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第三卷百病主治火热具体内容是什么?

cht 2022-03-31 9次阅读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纳“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

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

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物种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三卷·百病主治·火热

释名

有郁火、实火、虚火,气分热、血分热、五脏热、十二经热。

image.png

升散

柴胡: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除肌热潮热,寒热往来,小儿骨热疳热,妇人产前产后热。

虚劳发热,同人参煎服。

升麻:解肌肉热,散郁火。

葛根:解阳明烦热,止渴散郁火。

羌活:散火郁发热。

白芷:散风寒身热,浴小儿热。

水萍:暴热身痒,能发汗。

香附:散心腹客热气郁。

泻火

黄连:泻肝胆心脾火,退客热。

黄芩:泻肺及大肠火,肌肉骨蒸诸热。

肺热如火燎,烦躁咳嗽引饮,一味煎服。

秦艽:阳明湿热,劳热潮热骨蒸。

连翘:少阳阳明三焦气分之火。

大黄:泻诸实热不通,足太阴手足阳明厥阴五经血分药。

栀子:心肺胃小肠火,解郁利小便。

地骨皮:泻肺火肾火胞中火,补正气,去骨间有汗之蒸,同防风、甘草煎服。

石膏:除三焦肺胃大肠火,解肌发汗退热,潮热骨蒸发热,为丸散服。

食积痰火,为丸服。

小儿壮热,同青黛丸服。

白颈蚯蚓:解热毒狂烦。

犀角:泻肝凉心清胃,解大热诸毒气。

缓火

甘草:生用,泻三焦五脏六腑火。

黄芪:泻阴火,补元气,去虚热。

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人参、黄芪、甘草:益气泻火、除肌热燥热之圣药,甘温除大热也。

麦门冬:降心火,清肺热虚劳客热,止渴。

五味子、人参、麦门冬:清金滋水、泻火止渴、止汗生脉之剂。

天门冬:肺劳风热,丸服。

阴虚火动有痰热,同五味子丸服。

甘焦根、菰根、芦根、天花粉:并主大热烦渴。

栝楼根:润肺降火化痰。

饮酒发热,同青黛、姜汁丸服。

妇人月经不调,夜热痰嗽,同青黛、香附末服。

山药:除烦热,凉而补。

梨:消痰降火,凉心肺。

image.png

脉有伏匿图

滋阴

生地黄:诸经血热,滋阴退阳。

蜜丸服,治女人发热成劳。

蜜煎服,治小儿壮热,烦渴昏沉。

熟地黄: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虚燥。

同生地黄为末,姜汁糊丸,治妇人劳热。

当归:血虚发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日夜不退,脉洪如白虎证者,同黄芪煎服。

丹参:冷热劳,风邪留热。

牡丹:治少阴厥阴血分伏火,退无汗之骨蒸。

知母:心烦,骨热劳往来,产后蓐劳,热劳。

泻肺命火,滋肾水。

黄檗:下焦湿热,滋阴降火。

各经火药

肝气,柴胡。

血,黄芩。

心气,麦门冬。

血,黄连。

脾气,白芍药。

血,生地黄。

肺气,石膏。

血,栀子。

肾气,知母。

血,黄檗。

胆气,连翘。

血,柴胡。

小肠气,赤茯苓。

血,木通。

大肠气,黄芩。

血,大黄。

膀胱气,滑石。

血,黄檗。

胃气,葛根。

血,大黄。

三焦气,连翘。

血,地骨。

包络气,麦门冬。

血,牡丹皮。

各经发热药

肝气,柴胡;血,当归。

心气,黄连;血,生地黄。

脾气,芍药;血,木瓜。

肺气,石膏;血,桑白皮。

肾气,知母;血,地黄。

胆气,柴胡;血,栝楼。

小肠气,赤茯苓;血,木通。

大肠气,芒硝。

血,大黄。

膀胱气,滑石;血,泽泻。

胃气。

石膏;血,芒硝。

三焦气,石膏;血,竹叶。

包络气,麦门冬;血,牡丹皮。


标签: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