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铜雀台赋》看被人误读千年的三国诽谤案是真的吗?

cht 2023-09-28 7次阅读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是曹操之子曹植曾奉父命所作《铜雀台赋》中的一句辞赋,然而令曹操父子始料不及的是,这样一句浪漫之作竟成为三国最大的桃色诽谤案的最有力的证词,而这起桃色诽谤案的制造者就是未出隆中而知三分天下的诸葛亮。

二乔者,乃当时江东名门望族乔公膝下的一对姐妹花,姐姐大乔,妹妹小乔。当时盛传“江东有二乔,河北甄芙巧”,也就是说三国时期最著名的美女有三名:大乔、小乔和甄洛。二乔到底有多美呢?史书对二乔美貌的描写着墨极为吝啬,只有《三国志》中说“皆国色也”,《江表传》中也只有三个字:“貌流离”,就是光彩照人的意思。总之是国色天香的二位美女。三国时期是个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男人时代,原本处于弱势的女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就更加边缘化和泡沫化了。所以三国时期关于女人的历史记载实在是少得可怜。如果不是后人像罗贯中这样的文学大家纵横挥笔泼墨,那可看的故事就更少了。

二乔的父亲乔公,本在东汉献帝朝中的官员。当时的汉朝早已名存实亡。丧妻之后的乔公辞官归乡,带着二乔姐妹俩隐居于安徽皖城。东汉建安四年,东吴的少年英雄孙策和周瑜带着军队攻下皖城。当时江东二乔的美名早已是家喻户晓,孙策和周瑜二人在打了胜仗之后,双双抱得美人归。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对周瑜的描写。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和孙策都是二十五岁,而大乔十八,小乔十六,都是青春年少。这两段婚姻看起来都无限光彩,美人配英雄,花好月圆。孙策曾说:“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孙策和周瑜婚后不久,孙策便不幸身亡,其弟孙权掌握了东吴的军政大权,而周瑜也坐上大都督的宝座,统领起东吴九郡八十一州的兵马。而此时志在鲸吞江南的曹操在北灭袁绍、南夺荆州之后,率领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虎视江东。偏安江夏一隅的刘备和诸葛亮深感唇亡齿寒的危机,便再商量之后由诸葛亮出使东吴,申述了孙刘联合、共同破曹的构想。但东吴君臣大都谈虎色变,对诸葛亮的构想深表怀疑,因而犹豫不决。为了尽快建立孙刘联盟,以实施破曹大计,诸葛亮便制造了这起震惊东吴上下的桃色诽谤案。

从《铜雀台赋》看被人误读千年的三国诽谤案是真的吗?


在一次商谈孙刘联盟可行性的讨论会上,诸葛亮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告诉周瑜说:“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恐怕周瑜不信,诸葛亮又添油加醋说:“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铜雀台赋》,文中写道‘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诸葛亮此言一出,便引起周瑜的勃然大怒。他大骂曹操欺人太甚,当下决定孙刘联手,攻破曹操。于是,便有了以后群英会、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一系列军事上的操作,结果大破曹操于赤壁。这一战不仅曹军八十三万人马损失殆尽,就连曹操自己也是丢盔卸甲,落荒而逃,若不是关羽放其一条生路,曹操必成为诸葛亮的刀下之鬼。然而,曹操并不知道,自己兵败赤壁、折戟沉沙是因一起桃色诽谤案而导致的结果,而自己恰是这起桃色诽谤案的男主角。

从《铜雀台赋》看被人误读千年的三国诽谤案是真的吗?

其实,《铜雀台赋》中的所谓“二乔”指的就是铜雀台内的两座廊桥,诸葛亮制造了这起桃色诽谤案,硬是生生地把曹操和江东二乔扯宰了一起。当然,周瑜之所以相信诸葛亮的诽谤,也决非是一时冲动,脑子进水。曹操的好色,乃世人皆知。他不仅妻妾如云,并且经常寻花问柳,而铜雀台正是他的美女集中营。建安十五年,曹操修建铜雀台,并在台内的每个房间里都配有一名绝色美女,以供自己享乐。即便在临死时,曹操还遗令这些美女每逢初一、十五要在铜雀台上对着他的陵墓大唱颂歌。而以二乔在当时的美名,他岂有不日夜思慕的欲望?再说,曹操在灭了袁绍之后,就曾传出他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争夺袁绍的儿媳妇、河北美女甄洛的绯闻。若是曹操攻占了东吴,那一定是“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而诸葛亮刻意制造的这桩桃色诽谤案便要变成现实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借古兴叹、想象奇绝的《赤壁》诗,为诸葛亮制造的这桩桃色诽谤案又涂上了一抹玫瑰的色彩。虽然二乔与曹操素未谋面,也没有任何实际的瓜葛,纯属莫须有的关系,但这桩桃色诽谤案不仅使铜雀台更加声名远播,而且也使火烧赤壁的故事更加生动。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121年前,北洋舰队有四艘战舰沉没在甲午海战交战区,它们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这“丹东一号”沉船位于鸭绿江口西南约50公里海域,所在地曾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时的交战海区。对于“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2013年11月、2014年4月,两次开展调查工作,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沉没战舰为重点,发现了一艘疑似清北洋水师的沉舰,由于对该沉舰的具体身份尚不十分明确,故将其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从《铜雀台赋》看被人误读千年的三国诽谤案是真的吗?

