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偏瘫需结合病人体质,对胃病极具特效的中医药方和用量禁忌

98迷科 2024-03-26 2次阅读

1、中医药治偏瘫需结合病人体质

  半身不遂,医学术语叫偏瘫。就是半边身体和上下肢不能活动,有的病人还同时有口眼歪斜,舌头偏斜等症状。偏瘫是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有丰富经验,采用服药、针灸、推拿、按摩、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可以使偏瘫尽早康复。服药可。分以下三种类型来辨证进行。

  一、风痰入络:

  中风不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肢麻木,头昏重,痰,涎多,舌强说话困难,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用平肝熄风,化痰通络。药用天麻5克,钩藤、白蒺藜、地龙、桑枝、僵蚕、炙远志,竹沥半夏各10克,稀莶草、丹参、牛膝各15克,水一煎服,每天1剂。可同时吞服大活络丸或人参再造丸,每天2次,每次1/2~1粒。

  二、气虚血滞:

  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气短懒动,脉细涩,舌有紫点。治用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黄芪15~30克,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地龙各10克,每天煎服1剂。

  三、肝肾亏虚:

  四肢偏瘫软弱,痠麻不仁,肌肉萎缩,神情呆板,口中流涎,舌红,脉细。治用培补肝肾法。处方:干地黄15克,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苁蓉、仙炅脾、麦冬各10克,菖蒲5克,稀莶草、:怀牛膝各15克,每天煎服1剂。中成药可选用健步虎潜丸或河车大造丸。

  功能锻炼对偏瘫病人至关重要,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和肢体畸形,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生理功能恢复。脑溢血病人一般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1周后开始,脑血栓病人,一般在发病24小时后开始。锻炼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详见护理篇。

  病人与家属若能掌握一些自我推拿、针灸等方法,对帮助中风偏瘫恢复则更有意义。详见推拿、针灸各篇。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对胃病极具特效的中医药方和用量禁忌

介绍一些对胃病极具特效的中医药方和用量禁忌:

  茯苓

  为真菌茯苓的菌壳。

  味甘、淡,性平。利水渗湿,健脾安神。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胃病有脾虚表现者。每次用量12克。

  薏苡仁

  乔本科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秋末果实成熟时采收。

  味甘、淡,微寒。利湿健脾,清热排脓,除痹。清热利湿应生用,健脾止泻炒用。为治疗脾虚证胃病最常用的药物,对脾虚湿盛者尤为合适。每次用量10~30克。

  泽泻

  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秋季采挖。

  味甘、淡,性寒。利水渗湿,泻热:用于治疗湿热阻滞中焦的胃炎、溃疡等。每次用量5~10克。

  虎杖

  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和根,春秋采挖,晒干,生用。

  味苦,性寒。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祛痰止咳。对伴有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的胃炎、溃疡、消化不良尤其合适。每次用量10~30克。

  车前子

  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夏秋采摘。

  味甘,性寒。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主要用于治疗暑湿阻滞中焦的急性胃炎,常与泽泻、藿香、佩兰等配伍。

  陈皮

  芸香科植物橘及其变种的果皮,于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收。陈久者为佳。其橘核、橘络、橘叶也可做药用。

  ,味辛、苦,性温。可理气健胃、燥湿化痰,具有良好的行气止痛、健脾和中功效,是治疗胃病最常用的中药之一。每次用量为3~10克。

  青皮

  橘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采集。

  味辛、苦,性温。疏肝理气,消积化滞。治疗饮食积滞导致的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常常与山楂、神曲、麦芽同用。每次用量3~10克。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产后肥胖的中医药调理方案

有些女性在生育前身材苗条,一旦经过妊娠分娩后,就开始发胖,称为生育性肥胖。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后进食大量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而又缺乏必要的锻炼以及母乳喂养及妊娠分娩引起下丘脑功能紊乱,导致脂肪代谢失去平衡而造成。中医认为,产后肥胖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肝郁气滞,脾虚失运,肾虚气化失职,内伤久病,痰浊内生。或外受湿邪,使痰湿蓄积体内而肥胖。

起居调养

大力提倡产妇尽早下床活动,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消耗过多的脂肪和糖分。大力提倡母乳喂养,这样不仅能增加母婴间的亲情,而且有利于将体内多余的营养成分输送出来。

饮食调养

产后多进食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的食物。在保证自身正常生理需要和小儿哺乳需求的基础上,限制进食过多的高脂肪食物,走出产后盲目进补的误区。同时也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产后为了身体的美观而过度地节食。过度的节食首先不利于哺乳,影响婴儿成长,对自身亦弊大于利。不仅不利于产后身体的恢复,而且会导致内分泌功能和胃肠功能的紊乱,留下后遗症。

