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简介: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cht 2022-04-02 13次阅读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

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光弼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

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

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

上元二年(761年),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次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

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 ,今已佚。

《全唐文》录有其文。

image.png

人物生平

契丹骁将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归降,累官朔方( 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节度副使,封蓟国公( 一作郡公),以骁勇善战出名,在反击突厥战争中暴卒,获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

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

他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

李光弼为父守丧时,严遵礼法,之后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

天宝五载(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

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将所受的礼遇,也不能与他相比。

王忠嗣曾说:“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不久后,李光弼袭封父爵蓟郡公。

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 。

天宝八载(749年),经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表,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也就是实际上的朔方节度使。

安思顺爱慕李光弼的才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讯后,托病辞官。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十分可惜,便奏请玄宗,将他召回京师长安 。

出奇制胜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反叛。

郭子仪欣赏李光弼的军队才干,向玄宗推荐他。

玄宗下诏命李光弼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河东节度事兼云中太守,后又加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

李光弼受命后,第一个目标是收复常山郡( 今河北正定),该郡地处叛军南北咽喉,战略位置十分主要。

李光弼率领朔方军五千进攻常山,当地团练兵将自己的将领史思义绑来投降,李光弼善待史思义,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供出叛军动向。

次日,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义“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的策略,守城不出,分属下兵马为四部,以劲弩五百连番射敌,叛军死伤惨重,只得退兵。

当叛军在野外吃饭时,李光弼派轻骑数千,突然袭击,一举消灭叛军五千,收复常山郡九县中的七县。

其后,李光弼与郭子仪又率领唐军在嘉山( 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决战,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级,俘一千余人、战马五千匹。

河北十余郡闻讯,纷纷重新归顺了唐军。

太原之战

嘉山之战后,李光弼想趁势攻取叛军的老巢范阳郡,以绝其根基。

但适逢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逃奔蜀地,人心惊骇。

此事遂被搁置。

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在灵武( 今宁夏灵武)即位的唐肃宗遣使追命郭子仪和李光弼赶赴灵武。

八月,二人抵达,受到肃宗召见。

肃宗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使相,仍任节度使之职。

并特加其为北都太原留守。

此后,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

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听闻史思明即将攻城,都非常胆怯,想要筑墙抗敌。

李光弼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叛军快到了才修墙,只能空耗人力。

”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

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他还在城上安装石炮( 抛石器),击毙大量叛军;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

此时,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留驻的蔡希德等人疲惫不堪。

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斩首七万余级,缴获大批军械。

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

他又进收清夷、横野等军,击破攻击好畤、大横关一带的叛军分支。

战后,李光弼转拜检校司徒。

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首次重大胜利和主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

李光弼充分发挥了军队才干,此战为后来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具有主要战略意义。

胜利消息传到灵武,肃宗下诏奖赏李光弼,加他为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兼同平章事,封魏国公。

朔方节度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肃宗再次诏李光弼入朝,升他为侍中,改封郑国公。

九月,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十万大军讨伐安庆绪,因为肃宗不相信二人,不设主帅,只派不懂军队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诸军。

唐军出师后,在获嘉击败叛军,斩首四千级,捕虏五百人。

叛将安太清逃至卫州防守。

安庆绪派七万军事援救卫州。

唐军大破安庆绪,斩首四万级,缴获铠胄数十万,攻占卫州。

唐军又在愁思冈击破叛军,并趁势围攻邺城。

安庆绪求救于史思明。

史思明出动十三万军事援救邺城。

次年三月,双方爆发相州之战,史思明率军奋战,李光弼等率部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被杀伤的人数几乎相等。

郭子仪率部在后,还未来得及布阵,突然大风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即使近在咫尺却看不清。

唐军与叛军都大惊,各弃兵仗辎重,分向南、北方面溃退。

此役后,唐军各部相继引还。

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整敕部队,全军以归。

战后,鱼朝恩把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

乾元二年(759年)七月,肃宗夺剥夺郭子仪兵权,命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率五百亲兵赴洛阳,统帅朔方军。

image.png

河阳之战

乾元二年(759年)八月,李光弼又被任命兼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

汴州节度使许叔冀叛降史思明,致使汴州失陷,叛军甚至南下江淮一带。

李光弼缓行至洛阳后,决定撤出洛阳,移军河阳,留洛阳空城给史思明。

十月,史思明进攻河阳,李光弼先设计诱得史思明所部良马千余匹。

接着又用木杆铁叉叉住史思明在黄河上的火船攻势。

史思明损兵折将,亲率大军再进攻河阳,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内藏刀,表示自己宁死不降的决心。

