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监局和上海金融法院联合发布涉私募基金典型案例 引导私募行业合法合规经营 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真相还有哪些?

cht 2023-12-04 9次阅读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近日,上海证监局和上海金融法院联合选编了10件涉私募基金典型案例,并向社会各界发布,旨在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精神,进一步促进私募基金行业规范运作、健康发展。

上海证监局表示,希望通过发布涉私募基金典型案例,进一步引导私募行业合法合规经营,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更好落实《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精神,统筹发展与安全,将规范监管和尊重市场规律相结合,促进私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10件涉私募基金典型案例中,5件为上海证监局近年来稽查或行政处罚的典型行政违法案例。相关典型案例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双管齐下严格追究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责任人员违法责任。本次发布的相关案例涉及1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及12名相关责任人员,其中包含某荣系、某安系涉“系”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责任人员。自2014年《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上海证监局共对23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立案调查,特别是对5起涉“系”机构的严重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有效促进了行业生态净化并持续向好。

二是坚决纠正募集、投资、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违规行为。相关案例涉及从事损害基金财产和投资者利益的投资活动、挪用基金资产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社会影响大,也涉及适当性管理、信息披露、材料保存、信息报送等业务环节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积极发挥行政手段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司法协作。相关案例为投资者得到救济提供助力;个案探索犯罪线索和行政违法线索“双向移送”,加强案件查办中行政调查与刑事司法部门统一部署与紧密协作;推进涉众、涉系案件的行政处罚工作,进一步妥善化解私募基金风险。

另外5件为上海金融法院近年来审理的典型私募案例。相关典型案例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清晰界定私募基金参与主体的权责。私募基金纠纷涉及投资者、管理人、托管人、销售机构、投资标的公司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法律关系和权责分配较为复杂。对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实控人向投资者推销私募基金的行为,坚持实质审查原则,有证据证明构成实质代销关系的,认定实控人负有告知说明义务和适当性义务。对于金融机构在销售阶段未履行信息说明和风险揭示义务的,判令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促进金融机构充分履行义务。

二是充分保护私募基金投资者合法权益。对于存在嵌套关系的私募基金产品,在投资者对其管理人索赔无法实现救济的情形下,支持投资者直接起诉次级投资项目的管理人。在投资损失认定一般以清算为原则的前提下,明确当私募基金因管理人原因无法进行清算的情况下,认定投资者损失已经发生并据此判决管理人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并保留追偿后二次结算的补偿路径。

三是坚决维护私募基金市场安全稳定有序运行。在涉私募股权基金合伙人退伙纠纷中,兼顾退伙合伙人权益与其他基金投资利益主体的价值权衡,引导资本市场运营主体规范经营。在处置基金财产执行案件中,尽可能保持基金持有财产的原有组成结构,按照比例处置基金财产,减少对基金后续正常经营的不利影响,保护其他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权益。

下一步,上海证监局将按照《条例》授权履行职责,贯彻对私募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的要求,依法打击私募违法行为,有效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行为,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上海金融法院将积极践行金融协同治理理念,强化司法裁判与监管目标的有机衔接,发挥司法审判规范引导作用,明确私募基金各参与主体合理预期,保障私募基金市场安全稳定有序运行。


标签: 上海  证监局  上海金融  法院  联合  发布  私募基金  典型案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