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玲和她的志愿者朋友们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cht 2023-11-08 9次阅读

晓玲是湖北省老年大学的学员,也是一名义务讲解员。当上志愿者,源于她的一个朋友。

某日,晓玲在湖北省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员的朋友,邀请她去省博参观。那些文物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渊源,经由晓玲的朋友娓娓道来,让她听得津津有味,也萌发了做一名志愿者的念头。退休后不久,恰逢园博园和黄鹤楼招募志愿者,她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像晓玲这样的志愿者,园博园有一百多位。其间,也有因各种原因选择离开的,所以她特别佩服坚持下来的朋友们,当然也包括她自己。这些志愿者非常敬业,只要有时间都会去讲解,特别是法定节假日游客激增,一天要讲解好几场。

志愿者大多是像晓玲这样的退休人员,也有年轻的爸爸妈妈,他们就是想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同时拓宽一下知识面。

受老年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影响,很多小学生纷纷加入义务讲解员的队伍。他们个个能说会道,渴求知识的欲望很强,有的孩子已经坚持好多年了。而且,小志愿者们讲解时的童声特别好听,更能吸引小朋友们前来参观。

后来,晓玲又去了黄鹤楼做义务讲解员,这里与园博园稍微有点区别,属于定点讲解。志愿者只对搁笔亭、毛词亭、岳飞广场这三个景点进行讲解,是对黄鹤楼主楼的补充讲解。这三个景点都在室外,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志愿者们一待就是半天或一天,但他们皆认真讲解,直到游客满意为止。唐代诗人崔颢笔下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诗句,晓玲和她的朋友们不知讲解了多少遍,早已烂熟于心。

志愿者中,年龄较大者占比不小,有的做志愿者已经七八年了。七十多岁的邹老师属于超龄,但还是风雨无阻地义务讲解,这样的志愿者在黄鹤楼有好多位。志愿者周老师,退休之前在国企上班,性格开朗,待人热情。他很有文采,每天写一首有关黄鹤楼的诗,至今坚持了四五年,可见他对黄鹤楼的钟情。

晓玲说,志愿者工作换来的是一个更好的自己。因为讲解过程中需要大量知识,那么就会强迫自己主动去拓宽知识面,压力变动力。特别是通过自己的讲解,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文历史,传递给天南海北的游客时,那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精神满足。


标签: 晓玲  她的  志愿者  朋友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