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真相还有哪些?

cht 2023-11-21 6次阅读
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记述的是一桩历史大事件:孔子问礼。

有一次,孔子想请教老子关于仁义的见解,老子说,仁义啊,是从前的君主在大田地里搭建的窝棚子,那是不能用来当房子住的。

接着,老子给孔子讲了一个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老子的原意是说,泉水干了,鱼为了生存,互相吐沫维持生命。

老子的原意是指困境下的苟延残喘。

后人掐头去尾,转化成了夫妻感情笃深的替代词。

《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真相还有哪些?

两种场景下的生存状态这一次问礼的故事设置了两场生存场景,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理念。

相濡以沫的场景是两条鱼,在赖以生存的泉水干涸的情况下的,各自以口中的湿气来滋润对方,以延续生命。

在即将死亡前,将一线生机留与他人,可谓仁义之至。

而相忘于江湖这一场景是两条鱼生活在江海湖泊之中,各自逍遥自在,从没想到自己会用吐沫来延缓对方的生命。

故事给人们揭示了一个人生道理:生存在适合的环境里,在没有生存危机的情况下,仁义关怀是多余的,虚伪的。

《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真相还有哪些?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现状和生存理念:一个是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恶劣到死亡随时发生。

在此情况下,即便能够相濡以沫,其生存质量也已经降至维持短暂的生命的最低标准上,此时此刻的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苟延残喘,延缓生命,因为死亡之神已经在向它们逼近。

另一个是适宜和自然的生存状态,每一个生命都能生活在安适与快乐的环境里,保持着理想的生存质量,生命之间可以相互协同,但未必相濡以沫,以生命关怀对方。

所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

这个大道,就鱼而言,就是江湖,江湖的大道没有了,才会有相濡以沫的仁义。

在老子看来,就人类而言,仁义是建立在生存环境恶化之后的教化,这种教化越被重视,越是盛行,就越能说明人类生存环境之不堪。

为了说明相濡以沫仁义教化的不适宜,老子还给孔子讲了一个负建鼓而求亡子者的故事:人早已逃亡,你才想起来敲锣打鼓四处寻找,不亦晚乎?听了老子关于相忘于江湖的生存道理,孔子口张而不能嗋,回到驿馆,默无其声。

老子借孔子问礼,阐发了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理念:人应该从鱼的两种生存状态下学会汲取一些人生道理,那就是找对或创造最适合的环境或心境,只有在适合的环境下,人才会活得惬意、滋润;在那种的环境下,无须进行仁义的说教。

这种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状态,才是人们应该秉持的人生大道。

《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真相还有哪些?

如何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生的江湖大道人的生存环境一是外境,一是内境,外境提供生命必备的物质条件,诸如空气、水、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等等,这种环境可以改变,比如孟母三迁。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內境,内境创造内心世界。

一个具有强大内心的人,即便身处闹市,一样心静如水。

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我们先来看老子怎么说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里讲到内境的问题,内容很长,我们只看他的致虚极,守静笃,这是找到人生江湖的办法。

《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真相还有哪些?

致虚,虚就是我们身体以外的外部世界,道家叫做虚,佛家叫做空,指的是外面物相的自然状态或本来面目。

致虚,追求物理现象,追到极致。

守静,就是保持心灵的宁静,指的是心性要笃静,人们的心性本来是要做如如不动的,而且要笃,要完全、彻底,始终如一。

老子的意思是说,只有这样做,才能在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观察到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这就是老子告诉世人的求道方法,道,即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是自然的的内在驱动因素,这个道,就是人生的江湖。

《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真相还有哪些?


标签: 庄子·大宗师  相濡以沫  不若  相忘  于江湖  江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