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胆寒 二十九军大刀队独有的ldquo;无极刀rdquo;刀法!真相究竟是什么?

cht 2023-12-23 11次阅读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这首歌最初的词句,是以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夜袭日军的事迹鼓舞该部抗战,后来,随着它雄壮的旋律响彻全国军队和民众之中,“二十九军的弟兄们”便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西北军一些零散部队退到山西,经张学良整编,组成第二十九军,宋哲元任军长。

  但是二十九军被归类为“杂牌军”,一直得不到中央军的待遇,武器旧劣,军中汉阳造步枪和毛瑟枪各占三分之一,另一部分是从孙殿英那里买来的土造枪,枪械陈旧,补充弹药很难。于是他们只好发扬西北军的传统,让士兵们背上大刀。战士们寻求近战和夜战,勇猛地冲向日军,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西北军用的大刀,都是长柄、宽刃、刀尖倾斜的传统刀,十分利于劈杀。冯玉祥还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设计了一套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让部队勤加练习。结果,当初为了应急用的大刀,反而成了西北军的重要武器之一。

日军胆寒 二十九军大刀队独有的ldquo;无极刀rdquo;刀法!真相究竟是什么?

  刀本是刀,可劈;刀亦为剑,可刺

  李尧臣生于1876年,病逝于1973年。李尧臣从镖师干起,教过京剧大师杨小楼猴拳,传过京剧大师梅兰芳剑术。日军侵华时期,李尧臣被委任为二十九军武术总教官,随后还主持过著名的“北京精武体育研究会”。

  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对李尧臣有知遇之恩,就是佟将军聘请李尧臣为二十九军武术总教官的。习武之人能为国效力也不枉世上走一遭,1931年,在佟将军的盛情邀请之下,李尧臣卷起包裹离开京城,跟着佟将军跑到山西阳泉练兵。

  李尧臣1931年一上任,就结合二十九军将士所使用的大刀本身特点,结合传统的六合刀法,创编了一套二十九军独有的“无极刀”刀法。这种刀法强化了一种理念:刀本是刀,可劈;刀亦为剑,可刺。

  李尧臣认为应该在二十九军中抽调骨干,专门组成大刀队,由其直接传授“无极刀”刀法,再由他们传给全军官兵。这种想法得到了佟瞵阁的极大肯定,最终实施。数月后,大刀队就开始将练熟的“无极刀”刀法传给全体官兵。

日军胆寒 二十九军大刀队独有的ldquo;无极刀rdquo;刀法!真相究竟是什么?

  二十九军使用的“无极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的长短与宝剑相仿,长约一米;刀面不像传统的砍刀那么宽,而是比剑柄略宽;传统的刀是一面开刃,无极刀刀头却是两面开刃,接近刀把的地方才是一面开刃;为了方便士兵使用时容易用力,无极刀的刀把长8寸至一尺,可以两只手同时握刀,砍向对方。

  “无极刀”刀法精髓在于:出刀时,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手脖子。因为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

  二十九军大刀队让日军头痛不已,为此,他们见招拆招,给每个士兵装备一个铁围脖。就在丰台一役中,军队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日军全部戴上了铁围脖。不过,厚重的铁围脖大大削弱了鬼子的战斗灵活性,伤亡更加惨重。

  “‘无极刀’可真是厉害啊!”李尧臣的儿子李庆根回忆说:“这‘无极刀’全朝敌人的脑袋砍过去”。后来,麦新谱写的《大刀进行曲》中第一句话就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在喜峰口战役中,二十九军大刀队多次冲锋陷阵,夜袭敌营,砍杀数百名日本鬼子,李尧臣和他的“无极刀”刀法随即名震四方。

  先来说说燕云十六州,它的位置大致相当于北京、河北和山西一带。自古以来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边境天然的防御阵地。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当皇帝,便将燕云十六州作为交换条件来换取契丹的支持。在契丹的扶持下,石敬瑭当了皇帝,建立后唐。而契丹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垂涎已久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可是个十足的卖国贼,他认贼作父,卖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来满足个人的野心和欲望。他或许不知道就是他的卖国行为让中原王朝饱受苦难。石敬瑭做了八年的儿皇帝便一命呜呼。他的儿子石重贵登基后,不再对契丹不称臣,意欲摆脱契丹的控制。契丹兴兵讨伐,石重贵屡破契丹大军。契丹第三次讨伐才将其打败。只不过这次是重臣杜重威投降,让后晋主力丧失。

