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婚女嫁成家国头等大事:元朝媒人由政府发执照真相究竟是什么?

cht 2023-10-23 7次阅读

  在古代,男婚女嫁不仅关乎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稳定,更关乎人口的繁衍和家国的持续发展。既然是家和国的大事,男婚女嫁就不仅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且,“媒妁”不仅仅是来自民间。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才是真正的“宅女”。按今天男女婚恋的“纯自然”状态,如果没有家国的干预,岂不是要老死闺中?在古代,男婚女嫁不仅关乎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稳定,更关乎人口的繁衍和家国的持续发展。既然是家和国的大事,男婚女嫁就不仅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且,“媒妁”不仅仅是来自民间。

  适龄男女婚姻大事,在周代就属官方议程,国家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周礼》中说:“媒氏,掌万民之判。”“判”就是“半”,媒氏主合其半,让男女成为夫妇。这也许真起了“示范”作用,不然到了三国时期,也不会把“媒官”设到交趾、九真等边疆地区。据史料记载,元朝的“媒互人”甚至由政府任命发执照,俨然就像今天婚介所的老板。

男婚女嫁成家国头等大事:元朝媒人由政府发执照真相究竟是什么?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历代以媒人牵线、家长包办促成男女成婚的方式是主流。但男女婚嫁既然是家国大事,政府也就往往会进行干预,出些“奇招”。“奇招”有哪些呢?一是制定法令。越王勾践命令男子二十岁而娶,女子十五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而娶,女子十三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按《大清通律》,男的十六岁而娶,女的十四岁嫁人。二是处罚。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罚款的,譬如,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有女儿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唐代对于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孩十五岁以上还没有配对结婚的也要处罚。

  帝王为何如此积极地要求适婚男女及时成家呢?你想,适龄男女都不急着结婚生小孩,人丁缺乏,生产和戍边靠谁啊?你不急,皇帝急!而且,古代一直就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阴阳调和了,人心才安然,社会才稳定和谐!男婚女嫁历来就是家国大事。如今,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泱泱大国,人丁也不缺乏,但如何转变观念,文明地促成适龄男女喜结良缘,还有待于国家、社会、民众诸方共同努力。

  溥仪的爸爸,醇亲王载沣远不如溥仪那样出名,但实际上,在清朝最后的三年,作为监国摄政王,他才是清朝真正的统治者,因为那时候登基的溥仪不不满10岁呢。

  载沣其实是个相当有性格的人。他18岁的时候,因为义和团运动,德国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被任命为“谢罪大使”,前去德国谢罪。到德国后,他骨子很硬,恁是没有拒绝了向德皇跪拜的无理要求。另外,在其晚年,清朝灭亡后,他幽居天津,不仅拒绝了日本人劝降的要求,更是到东北把投靠日本的溥仪痛骂一通,显示了其民族大义。

  载沣为人宽厚,对亲对友从来都以诚待人,谦虚和蔼。载沣虽在政治上不如意,但在待人处事上却较为成功。载沣讷于言词,说话甚少,与亲友兄弟们在一起时,总是一位沉默的旁听者。他最讨厌应酬与交际,凡是来醇王府的人,无论呆多久,他一般不轻易留饭,照例是淡淡漠漠、敷敷衍衍的。即使是对待自己的亲戚本族的庆吊大事,他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几句,便赶忙起身告辞,留下其他人哭笑不得收拾残局。

男婚女嫁成家国头等大事:元朝媒人由政府发执照真相究竟是什么?

  载沣和溥仪(地上站的是溥仪)

  载沣的一切行动准则,概括地说,就两个字——“照例”。无论什么季节,他的饮食、穿戴、发式,甚至有病吃什么药,下人都不用请示,因为他们知晓,王爷的回答一定还是照例。在肩负国家重任,手握王权时,载沣是如此,遵循旧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对王府的生活开支费用,他也是如此,“照例”不闻不问,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刘佳氏管理。在这种平淡无奇的日子里,载沣倒也安逸平和,无忧无虑。


标签: 男婚女嫁  成家  头等大事  元朝  媒人  府发  执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