三军为之感动,部将李抱玉、荔非元礼等率兵奋勇杀敌,大败叛军,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获马两千匹,军资、武器数以亿计,叛军大将周挚、徐璜玉、李秦授等都被擒获,叛将安太清退守怀州。

河阳之战,李光弼再次表现了杰出的军队才干,此役的胜利,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

史思明不知周挚等已经战败,还在攻河阳南城。

李光弼在河边向其展示俘虏,并趁势攻怀州,史思明来救,李光弼迎击于沁水之上,又将其击败。

安太清在怀州拒守一月有余,李光弼令部将仆固怀恩、郝廷玉由地道而入,里应外合,攻克怀州。

安太清等被生擒,送往朝廷。

乾元三年(760年)正月,肃宗加李光弼太尉兼中书令。

中兴第一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不听李光弼正确意见,命李光弼冒险进攻洛阳。

李光弼无可奈何,留李抱玉守河阳,自己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进攻洛阳。

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军令,不在洛阳城北邙山而在平原布阵,致使大败,唐军只好退守闻喜( 今山西闻喜)。

史思明虽然获胜,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唐军也因此得以休整。

肃宗将邙山之败归罪在仆固怀恩身上,加李光弼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营节度使。

后又任命他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统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 今江苏盱眙),进攻史朝义军。

监军使以台州( 治临海,今属浙江)人袁晁领导的浙东( 治越州,今浙江绍兴)义军势大,李光弼兵少,请他退保润州以避叛军锋芒。

李光弼说:“朝廷安危系于我一身,现在敌人虽强,但不知道我的兵力多少,如果我出其不意,敌人自当退走。

”径直前往泗州,旋即先克许州( 今河南许昌),活捉史朝义将李春,再入徐州( 今江苏徐州)。

当时,大将田神功平定刘展之乱后,滞留在淮南不前;尚衡、殷仲卿等在兖、郓两州相互攻击;来瑱不听朝廷诏令,坚持留在襄阳。

朝廷深感忧虑,等到李光弼到了许州后,史朝义退走,田神功急忙返回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等都畏惧李光弼的威名,相继入朝觐见。

宝应元年(762年),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

旋即挥军收复许州,斩得叛军首级一千余级,擒获叛将二十二人。

史朝义分兵进攻宋州( 今河南商丘),李光弼领军救援,将其击退。

李光弼又派部将张伯仪等率领各军,向袁晁义军发起攻势。

十二月,唐军在衢州(治信安,今浙江衢县)击败义军。

此年,江南人方清在歙州( 治今安徽省歙县)率饥民起义。

朝廷命李光弼分兵讨伐。

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

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队才干,指挥唐军歼灭叛军有生力量,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同年三月,官军再次击败袁晁义军。

四月,经十余次交战,唐军最后击败义军,俘获袁晁。

其弟袁瑛率军突围,不久后亦被困死于宁海紫溪洞中。

此后,代宗下诏增李光弼实封食邑二千户,授其一个儿子为三品官,又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于凌烟阁。

李光弼在徐州,只决断军旅之事,其余一切事务,都委托由判官张傪处理。

张傪为政精明,处理事务十分自如。

诸将奏事,李光弼大多让张傪参与商议。

诸将事奉张傪,如同事奉李光弼,因此军中整肃,东夏( 泛指东部)得以安宁。

愧恨长逝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但是却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妒忌和陷害。

宝应二年(763年)初,吐蕃在仆固怀恩的引诱下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

代宗出逃陕州( 今河南三门峡市),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行在。

李光弼胆怯遭到鱼朝恩等陷害,迟延未去。

其后,吐蕃被关内副元帅、中书令郭子仪打败。

代宗返回长安后,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李光弼再借故诏书未至推辞,率军回到徐州收租赋。

代宗再诏李光弼入朝,李光弼胆怯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加害,仍不敢去长安见驾。

七月,代宗改元“广德”,赐李光弼一子三品官,并加实封食邑三百户。

起初,李光弼治军严整,先谋后战,能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名震天下。

凡是他下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

后来,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 。

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感到耻辱、惭愧,致使忧郁成疾,于广德二年(764年)七月十四日(8月15日)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代宗为其辍朝三日,遣使吊恤其母,追赠太保,谥号“武穆”。

出葬之日,命百官送葬至延平门外。


标签: 李光弼  唐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