在食物具体选择方面,宜多摄取富含b族维生素的全谷类(如粳米、小米、玉米)、酵母、小麦胚芽、黑豆、绿豆、红豆、牛奶、瘦肉等食物。

药茶调养

(1)瘦身茶

黄芪15克,茯苓12克,山楂30克,甜菊叶15克。将药材洗净后放人茶壶中,再向茶壶冲入滚烫的开水,继续加热5分钟,至出味成红色,即可加入适量白糖,放凉后过滤取汁,放入冷藏室冰镇一下,便是增强免疫力兼瘦身的清暑凉饮。

(2)清秀减肥茶

玫瑰花10克,荷叶15克,桑叶10克,新鲜薄荷6克,清水500毫升。以沸水将茶杯烫过,将快速洗净的药材放入杯中,冲人沸水,闷5分钟,至出味即可。

(3)活力减肥茶

绿茶5克,莱菔子12克,何首乌,丹参各15克。将药材洗净后放入茶壶中,沸水冲入茶壶中,闷5分钟。稍放,待温度80℃时,再放人绿茶,泡开即可饮用。

汤药调养

(1)香砂六君益胃汤

木香10克,砂仁6克,党参15克,焦白术12克,白茯苓10克,黄芪15克,川朴10克,苍术12克,陈皮10克,泽泻10克,薏苡仁15克。上药共加水1000毫升左右,将药浸泡20分钟后煮沸,再以文火煎40分钟左右,取汁。药渣再加水500毫升,煎法同上。将两次药液合并,早晚分2次空腹服下。可健脾益气,化痰消脂。适用于体肥臃肿,纳差腹满者。

(2)柴胡理气汤

柴胡10克,香附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川芎10克,泽泻10克,苍术12克,神曲15克,焦栀子10克,焦山楂15克。上药共加水1000毫升左右,将药浸泡20分钟后煮沸,再以文火煎40分钟左右,取汁。药渣再加水500毫升,煎法同上。将两次药液合并,早晚分2次空腹服下。可行气解郁,和胃消脂。适用于形体肥胖,胸胁苦满者。

(3)加减地黄汤

生地10克,熟地10克,山药10克,白芍10克,牡丹皮10克,丹参10克,泽泻10克,山萸肉6克,茯苓15克,赤芍10克,生山楂15克。上药共加水1000毫升左右,将药浸泡20分钟后煮沸,再以文火煎40分钟左右,取汁。药渣再加水500毫升,煎法同上。将两次药液合并,早晚分2次空腹服下。可滋养肝肾,活血消脂。适用于体质肥胖、头痛眩晕者。

(4)清胃汤

生石膏20克(先煎),知母1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生大黄5克(后下),决明子20克。上药共加水1000毫升左右,将药浸泡20分钟后煮沸,再以文火煎40分钟左右,取汁。药渣再加水500毫升,煎法同上。将两次药液合并,早晚分2次空腹服下。可清泻胃热,利湿化脂。适用于形肥体健、多食易饥者。

膏方调养

(1)消脂膏

砂仁60克,山楂200克,神曲100克,党参、山药、白术、茯苓、肉豆蔻、荷叶各120克,陈皮、木香各60克,黄连30克,蜂蜜适量。将前12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去渣取汁。再入锅中,加热浓缩为清膏,加入蜂蜜收膏。装入干净的广口瓶中备用。每次10克,每日2次。可健脾消脂。适用于体肥臃肿,腹形肥胖,纳差腹满,稍动即少气乏力者。

(2)导滞膏

枳实、白术、茯苓、泽泻各120克,大黄、黄连、黄芩各30克,神曲、炒谷芽、炒麦芽、莱菔子、佩兰各100克,山楂200克,蜂蜜适量。将前13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去渣取汁。再入锅中,加热浓缩为清膏,加入蜂蜜收膏。装入干净的广口瓶中备用。每次10克,每日2次。可祛湿导滞。适用于体肥臃肿,多食,口腻口黏或口臭者。

(3)理气瘦身膏

柴胡30克,法半夏、厚朴、枳实各60克,茯苓、白术各120克,神曲、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各150克,草蔻仁、木香各40克,蜂蜜适量。将前12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去渣取汁。再入锅中,加热浓缩为清膏,加入蜂蜜收膏。装入干净的广口瓶中备用。每次10克,每日2次。可理气消痞。适用于体肥臃肿,伴饮食不香,暖气、善叹息,心情抑郁者。

