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这样一员优秀将领,为何在诸葛亮死后被定为背叛分子?

cht 2022-07-07 3次阅读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魏延是蜀汉最强的将领,本该接替诸葛亮,为何被扣上背叛罪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刘备对他信任有加。

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刚开始只带了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

在取得汉中后,刘备要选择一员将领担任汉中太守,镇守蜀汉的北大门。

本来大家都以为会是张飞,可是刘备宣布人选后,却是魏延,当时是一军皆惊。

image.png

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的任上,没有辜负刘备的信托。

他根据汉中的形势,制定了符合实际的防御方案。

那就是依照险要,层层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

在此方案下,他建造了汉中的防御体系,在他和后人的坚守下,汉中的防御一直牢不可摧。

在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的时代,作为刘备的老一辈残存的唯一大将,魏延成为诸葛亮不可或缺的军事助手。

他在诸葛亮的阵营中名排第二,并担任诸葛亮大军的前部。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屡立战功,威名远扬。

但是,就是这样一员优秀的将领,却在诸葛亮死后,被定为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杀,连同家族也被灭三族。

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一、与诸葛亮矛盾重重的魏延。

魏延虽然是诸葛亮手下排名第一的大将,但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并不好。

虽然诸葛亮对魏延不薄,在各方面对魏延都很优待。

在官爵上,在职位上,都对魏延很倾斜。

甚至在魏延和刘琰发生冲突的时候,诸葛亮就把刘琰调离了。

但是,诸葛亮的做的这一切,并不能让魏延感到满意。

魏延要求的,是按照他的战略战术来进行北伐。

这是诸葛亮所不同意的。

诸葛亮和魏延两人的战略战术思想不同,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image.png

就拿“子午谷奇谋”来看,就能够看出两人的分歧。

诸葛亮是按照“王者之兵”来作战的,但是,秦川并不是他在《隆中对》中设想的,百姓箪食壶浆来迎接他。

迎接他的只有强大的曹魏骑兵。

诸葛亮一心想稳妥行事,不愿意冒险,所以每一次北伐都最后打成对峙。

而魏延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要求采取“以正合,以奇胜”的战略。

他想让诸葛亮带领主力作为正兵,而自己带领奇兵取胜。

可是他的战略战术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一直没有实施的机会。

因此,虽然诸葛亮五次北伐,可没有取得多少战果。

整个蜀军翻山越岭的武装大游行。

魏延在这个时候心情十分郁闷,他屡屡在公开场合讥笑诸葛亮胆怯,可是,诸葛亮依然不改初衷。

就这样,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积越深,最后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魏延一直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

这一切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挑拨,诸葛亮和他的关系只有越处越僵。

二、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才能低下的魏延。

魏延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是这个人的政治头脑欠缺。

在史书上记载,魏延其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我们从这段记载,就可以想见魏延的为人。

魏延的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说明了他的军事能力出众。

他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够培训兵士,可以说是一员优秀的将领。

但是,后面评价他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又是对他的批评。

image.png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不得志魏延,他整日郁郁不欢,当然对这些诸葛亮身边的人没有好脸色。

而其他人看见他这个样子,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在整个蜀军阵营难有朋友。

这些,都表现出魏延政治头脑欠缺的一面。

三、魏延之死的经过。

等到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便尽了最大的努力。

他把蜀汉能够调集的最大兵力投入了战场,还加强后勤运输,进行战场屯田,保证自己的后勤供给。

在这一次北伐中,魏延依然是全军的先锋。

但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这一次北伐不可避免的又陷入了僵持状态。

诸葛亮想尽了一切办法,还是不能迫使司马懿决战,最后只有病死于五丈原的军中。

随着诸葛亮的死,这一次北伐也到了尾声。

剩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蜀军安全的撤回汉中。

但是,就是在这一次撤军中,发生了魏延被杀的事件。

诸葛亮在没有魏延出席的情况下,召开了 撤军的军事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诸葛亮让杨仪率领全军撤退,魏延断后,在魏延前面的军队是姜维。

如果魏延不听从断后的命令,就丢下他不管,全军撤回。

在诸葛亮死后,费祎被杨仪派去试探魏延的态度。

果然魏延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要求接管全军的兵权,继续北伐。

费祎找借口回来后,蜀军主力便丢下魏延撤退了。

魏延发现自己上当,便决定强行夺取兵权。

他抢先回兵,烧绝栈道,但是在和杨仪的对抗中,兵败被杀,杨仪还派人灭了魏延的三族。

就此,一代战将魏延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四、魏延死亡的原因。

从历史记载的种种迹象表明,魏延之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

魏延的死,一半是大势所趋,一半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就是利用。

他要利用魏延的才能,但是,他不采取魏延的战略战术思想。

这使得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积越深。

魏延自以为自己的能力超群,足以担当起北伐的重任。

并且他还制订了一整套作战的方案,可是正是这样,才让诸葛亮下了除掉他的决心。

image.png

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的水平连张郃都不如。

他一直压制魏延,不让他单独和曹魏交战。

唯一一次派魏延单独西进,取得了阳溪大捷,也不能让他改变看法。

在他的心中,魏延的能力有限,他的那一套方案又十分危险,如果把蜀军交给魏延,那么万一失败,会给蜀汉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诸葛亮认为,如果自己一死,蜀汉就再也没有能够实现北伐的人才。

因此,他定下修生养息,息兵保国的战略。

可是,他心里知道,魏延是不可能遵从这个战略的。

这样,诸葛亮就把继承人定为了蒋琬和费祎。

按照正常情况,诸葛亮死后,不管是从职位、资历,还是从能力来说,都应该由魏延来接替诸葛亮指挥军队。

可是,既然诸葛亮定下了这样的策略,那么,魏延就必须排除在外。

既然诸葛亮已经决定不再北伐,那么,魏延就失去了他的价值。

没有魏延,剩下的将领吴懿、王平、姜维他们,足以防御曹魏的进攻。

因此,诸葛亮临死前定下的命令,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如果魏延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屈居人下,先听从杨仪后听从蒋琬、费祎的命令,那就留下他。

如果他不听从命令,那就除掉他。

果不其然,缺乏政治头脑的魏延选择了抗拒。

于是,外有杨仪、王平、姜维、吴懿一干人和魏延交锋,内有蒋琬一干人向刘禅进言。

最终,魏延被定成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杀,还被灭了三族。

结语:

魏延是一员优秀的将领,但是他的政治头脑太差。

他在刘备的手下表现出色,而刘备也对他不薄。

刘备提拔黄忠为后将军,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

但是,换了诸葛亮之后,魏延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诸葛亮对魏延只是一个利用关系,他只需要魏延为他卖命,不需要魏延有自己的思想。

这使得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来越深。

在诸葛亮死时,就定下不再北伐,修生养息的政策,并且违反资历、职位、能力、声望的惯例,越级把自己的继承人定为蒋琬。

这样一来,魏延就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忍气吞声,屈居蒋琬之下,听从蒋琬这些人的命令。

二是直接夺取军权,反抗蒋琬的命令。

三是背叛蜀汉,起兵造反。

对于蒋琬他们来说,魏延只要不选择第一条路,就视同背叛。

当然,我们都可以看出来,魏延肯定不会选择第一条路,但是他也不会选择第三条路。

这样,他就被已经设计好的阴谋吞没了,死了还被扣上背叛的帽子。

但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虽然按照官方的记录撰写了魏延的传记,但是最后依然给魏延下了结论:不便背叛。

这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标签: 魏延  诸葛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