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不到的方式证明量子物理理论

cht 2022-06-25 12次阅读

科学家用想象不到的方式证明量子物理理论——“幽灵般的远距效应”。

量子的概念自1900年普朗克首先提出的,到今天已经一百一十多年。

量子物理理论:电子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原子会发光。

爱因斯坦研究了这一过程,并称其为自发辐射,但他无法计算自发辐射系数。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展电磁场(即光)的相对论量子理论

而爱因斯提出量子理论的同时,对量子纠缠理论解释却是不完整的,这也引起了科学家的争议。

不过最近有人通过人类意识来解释该理论,似乎是可以行得通的。

量子纠缠是指,两个粒子即使相隔数光年之遥,也能够具有相互联系的特性。</p><p>

量子纠缠是指,两个粒子即使相隔数光年之遥,也能够具有相互联系的特性。

约100年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饱受争议的量子物理理论,即“幽灵般的远距效应”(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他认为量子纠缠理论不够完整,有所缺失。

如今,一名科学家希望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

而他借助的工具其实与量子物理关联不大——人类意识。

量子纠缠是指,两个粒子即使相隔数光年之遥,也能够具有相互联系的特性。

因此,在两个粒子间传递的信号传播速度必须超过光速才行。

爱因斯坦认为,这说明量子纠缠理论存在漏洞,但他不清楚究竟缺少了什么。

为完善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学家约翰·贝尔(John Bell)于1964年发明了一项测验,史称贝尔测验。

在这项实验中,他制造了两个相互纠缠的粒子,让它们以反方向运行,同时用一台设备测量每个粒子的旋转情况。

他还使用了一台随机数产生器,改变设备设置,因此每个粒子不可能知道另一个粒子的设置如何。

就这样,他对几对随机设置的、相互纠缠的粒子进行了测量。

如果爱因斯坦的猜想正确、的确存在幽灵般的远距效应,该测验的测量结果应当在多次实验中得到反复验证。

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实验都显示他是错误的,幽灵般的远距效应并不存在。

如今,一名科学家希望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p><p>而他借助的工具其实与量子物理关联不大——人类意识。</p><p>

如今,一名科学家希望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

而他借助的工具其实与量子物理关联不大——人类意识。

但一些科学家认为,随机数产生器生成的结果未必随机,也许受到了某种尚未被物理学发现的内在机制影响。

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的卢西安·哈迪博士(Dr Lucien Hardy)利用人类思维这一特殊工具,试图绕开这一机制的影响。

哈迪博士设计了一套实验,将两个粒子分隔100公里,每端安排100位受试者。

每位受试者都需要戴上可读取其大脑活动的头罩。

他们的脑活动信号被用来控制测量设备的设置。

哈迪博士希望对每个粒子进行多次测量,也许其中有一小部分粒子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其设置就已经在受试者大脑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

他认为如果两个粒子测量结果的关联程度与此前的贝尔测验不同,就说明幽灵般的远距效应的确存在。

哈迪博士指出:“如果利用人类或其它动物的意识、取得了与量子理论不符的实验结果,这将令人大为振奋。

我想象不出物理学领域还有什么实验结果能产生如此大的冲击。

至于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将通过辩论来解决。

约100年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饱受争议的量子物理理论,即“幽灵般的远距效应”。</p><p>

约100年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饱受争议的量子物理理论,即“幽灵般的远距效应”。

除了证明爱因斯坦的猜想正确之外,这一发现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问题。

哈迪博士表示,就算整个物质世界都由物理学掌控,假如人类思维由其它物质构成,我们便可利用自由意志超越物理学的限制。

他指出:“这无法解决问题,但肯定会大大影响自由意志这一说法。

日内瓦大学的尼古拉斯·吉辛教授(Professor Nicolas Gisin)对哈迪博士的实验表示期待,但对使用非结构化的大脑信号控制设备设置这一点,他表示有所怀疑。

他认为这和随机数产生器没什么区别,最好用有意识的人类思维开展实验。

吉辛教授指出:“实验结果很有可能平平无奇,量子物理也不会为此改变。

但如果实验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将产生巨大影响。

这将是科学家第一次触及意识问题。


标签: 想象  不到    方式  证明 , 量子  物理  理论  科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