成药调养

(1)桂枝茯苓丸

每次8粒,每日3次。可活血化瘀,理气通络。适用于痰湿挟瘀证。

(2)七消丸

每天2丸,早晚各服1丸。空腹温开水送下。可养阴清热,和胃消脂。适用于肥胖脾肾阴虚者。

(3)复方葛根片

每次8片,每日3次。可清热养阴,消脂减肥。适用于肥胖合并高血脂者。

心理调养

正确认识产后肥胖。女性妊娠及产后会出现内分泌失调的情况。加之产后人为的因素如运动较少、进补较多等等,不少女性都会出现产后体重增加的情况。产妇应作好思想准备,不能因此而产生焦虑情绪。情绪的焦虑只能导致内分泌失调进一步加重。保持心情的开朗有利于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外治调养

(1)外敷法

苍术、茯苓、泽泻、草决明、山楂、枳实各15克,薏苡仁30克,郁李仁20克,木瓜、红花各10克。共研细末备用。用时以香油调成糊状,敷于神阙、肝俞、脾俞穴,胶布固定。每2~3天换1次。

(2)针灸法

①取内庭、腕骨、足三里、曲池、肾俞、三阴交,用于肥胖脾肾阴虚者。针刺以深刺为主,运用提插,快速捻转。留针20~30分钟,1月为一疗程。

②取内庭、腕骨、足三里、曲池、丰隆、阳池、然谷,用于肥胖合并高血脂和糖尿病者。针刺平补平泻法。

③耳针法。取脾、胃、肺、神门、交感、内分泌,用王不留行籽贴穴。每周2~3次,两耳交替贴穴。饭前10分钟自行压耳穴。

(3)推拿法

①患者仰卧,揉按前胸、腹部、双腿,臀部,每次10分钟。然后按曲池、足三里,关元等穴位。每日1次,共30分钟。1月为一疗程。

②患者平躺在床上时,用食指指压肚脐上一指的水分穴,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避免水肿、促进肠胃蠕动、锻炼腹肌。拿捏肚脐两旁各一指的天枢穴;再拿捏肚脐下方四横指幅的位置关元穴。每穴按压5分钟,每日1次。1月为一疗程。

运动调养

坚持体育锻炼与饮食治疗相配合。应该长期坚持,否则体重不易下降,或下降后又上升。提倡有大肌群(如股四头肌、肱二头肌)参与的有氧运动。尽量创造活动机会。坚持步行,每天步行30~45分钟,可以增加能量消耗。减少静坐时间。但产妇应避免剧烈的运动。视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循序渐进。

中医解析

中医认为,产后肥胖可分为脾虚痰阻、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胃热湿盛四种证型。素体脾胃虚弱,产时耗气,脾虚更甚,失于运化,水湿停滞,瘀而为痰,痰湿交阻而成,治宜健脾益气,化痰消脂。产后七情所伤,情志失和,肝气不舒,脏腑气机失调,而影响运化功能,治宜行气解郁,和胃消脂。先天禀赋不足,加上产时耗伤,肝肾阴虚,肾失温煦,脾失运化,痰浊水湿内停成瘀,痰瘀互结,治宜滋养肝肾,活血消脂。素体胃火较重者,产后进食肥厚之品,以致湿热壅于胃府,使痰温蓄积体内而肥胖,治宜清泻胃热,利湿化脂。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调理方

  痹症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每逢天阴或下雨之前、气候突然变化的时候,以及季节变换的当口,关节、肌肉和筋骨就会开始痠痛,或疼痛就要加重。

  中医认为痹症是由于久居湿地,当风露宿,冒寒涉水;或病后、产后气血虚损,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乘虚侵袭经脉、关节,阻碍气血运行而得病。可将痹症分为两大类进行治疗:

  风湿热痹:

  病程较短,病势较急,关节红肿热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快。治法用清热化湿,祛风通络。

  1.轻症病人可用银花藤、桑枝各30克,防己、知母、丹皮各6克,生地、威灵仙、连翘、川牛膝各10克,煎服,每天1剂。

  2.高热口渴,关节肿痛较重的病人可用生石膏30克,生地、银花藤各15克,知母、连翘、防己、赤芍、地龙各10克,、桂枝、甘草各5克,煎服,每天1剂。

  3.中成药可选用当归拈痛丸或三妙丸。

  痰瘀久痹:

  痹痛日久可引起痰瘀痹阻,出现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活动受限或关节畸形,强直肿大,舌紫脉细涩。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常可出现这种情况。治疗应化痰行瘀,搜风通络。常服人参再造丸或大活络丹有一定疗效。

  除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推拿疗法、针灸疗法、发泡疗法、药物穴位注射疗法等综合治疗。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标签: 中医药  极具  用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