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重阳节是如何从登高节变成敬老节的?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cht 2023-10-21 8次阅读

今天的重阳节,除了是传统佳节,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我国政府于1989年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又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规定,重阳节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这个现代的敬老节,可以说是“传统的发明”,但这种“发明”并非凭空而造。传统以登高避祸为中心的重阳节,本来就有祈祝长寿的内涵。所以从“登高节”到“敬老节”,其文化意义没有与传统断裂,反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

避祸避灾到祈福祈寿的文化心理变迁,在重阳节的两个民俗事象——茱萸和菊花——也可以得到反映。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常绿小乔木,秋天会结成熟后呈红紫色的、气味辛香的小果实。人们采集这结了果子的茱萸,或置于布囊中佩挂在手臂上,或插戴在头上,并给了茱萸“辟邪翁”的雅号。

除此之外,“簪菊”的习俗也很普遍,如杜牧诗歌《九日齐山登高》中所言“菊花须插满头归”。菊花又名“延寿客”、“不老草”。插茱萸与登高的结合,比簪菊要早。但宋元之后,佩茱萸之风渐少,簪菊之风日盛。

“辟邪翁”与“延寿客”,同样是对于生命的追求,但两者的意义指向有所不同。插茱萸,是出于对疾病灾祸的恐惧寻求躲避消解,指向当下;簪菊花,是随着生活状况的改善、对现实世界把握度的上升,更多指向对于未来的祈盼,希望长寿延年,将来的生活幸福美满。“延寿客”的地位最终盖过“辟邪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的演变,而从“登高节”发展到“敬老节”,同样基于此。


标签: 姿势  重阳节  如何  登高  变成  敬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