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争”的立足点在于“无为”是怎么回事?

cht 2023-09-25 7次阅读

老子的无为不争贵柔守弱等主张,总会让人联想到无所事事、懦弱、避世等消极情绪,认为老子的思想保守、倒退,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思想截然相反。以孔子的伟大,尚且赞叹老子其犹龙耶,认为老子思想天造地化,神奇莫测,怎么可能被我们一眼看破呢?

老子思想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无为不争的处世原则,在于他的贵柔守弱天道精神,在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融合中,各家不断汲取老子的思想营养,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熠熠光彩,与儒佛两家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巍巍大厦。

老子“不争”的立足点在于“无为”是怎么回事?

老子不争的立足点在于无为

我们要读懂老子,首先要站在老子的角度看老子。如果非要做一个定位对比的话,我们以老子和孔子为例,孔子的定位是传克己复礼之道,明尊尊亲亲之礼,守上下尊卑之法,学建功立业之术,因此孔子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百折不挠,以报效国家。儒学是国学,也是我们接受的最早、最多的学说,因此最容易先入为主,以孔子思想来衡量包括老子在内的诸子学说。

老子“不争”的立足点在于“无为”是怎么回事?

而老子是周天子的守藏史,他的定位是王室顾问,他的所想所言必须站在天下苍生的角度,为君主考虑,向君主进言,所传者无不是内圣外王之学,所言者无不是尊道贵德之说,道法自然,因此人也要法自然、去伪饰、尚无为。作为历史学家,老子看到了纷争带来天下大乱的悲剧,作为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看到了天道自然的伟大和人类因可欲妄为酿造的苦果,故提出罪莫大于可欲的结论。因此他的无为是建立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大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个我指的就是君主,统治者。老子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恣意妄为、为所欲为、侵夺算计的名利之心而言的,并非韩非子所云君无为,臣有为的现世事功和心机谋算术法手段,也非朱熹子所云无所事事、表面无为,实则无所不为的权谋思想。

老子“不争”的立足点在于“无为”是怎么回事?

老子主张的无为,是无违逆事物自然天性和规律的为,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事物内在规律,自然而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老子崇自然而尚无为的政治主张是针对昏乱社会开出的一剂良方,无为的目的在于济世救人。在此政治理想之下,老子提出无为的基本原则是不争,具体表现是持守清静,不为所欲为,将权力具象成繁多的约束,对老百姓的生活横加干涉。如此才能以达到上下和融,天下太平的政治目的。不争的基本内涵是能而谦让老子的不争是指本身具有争的能力,而无心于争;是胸怀宽广能容天下的包容,是能而不争。老子在第二十八章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第二十八章是老子对能而不争基本内涵的阐释,即自身雄强,却抱守雌柔之心,不与他人争短长;自己明白四达却不矜夸傲物,看起来就像很愚昧的样子,不处处显耀自己的博闻广识;知道自己荣耀在身,却能虚怀若谷,不事张扬炫耀。只有这样能而不争,甘居下位,才是真正的不争。

老子“不争”的立足点在于“无为”是怎么回事?

所以,老子所言之不争,不是平庸无能、任人宰割的窝囊废,而是有能力、能善谦让的至德上德,第四十一章说上德若谷,最崇高的德,就像溪谷那样低下而能量巨大。  大而不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是老子告诉君王,有为之为,天下离乱;无我之德,天下归心,就像天下之水归之大海一样。百川之水,汩汩滔滔,最终归流于江海。江海无不容纳之,以其善下也。

无我之至境,乃不争之至德。不争重在心不为物所役,神不为名所累,以其不为物役,不为神累,不与人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云: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己难。能让天下人都忘掉自己的存在,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标签: 老子  不争  立足点  在于  无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