  看来汉奸卖国贼在还是有着优良的传统的。石敬瑭是个怂货,卖国贼,但是他的儿子意图对抗契丹,也算是有血性的人,只不过无法弥补他父亲的罪过。石重贵全家被俘获到契丹,或许没有人想到不到二百年,宋朝皇帝让悲剧重新复演。辽朝控制燕云十六州后,对中原不断发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遏制契丹铁骑的南下,收复燕云无疑成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事情。第一个用武力收复燕云的应该是周世宗柴荣。为了彻底解决燕云问题,柴荣在显德六年率军北伐,收复了瀛洲、易州和莫州,本打算一鼓作气收复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这样的话几乎便能收复幽州,无奈军中突发暴病,不得不班师回朝,更可惜的是不久便去世了。周世宗是大有作为的皇帝,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如果不是意外去世,极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哪怕再晚死一年,或许便会有奇迹发生。如果周世宗收复了燕云后病逝,那么凭借此功便足以流芳百世。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就是这么无情而又无奈。周世宗病逝后,他的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朝。赵匡胤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身为武将,自然十分清楚燕云地区对于宋朝安全的重要性。

  周世宗在位的时候,基本上确定了先北后南的统一战略,饮马长江,收复江北失地后便将精力都放在了收复燕云地区之上。然而赵匡胤却在赵普等谋臣的建议了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争方略。这种方略是否得当,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只知道的是按照这一方略宋朝基本上统一了南方,直到赵匡胤去世也几乎没有对契丹用兵。燕云地区仍旧牢牢掌控在契丹手里。其实,此时的契丹正是辽穆宗在位,辽穆宗喜怒无常、嗜酒好杀,整日昏昏欲睡,不理朝政,况且契丹内部谋反叛乱,政局动荡,君臣离心离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赵匡胤集中兵力收复燕云或许可能能实现。

日军胆寒 二十九军大刀队独有的ldquo;无极刀rdquo;刀法!真相究竟是什么?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永远无法假设也不能重来。当赵匡胤统一南方准备用兵契丹的时候,辽国的政局动荡已经结束,辽景宗在位,迎来了辽国的全盛时期。所以机会就是那么稍纵即逝,如果错过了,便不会再有任何机会,这就是历史的无情。当然我们也要理解赵匡胤的务实。毕竟赵匡胤参与了对契丹所有的战争,每次战争都异常艰难,伤亡惨重。对于契丹的实力和战斗力十分了解。一定程度上也让赵匡胤对于收复燕云地区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北宋王朝刚刚建立,内部也不十分稳定,不可能冒险举国之兵与契丹决战,因为周世宗的例子就在眼前。如果稍有不慎,便会有巨大的政治风险,进而危及新生的王朝。所以执行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先将军事实力相对较弱的南方政权消灭,使王朝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理顺王朝内部的藩镇割据问题,政权稳定后再徐图燕云地区,这是最现实最务实的策略,无可指责。

  当然赵匡胤对于收复燕云有着十分强烈的愿望。为了收复燕云,在统一南方的时候,便设立封桩库,即专门的财政部门,将消灭南方各国的金银财物都储存起来,并且将每年的国家财政结余也纳入其中。赵匡胤的目的便是用这些钱来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不同意便用这些钱招募士兵,用武力收复。可是赵匡胤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子孙并没有用这些钱来武力收复燕云,而是用这些钱源源不断地送给契丹来换取王朝自身安危。正当赵匡胤准备用兵契丹的时候,却正值壮年意外去世,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赵匡胤和周世宗一样生前都没有收复燕云地区,可以说这两位皇帝都对为燕云地区的收复做了精心的准备,殚精竭虑,耗费一生心血,然而历史终究没有给他们机会。那么这个任务就自然落到了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身上。我们永远要记住,燕云十六州是我们民族抹不去的伤痛!直到明朝朱元璋才将这些地区收复!


标签: 日军  胆寒  二十九  大刀  队独  有的  ldquo  无极  rd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