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白皮,中药材是怎么回事?

cht 2023-09-30 6次阅读

《中药大辞典》:椿白皮拼音Chūn Bái Pí别号香椿皮(《经历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

出处《食疗本草》起原为楝科草木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

椿白皮,中药材是怎么回事?

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天水份足够时最易剥离。

干皮可径从树上剥下;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刮去里面黑皮,以木棍轻捶之,使皮部与木质部松离,再行剥取;并宜抬头晒干,不然易发霉变黑。

原形状香椿(《经历方》),别名:猪椿(孟诜),红椿(《草木名实图考》),春阳树、春菜树、椿芽树、白椿、香树。

乔木,高达16米。

树皮赭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幼时具柔毛。

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cm,有特殊气味;具小叶10~22,对生或近对生,具短柄;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cm,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先端尖,全缘或有稀少锯齿,下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淡,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叶柄红的,基部肥大。

圆锥花序顶生;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的,卵状卵形;退步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

蒴果卵形或卵圆形,长2.5cm,顶端开裂为5瓣。

种子卵形有翅。

花期5~6月。

果期9月。

生境分部天下各地均有栽植。

性状①椿根白皮(《经历方》)枯燥根皮为块状或长卷形,厚薄纷歧,外外面为红棕色,内外面有毛须。

质轻松,断面纤维性。

气微,味淡。

②椿木皮(《唐本草》)别名:春尖皮。

枯燥树皮呈长片状。

外外面红棕色裂片状,有顺纹及裂隙,内外面黄棕色,有细皱纹。

质坚固,断面明显纤维性。

稍有香气,味淡。

化学成分树皮,含川糠素、甾醇、鞣质。

炮制椿白皮:撤除栓皮,净水浸泡,捞出,润透,实时切丝或切成方块,晒干。

炒椿白皮: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加热至烟起时,再将椿白皮倒入,拌炒至两面焦黄色,掏出,筛去麸皮,放凉。

(每椿白皮100斤,用麸皮10斤)①《雷公炮炙论》:"凡使(椿)根,采出拌生葱蒸半日,出身葱,细锉,用袋盛挂屋南畔,阴干用。

"②《本草求原》:"去粗皮,醋炙、蜜炙用。

"性味甜蜜,凉。

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本草经疏》:"苦,微寒。

"③《本经逢原》:"甘,平,无毒。

"④《医林纂要》:"苦甘涩,寒。

"归经《得配本草》:"动手、足阳明经血分。

"功能主治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

治久泻,久痢,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遣精,白浊,疳积,蛔虫,疮痹。

①《雷公炮炙论》:"利溺涩。

"②《唐本草》:"主甘匿。

"③孟诜:"男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月信来多,亦止赤带下;疗小儿疳痢。

"④《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去血中干冷。

治泄泻、久痢、肠风,崩、带,小便赤数。

"⑤《分类草药性》:"治下血,吐血;宣布散寒,攻小儿痘疹。

"⑥《中国药植图鉴》:"治痔疮,跌打损伤,接骨,消伤肿痛。

"⑦《四川经常使用中草药》:"能宣布,透麻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留意《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弗成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

椿白皮,中药材是怎么回事?

凡带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复方①治休息痢,日夜无度,腥臭弗成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诃子五钱(去核梢),椿根白皮一两,母丁香三十个。

上为细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陈米饭汤入醋少量送下,五更,三日三服。

(《脾胃论》诃黎勒丸)②治湿气下痢,大便血,白带,去脾胃陈积之疾:椿根皮四两,滑石二两。

上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白汤下一百丸。

(《丹溪心法》)③治小儿疳痢,渴瘦:椿木根(干,末之)、粟米(春粉),以蜜和作丸,服五丸至七丸、十丸,以瘥为度。

(《广济方》)④治脏毒,赤白痢:香椿(净洗刷,剥取皮,日干)为末,饮下-钱。

(《经历方》)⑤治淋浊,白带:椿根白皮二两。

酌加水煎服。

(《福建官方草药》)⑥治腹中痞块:香椿白皮二斤(切碎)。

入锅内煎水,去渣熬成膏,摊布上,先以姜擦去腹皮垢腻,以火烘热药,贴痞块上,其初微痛,半日后即不痛,俟其自落。

或加麝香少量,贴后,四周褴褛出水。

(《岭南采药录》)⑦治胃溃疡出血:椿芽木皮烧存性、金银花藤八钱。

水煎服。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香椿树根皮六钱。

水煎服。

(徐州市《双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各家阐述①朱震亨:"椿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

凡干冷为病,泻痢、浊带、精滑、梦遗诸证,无不用之。

有燥下湿及去肺胃陈痰之功,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但痢疾滞气未尽者,弗成遽用。

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见无用。

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汤使,名固肠丸也。

"②《纲目》:"椿皮色亦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

盖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不可不辨。

其主治之功虽同,而涩利之效则异,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

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

"③《本草经疏》:"椿,《本经》味苦,有毒。

甄权言微热,震亨言凉而燥。

然考其用,必是微寒苦燥之药。

《本经》主甘匿及洗疥疮风疽;藏器去口鼻疳虫疥匿者,因肠胃有干冷,故现是证,苦凉而燥,因此外治皆得也。

藏器又主杀蛔虫蛊毒下血及赤白久痢;《日华子》治肠风泻血;萧炳云,得地榆主疳痢;孟诜云,止男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赤带,皆取其苦能燥湿,寒能除热,涩能收敛之功耳。

