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心脏病?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你都知道哪些?

cht 2023-11-09 5次阅读

当身体出现这4种征兆时,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可能心脏病得不轻了!

如何预防心脏病?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你都知道哪些?

01胸闷气短

胸闷气短是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可见于心肌炎、心绞痛、心衰、冠心病等常见心脏病。

心脏病的胸闷气短往往表现为阵发性,以左胸的憋闷、不适感为主要表现,还可存在发绀、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表现。

冠心病、心绞痛常表现为阵发性的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常常在活动过程中和情绪激动时发生,症状持续时间3~5分钟不等,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可以使症状迅速缓解。

若经常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尤其是年龄在55岁以上的男性及6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心肌标志物、肺功能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02压榨性胸痛

胸痛是心脏病早期的一个信号,当患者出现胸部疼痛,尤其是紧缩性压榨性疼痛时,要引起高度警惕。

这是典型的心脏病前期警告,痛处常位于胸骨的后方,表现为一种紧缩性疼痛。

有的时候痛处还可能会延伸至左肩甚至左手臂,时间较为短暂,有些人会出现上腹疼痛,也应该引起重视。

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多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患者,当患者存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情况时,会突然发作胸骨后压榨样疼痛。

此时应给予休息、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等处理,经过上述处理后大多数冠心病患者会得到缓解。

如果处理后,仍不能缓解或症状有所加重时,则应该考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需及时就医。

03心率频繁失衡

心率失常可见于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是由于心脏传导功能异常导致心脏出现异常跳动频率。

成年人的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超过100次/分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

如何预防心脏病?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你都知道哪些?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都属于异常现象或病理状态。

其中,正常成年人窦性心动过缓很常见,多见于有运动习惯的人群,他们在静息时刻心率可以处在50~60次/分,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没有头晕、乏力、黑懵等临床现象出现,此时心率尽管没有在定义的范围内,但也属于正常的心率范围。

但如果频繁出现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控制和治疗,可能会增加猝死的几率。

04身体浮肿

心脏病患者如果出现右心衰竭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水肿。

心脏需要收集静脉血回心,再由右心室打到肺动脉,因为肺里有吸进来的氧气,静脉血药和氧气结合变为动脉血。

如果出现右心衰竭,静脉血的回心阻力就会增大,静脉压升高就会导致静脉血在外周组织沉积引发水肿。

不仅会引发水肿导致下肢肿胀,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淤血、肝脏淤血甚至出现淤血性肝硬化。

心脏病引起的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在患者的下肢,从脚先开始,如果是长期卧病在床的患者会从腰线开始,也就是从身体最低部位先开始,从下到上逐渐发展。

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和肝肾疾病导致的水肿不一样,用手指按下时会凹陷下去,一按一个坑。

而且水肿部位会比较硬,在运动或工作后加重,晚上也会比白天严重。

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具有对称性,如果脚肿,两只脚都会肿,不会出现只有一只脚肿的情况。

因此,如果出现下肢水肿时,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如何预防心脏病?

1健康饮食

如何预防心脏病?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你都知道哪些?

饮食模式以增加蔬菜、水果、低脂奶产品、全谷类、家禽肉、鱼肉、坚果等的摄入,减少糖类、含糖饮料、红肉的摄入为主。

这种饮食模式富含钾、镁、钙、蛋白质和纤维,有利于长期身体健康。

2定期监测

血压、血脂和血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平时生活中要定期监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干预和处理,可降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适度活动

推荐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或每日进行20~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快步、慢跑、骑行、打太极拳、八段锦等。

4减轻体重

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等,积极地控制体重指数,将BMI指数尽可能地控制在24以下。

减肥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压,还可大大降低心脏病发生的可能性。

而减肥的最佳办法,就是选择更多的低脂肪和低热量的食物并增加体育运动。

5调整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行,尽量不要熬夜。

同时,还应适当减压,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剧烈波动,注意劳逸结合,因为情绪紧张、过于焦虑都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6药物预防

可以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钙离子拮抗剂降低血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稳定水平,还可以泡服山楂、决明子、菊花茶等茶饮,可起到预防保健的功效。


标签: 如何  预防  心脏病  心脏  病的  常见  症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