随着“丹东一号”身份被确认为致远舰,为期两年的水下调查阶段结束。10月4日,考古队将正式启动致远舰身份确认后的首次水下发掘行动。据悉,现在已有100多件沉船相关文物被打捞出水。主要分为3大类,即船载武器、船体构件以及船员生活用品。对于此前“丹东一号”究竟是不是“致远”舰?考古发现的机枪炮能否解开沉船之谜?随着“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正式启动,沉船的真实身份成为关注焦点。如今,对于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121年前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虽长眠水下多年,他与这艘铁甲战舰却始终被国人视为民族不朽的丰碑。日前随着“丹东一号”被确认为致远舰,邓世昌、致远舰乃至整个北洋海军,再度万众瞩目。有历史资料显示,这致远舰又称钢壳巡洋舰(也称防护巡洋舰或者穹甲巡洋舰),是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造价84万5千两白银,于1887年完工,并在当年11月运回。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激战五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管带邓世昌欲冲撞日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但被日舰击沉,同舰官兵246人同殉职,邓世昌与其爱犬同沉。仅7人获救。

从《铜雀台赋》看被人误读千年的三国诽谤案

其实,对于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建设北洋水师初期,主要通过海关总司英国人赫德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购舰。最先购入的是作近岸防御的小吨位炮艇,也被称作“蚊子船”。后来购入两艘可作远洋作战的超勇号及扬威号快速巡洋舰。不过在购买超勇及扬威时,李鸿章对赫德及阿姆斯特朗感到不满意。于是在订购更大型的铁甲舰时,改为向德国伏尔铿船厂购买,所建二舰即定远及镇远。及后李鸿章以尚余之款项,再向伏尔铿购置一巡洋舰,即为济远。中法战争后福建水师被歼,李鸿章得到批准再向外购买巡洋舰四艘。最初属意由伏尔铿按济远再造四舰。不过此时清政府朝野中对济远传出各种非议。

而相对于英国,德国当时仍属海军建设后起之辈,济远的型式为“穹甲巡洋舰”,本来是英国海军的新式设计。而济远为伏尔铿首次制造此类战舰。经过一轮的争议后,最后决定四艘巡洋舰建造合约分别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及德国伏尔铿各得其二。德国伏尔铿改为建造两艘装甲巡洋舰,即经远及来远。而由英国建造的二艘仍为穹甲巡洋舰,即致远及靖远。致远及靖远及分别于1886年9月及12月下水,1887年7月建成。北洋水师派出军官及水兵,到英国船厂所在纽卡素对舰只测试,然后连同在德国完工的经远及来远,于当年9月中一同开回。途中由英人总教习琅威理为统领,致远管带为邓世昌,靖远管带为叶祖珪。各舰于12月抵达厦门,正式加入北洋水师。

时值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激战五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管带邓世昌欲冲撞日舰吉野(日本资料为浪速)与之同归于尽,但被日舰击沉,同舰官兵246人同殉职,邓与其爱犬同沉。仅7人获救。北洋海军“致远”号穹甲巡洋舰有关致远舰沉没的原因一直认为是被鱼雷击沉,实际上当时中日双方参战舰艇中除了北洋海军“福龙”号头等出海鱼雷艇为攻击日本联合舰队“西京丸”号代用巡洋舰发射过2枚鱼雷,但因当时鱼雷性能太差,均没有命中外(一枚被西京丸船首的浪花打偏航向,一枚从西京丸船底穿过),均没有发射过鱼雷;致远舰沉没的原因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致远舰被一枚日舰的大口径炮弹击中舷侧鱼雷舱,引爆了存放在里面的“黑头”鱼雷(德国“刷次考甫”磷铜鱼雷),导致致远沉没。第二种观点认为致远舰水线处被大口径炮弹击中穿,锅炉被击中,导致锅炉爆炸使致远沉没。


标签: 铜雀台赋  被人  误读  年的  三国  诽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