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垂】慕容垂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cht 2023-09-29 6次阅读

在的历史长卷里,五胡十六国时期就像一块疤痕,充满杀戮与征伐,残酷与血腥,是中华民族在汉唐盛世之间最惨的一段历史阵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曾经有一个家族匆匆登场,如流星划亮长空,它就是赫赫有名的鲜卑慕容氏,而慕容垂就是其中的一位传奇人物。

慕容垂(326396),字道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燕王慕容皝的第五个儿子。《晋书》载,慕容垂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一生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太和四年(369年),他在襄邑大败晋军,一战成名,使东晋不敢再起北伐之念;太元九年(384年),兴复亡败的燕国,建立后燕。但历史也不会忘记,他曾两度叛主,前燕、前秦的灭亡无不与其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了家族的成长、崛起、鼎盛、衰落、灭亡、再复兴、再鼎盛、再衰落,同时也有着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的痛苦经历。

对于生活在烽火连天乱世中的慕容垂来说,少年时期应该还是幸福的,因为鱿甚宠之。咸康五年(339年),年仅13岁的他随四哥慕容恪一起出征强大的鲜卑宇文部,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他此次出征的过程,但以灭宇文之功,封都乡侯。

可以说,慕容垂是少年得志的,他的成长伴随着慕容燕国的步步崛起。残酷的战争铸造了他刚毅果决的个性、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也增长了他超凡的智慧和才干。也正因为此,慕容垂在燕国崛起的道路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他不到20岁时,日益强大的燕国已经彻底击垮了鲜卑宇文部、段部以及高句丽这三个对手,并且吞并了幽、冀一带的其他鲜卑部落,作好了逐鹿中原的准备。

但好景不长,永和四年(348年),一生梦想着饮马黄河的燕王慕容皝终于抵抗不住病魔的侵蚀,含恨而逝,他的次子慕容俊即燕王位。

在血亲社会,血缘固然是决定一个人荣辱很好的理由,但天子的喜恶却是最好的理由。慕容皝在位时,对慕容垂的宠爱远远超过了其他儿子,还常常指着他对其他人说:此儿阔迭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所以曾给他取名慕容霸,并且一度想立他为世子,恩遇逾于世子(慕容)俊,故俊不能平之。

很快,随着慕容俊的即位,慕容垂的快乐生活也就此结束了。即位前的慕容俊几乎被完全掩盖在这个全才弟弟的光辉下面,继承王位以后,这股熊熊的妒火更是烧得他处处打击、压制慕容垂,甚至要想方设法杀了他。

成功的要素,除了努力之外,机遇也是异常重要的。但在事实上,即使理解了这点,能够真正做到发现机遇并及时把握机遇的人却少之又少,而慕容垂正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永和五年,后赵石虎死,中原大乱。这对于已基本统一关东,正士气高昂的慕容燕国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进军中原大好机会。慕容垂欣然上书慕容俊说:石虎穷凶极暴,天之所弃,馀烬仅存,自相鱼肉。今倒悬,企望仁恤时来易失,赴机在速,兼弱攻昧,今其时矣。并向皇帝哥哥保证:臣请为殿下前驱,东出徒河,潜趣令支,出其不意,彼闻之,势必震骇,上不过闭门自守,下不免弃城逃溃,何暇御我哉!然别殿下可以安步而前,无复留难矣。

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这简直是上天对慕容家族的特殊眷顾,但令慕容垂想不到的是,他被泼了一盆凉水,他的皇帝哥哥并不同意在后赵新遭大丧时出兵。

眼见绝好的机会转瞬即逝,有人劝皇帝说:王子之言,千载一时,不可失也。

慕容俊这才答应,命慕容垂为前锋都督。攻克幽州后,慕容俊欲坑降卒,慕容垂谏曰:吊伐之义,先代常典。今方平中原,宜绥怀以德,坑戮之刑,不可为王师之先声。

在慕容垂的催促下,燕国向中原迈出了第一步。慕容垂从战前决策到前锋出征,自是功不可没,可他的精彩表现,更加激起慕容俊心中的妒火。班师回朝后,他并没有打算肯定慕容垂的功绩,直到永和八年慕容俊称帝,定都蓟城(今北京)后,在燕卫将军慕容恪、抚军将军慕容军、左将军慕容彪等人的屡次举荐下,他才很不情愿地封慕容垂为吴王,后又封他为征南将军、荆充二州牧。

父王的去世,皇帝哥哥的排斥打压,让慕容垂变得更加刚强,或许到此时,他才真正成熟起来。在家国霸业的责任面前,他依然尽心尽力,没有一丝怨言。镇守信都期间,他开阔疆域,火收东北之利,后进军塞北,又大败敕勒,安定了北方边境。但悲剧的是,他越是做得好,就越使得皇帝二哥更加视他为眼中钉。

1/41


标签: 慕容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