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与晁错的关系真相还有哪些?

cht 2023-11-16 7次阅读

贾谊与晁错的关系

贾谊与晁错虽然都是西汉的名臣,他们都有一整套治国的理论,但如果细细比较,晁错治国的才能远在贾谊之上,晁错可以做丞相,但贾谊却只适合做个太子老师。但晁错的结果因为削藩惹怒诸侯王终被汉景帝错杀,可见晁错也有失误之处。

贾谊图像

贾谊图像

贾谊曾言“举贤而民化善”、“吏贤使民治”就是如何“御民”的一个方面了。其实“法治”与“仁政”在贾谊、晁错看来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同时,他们俩人都力主削藩,贾谊还曾引用黄帝的话说:‘中午阳光最好的时候,一定要晒东西!手中握有利刃的时候,就要不失时机地宰杀牲畜。”主要认为要使诸侯王都忠于朝廷,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都变得国小势弱,王国势弱就容易约束诸侯遵守礼义,封地狭小诸侯就不会有野心。他主张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而晁错是个急性子的人,从削弱藩王势力的问题上就能够看的出来。他认为,对于吴王刘濞,削他的封地会反,反之,不削他的封地也要反。现在削他的封地,反得比较快,祸害就能小一点小;若果现在不削他的封地,反得迟一些,但祸害就大了。晁错这样的思维确实很正确;但是他所提出的削地的办法,却人为地激化了矛盾,与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逐渐削弱的办法相比,是有些激进来写,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说晁错在这一点上策略不如贾谊,贾谊的办法不失为一个万全之策,尽管在方法上南辕北辙。当然方法不同所造就的结果也就不同了,像他们俩命运就大不相同了,晁错最终被景帝腰斩于市。

晁错的《论贵粟疏》

《论贵粟疏》这本书出自于作者晃错的《汉书·食货志》中,是当时他给汉文帝的奏疏,在文章内容上全面论述了粮食的重要性,并提出重农抑商、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

晃错塑像

晃错塑像

背景是在西汉初年,土地迅速集中,富商重利盘剥,肆意兼并。汉文帝在时,土地兼并的现象很是严重,农民破产流亡,造成了朝廷粮食储备的缺乏,不能够和诸侯抗衡,也难于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当时大臣晁错对当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边防空虚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为了缓和这些矛盾,他给汉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晃错认为防守边疆和劝农是目前社会有待解决两个重要方面。但是,班固曾在编撰《汉书》时,把这篇奏疏分为两部分,其中“守边备塞”部分载入《汉书·晁错传》,而把“劝农力本”部分放在了《汉书·食货志》中,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贵粟疏》。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疾苦,揭示了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卖儿鬻女遭受压迫的悲惨情景。提出的以贵粟为中心的劝农政策,实际上是汉初重农抑商政策在文帝时的再强调和延续。这一政策被汉文帝采纳,对刺激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动力,为当时汉王朝积累了财力和物力,汉武帝时王国的大发展,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总之,晃错的这本书,对后世影响及意义重大。

西汉晁错怎么死的

由于在文帝时期,对各个诸侯国的一味放纵和姑息,到了景帝时期,四方诸侯已经割据一方,固强自守。而对于“清君侧,诛晁错”不过是吴王发动政变的一个华丽的藉口。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晁错究竟是怎么死的!

晃错削藩的结果

晃错削藩的结果

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的尖锐矛盾,消除王权对皇权的严重威胁,于是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景帝为实现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对于晁错“削藩”,无疑是忠于汉室、维护汉王朝封建秩序的正确政治主张。而景帝通过“削藩”,使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实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然而在这次的主推“削藩”的功臣晃错,却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从“削藩”一事上就能够看得出晃错还缺少足够的政治智慧,“削藩”本就存在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甚至是深不可测。最后,景帝也迫不得已“不爱一人以谢天下”,来平定叛乱。而汉景帝本就是心狠手辣之人,曾以莫须有的罪名囚禁功臣周亚夫到死,身为景帝之师的晁错,却没有看透景帝的为人,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但是景帝诛晁错也并非盲目。其一,诛晁错,可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其二,诛晁错后,如诸侯国造反,要推翻景帝政权,这样一来天下人就会同情和支持景帝平息叛乱。


标签: 贾谊  错的  关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