"④《本草汇言》:"香椿,杀蛔虫、解蛊毒、止疳痢之药也。

陈氏方云,此药甘香,温涩而燥,甘香能骤发新邪(谓发疮疥、风痍及疝气、脚气之类),涩燥能收敛陈气(谓除蛔虫、蛊毒、疳痢、胃噎、奔豚之类)。

故孟氏方治妇人血崩或产后血行不止,并往常月信采多及赤白带下,取椿根煎汁服即止,则其性之止涩可知矣。

’⑤《本草求原》:"椿根气平,色赤而香,樗根气寒,色白而臭,两者皆苦能燥湿泻热,涩能收阴实肠,治干冷为病,泻利、浊带、精滑梦遗、便数诸证,燥痰湿,去疳虫。

但椿涩胜,久痢血伤者宜之;樗苦胜,暴痢气滞者宜之。

按古方治带浊,下痢血痢,都是用椿皮者多,而樗皮少用。

其功专在于燥以达阳,涩以收阴,使阳不陷于阴中,而诸证自除。

凡患干冷,必病于血,正不以入气入血辨别也。

故肠风下血,有效臭椿皮同苍术、枳壳治者,此可见矣。

"备注椿(香椿)、樗(臭椿)为两种不一样科属的草木,而在历代本草中常兼并叙说,二者功能大要相反,商品亦多将椿皮、樗皮统称为"椿白皮"或"椿根皮"今朝运用较广者为樗白皮,仅在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运用椿白皮,拜见"樗白皮"条。

《中华本草》:椿白皮拼音Chūn Bái Pí别号香椿皮、椿皮、春颠皮。

出处椿,《新修本草》始着录,谓:“椿、樗(臭椿)二树,形类似,樗木疏,椿木实。

”《纲目》载:“椿、樗、栲,乃一木三种也。

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虚而白,其叶臭恶,丰年人或采食;栲木即樗之生山中者,木亦虚大,梓人亦或用之,然爪之如陈旧迂腐,故前人似为不材之木,不似椿木坚固可入栋梁也。

椿白皮,中药材是怎么回事?

”《草木名实图考》谓:“椿,即香椿。

叶甘可茹,木理红实,俗名红椿。

”综上记叙,现代所谓的椿,即指现楝科草木香起原药材基源:为楝科草木香椿的树皮或根皮。

拉丁草木生物矿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a sinensis A.Juss.]采收和贮藏:全年均可采,干皮可从树上剥下,鲜用或晒干;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刮去里面黑皮,以木捶轻捶之,使皮部与木质部别离,再行剥取,并宜抬头晒干,以避免发霉发黑,亦可鲜用。

原形状香椿 叶乔木,高达16m。

树皮暗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偶然具柔毛。

偶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cm,有特殊气味;叶柄红的,基部肥大;小叶8-10对,小叶柄长5-10mm;叶片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cm,宽2-4cm,先端尖,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全缘或有疏锯齿,下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淡,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花小,两性,圆锥花序顶生;花芬芳;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的,卵状卵形;退步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

蒴果卵形或卵圆形,长约2.5cm,先端开裂为5瓣。

种子卵形,一端有翅。

花期5-6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种植于海拔2700m以下的房前屋后、村边、路旁。

资本散布:散布于华北、华东、中南、东北及台湾、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判别 本品呈半卷筒状或片状,厚0.2-0.6cm。

外外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纹及裂隙,有的可见圆形粗大皮孔。

内外面棕色,有细纵纹。

质坚固,断面纤维性,呈层状。

有香气,味淡。

显微判别 树皮横切面:木栓层细胞10余列,呈红棕色。

皮层较薄,由数列切向延伸的薄壁细胞构成,内侧散有成束的纤维,纤维壁增厚呈层纹状,微木化。

韧皮部较宽,韧皮纤维数个成束,断续排列成环状,壁略呈层纹状增厚,木化;射线宽2-5列细胞。

皮层和韧皮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簇晶。

粉末特点:淡红棕色。

①纤维甚多,直径10-40μm,壁厚,有的呈波浪形,木化;孔沟分明,层纹有的分明,有的与草酸钙方晶、簇晶构成晶纤维。

②草酸钙方晶,直径5-35μm。

③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5-37μm,存在于薄壁细胞内或散在。

有的薄壁细胞内含点状红棕色物资。

性味苦;涩;微寒归经大肠;胃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主泄泻;痢疾;肠风便血;崩漏;带下;蛔虫病;丝虫病;疮癣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外用:过量,煎水洗;或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留意泻痢初起及脾胃虚寒者慎服。

《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弗成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

凡滞下积气未尽者,亦不直遽用。

”复方椿,《夏书》作杶,《左传》作橁,《山海经》作櫄。

按春字现代作旾。

《说文》”屯象草木之初生。

”从日作屯(春),会心兼形声。

故从木作杶,即今椿字。

段注:”橁,非即杶字也。

”《五经笔墨》谓”与杶同物异名。

”櫄,《说文》:”杶,或从熏。

”《急就篇》颜师古注:”椿字或作櫄。

”而熏字又同熏,《文选》李善注:”熏,香气也。

”可见以櫄为名,则与其嫩叶气香有关,故又称香椿。

摘录《中华本草》


标签: 白皮  中药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