要不是无理要求或危险行为,最好宽容一些,少加制止。

孩子的任性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解决的方法也要有针对性。

一、说理法

父母应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讲清道理,讲时握住他的手,注视他的眼睛,让孩子专心地听,感受到父母的爱。如孩子因任性犯了错误,谈话时可以用“真羞”、“难为情”之类的话,使其产生一种羞愧意识,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矫正自己的行为。

二、转移法

当孩子出现任性时,家长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特点,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他所感兴趣的一些事情上去。

三、听任法

当孩子出现哭闹、睡地或扔东西时,在有安全保证的条件下,家长不要去理睬他,让他自由发作。当他看到这种“武器”不灵时,自然也就停止了,这时再进行说理教育。

四、激将法

一般任性的孩子好胜心和自尊性较强,喜欢听表扬,说他有本事就高兴。家长抓住并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平时不能控制的任性表现,有可能在“我偏会”、“我偏要”的心理状态下得到克制。

五、预防法

孩子任性的发作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家长要作仔细的观察,摸清孩子的脾性。在可能激发孩子任性行为的那种情景出现前,事先对他提出要求“约法三章”。

六、暗示法

对孩子复述他所熟悉的电视、电影或故事中某些典型人物的形象、情节和行为活动,使他从中受到暗示,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能克制已发作的任性。

七、委托法

孩子喜欢帮大人做事,以表示自己能干。因此,当孩子任性发作时,家长可有意识地让他去做平时他所喜爱的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既可使孩子摆脱任性产生的情景,又可让他因受到信任而产生满足感。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标签: 应该  尽量  父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