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的一句话贻误两宋三百年!他说了什么真相究竟是什么?

cht 2023-09-29 8次阅读

  一提到北宋,人们就立马就会想起“积贫积弱”这个词。北宋确实是历史上一个比较奇葩的朝代,用四个字可以概括,富而不强!北宋时期,国家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尤为发达,甚至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堪称富裕的北宋却从未强盛过,不仅没能收复燕云地区,对外战争还屡吃败仗,不得不用大量“岁币”供养辽、西夏。北宋为何会“富而不强”呢?其实这缘自宋太宗赵光义的一句话!

  一句话成为三百年国策

  其实宋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锐意进取的,他完成兄长未竟的统一事业,收吴越,灭北汉,但在燕云十六州问题上跌了跟头。979年7月,宋太宗亲率大军与辽军在幽州城外的高粱河展开激战,结果宋军惨败,宋太宗身中箭伤,险些被擒。986年,宋太宗调遣20万大军北伐,结果在此遭遇惨败,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

  经过两次失败,宋太宗完全丧失了锐气,毕竟他不是军人,缺乏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991年,宋太宗对近臣们说了一句话,最终将北宋送上不归路,影响两宋近三百年命运!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的一句话贻误两宋三百年!他说了什么

  “守内虚外”出了大问题

  后人将这句总结为四个字,“守内虚外”,成为北宋王朝的三大国策之一!但宋太宗的这话为宋王朝引出了大问题!

  其一,“冗兵”问题。宋朝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一遇到自然灾害,就大量招募军队。宋太祖时全国军队才37.8万,宋太宗时66.6万,宋真宗时91.2万,宋仁宗时125.9万,此后北宋军队一直保持在110万左右。庞大的军队给北宋造成的极大的财政负担,根据宋人的说法,“十分之九以供之,而犹不足者,兵是也”。

  

赵光义的一句话贻误两宋三百年!他说了什么

  其二,武将地位低下,军队缺乏战斗力。宋朝皇帝通常用文官或者宦官领兵,武将地位极为低下,即使出现一两个有能力的武将(如狄青),也备受文官集团的打压。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宋朝空有数十万大军,可是战斗力极差。所以当金人进犯时,宋军的数量虽是其数倍,但依然无法挽救王朝的覆灭。

  两宋王朝最后的命运

  守内虚外,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两宋三百年间,虽然农民起义次数很多,但没有爆发过特大规模的,换言之宋王朝没有颠覆在自己人手里。但防的住“内贼”,不见得就能防住外敌。1127年,孱弱的北宋王朝最终被金人所灭。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依然延续了北宋“守内虚外”的国策,加强对国内的控制,对外采取消极防御政策。1279年,南宋王朝被元人所灭。

  开国皇帝的气质往往会决定这个王朝的发展方向。赵匡胤是位马上皇帝,他希望通过收复燕云,迁都等方式来巩固国家政权,建立起一个繁荣富强的大一统王朝。赵光义是文人出身,在对外战争屡次失败的情况下,丧失收复燕云的信心,转而将统治的精力集中到如何防范国内,这就决定了北宋,甚至包括南宋的最终命运,防得住“内贼”,防不住外敌!

  皇帝是王朝最高统治者,但当上皇帝绝对不是件容易事!从起兵到称帝,汉高祖刘邦用了7年,光武帝刘秀用了3年,李渊用了7个月,赵匡胤用了3天,朱元璋用了16年。但时间并不能衡量一切,刘邦、刘秀、朱元璋一直在刀尖山游走,可谓历经生死;李渊、赵匡胤虽然时间短,但他们是苦练了几十年的“内功”,才最终脱颖而出!

  那么到底谁才是史上最容易、最轻松坐上皇帝的人呢?对于这个问题,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有过一段评述,“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隋文帝杨坚又是如何轻松登上皇位的呢,且看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

  1.躺着来机会,天上掉皇位!

  

赵光义的一句话贻误两宋三百年!他说了什么

580年5月,随国公杨坚正在家中养“足疾”,忽然被征召入宫。杨坚惴惴不安的来到宫中,见到的却是自己的老同学、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刘昉、郑译。一见面刘昉把北周宣帝病重消息告诉了杨坚,并且想趁着宣帝不能说话的机会,让杨坚矫诏辅政。杨坚再三推辞,最后刘昉撂下一句话,“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杨坚这才答应。

  问题来了,刘昉、郑译为何不自己出面辅政呢?拉上杨坚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首先,刘昉、郑译在朝中名声不好;其次,两人的身世背景无法与杨坚相比。杨坚既是外戚,又是关陇贵族中的佼佼者,把他推出来,更有说服力;另外两人与杨坚是同学,关系莫逆,自身利益可以得到保障。这就样,杨坚被封为大丞相,住进了太子的皇宫,离皇帝只差一步!

  2.翦除异己,半年搞定三叛乱

赵光义的一句话贻误两宋三百年!他说了什么

  杨坚刚刚矫诏辅政,麻烦就来了!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起兵叛乱。特别是尉迟迥,此人是宇文泰的外甥,声望极高,他一起兵,整个河北地区,纷纷响应。杨坚虽然是矫诏,但知道的就那么几个人,因此“大义”还掌握在杨坚手里,毕竟他代表着朝廷,所以北周军队只用了68天就把叛乱平定。

  搞定叛乱的同时,杨坚还在干着另外一件事,他以公主出嫁到突厥为借口,把北周宗室诸王召集到长安观礼。那时候信息不发达,宗室诸王不知道皇帝驾崩,杨坚辅政的事,就这么一一个被囚禁起来。三方叛乱被平定后,杨坚把这些毫无反击之力的北周宗室的男性成员,无论长幼,一律诛杀!

  完成这一切后,已经是581年2月,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的禅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隋文帝从矫诏辅政,到做皇帝用了7个月的时间,和他的内侄李渊大致相同,但他比李渊轻松的多,老谋深算的李渊一直在积蓄力量,纵然称帝后,统一天下还用了六七年的时间。因此史上得皇位最容易的人,非杨坚莫属!

  别人做皇帝都是主动“创业”,但杨坚的皇位似乎真的是“躺”着来的,充满了偶然因素。但其实在这背后,杨坚作为关陇贵族核心成员的背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说杨坚的即位,是偶然中的必然。


标签: 赵光义  一句话  贻误  两宋  三百年  说了  什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