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并非负心汉:因得罪说书先生而成恶搞典型真相还有哪些?

cht 2023-09-08 10次阅读

陈世美已经成为负心男人的代名词,那是因为戏剧《铡美案》的深远影响。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极受民众喜爱。上世纪70年代末,刚结束“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很多传统戏剧又重现舞台。湖南衡阳市便上演《秦香莲》,场场爆满,买不到票。某单位一员工得了癌症,躺在医院,领导上门慰问,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就是想看一场《秦香莲》。领导听了很感动,与有关方面联系,为他买到一张票。当他看到包龙图的铡刀高高举起,喜新厌旧的驸马陈世美即将人头落地时,感到此生没有白来,脸上充满欣慰。

  老百姓欢呼包龙图,痛恨陈世美。他们认为确有其事。历史上确有陈世美这个人,但他不是宋代人,而是清代一名官员。他没有喜新厌旧,是一位口碑不错的干部。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士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

  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同京赶考时,曾以钱财相助,因遭总管家回绝,顿生报复之心,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妻灭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戏剧《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世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庭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死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

  有人也许会问:陈世美被冤枉也是清朝的事,怎么会扯到宋朝、扯到包公身上去了呢?这就源于一次偶然的恶搞。相传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某地请来一个戏班子,先演《陈州放粮》,再演《秦香莲抱琵琶》。本来《陈州放粮》演的是宋朝,《秦香莲抱琵琶》演的是清朝,风马牛不相及。《秦香莲抱琵琶》演到中午,看的人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激动。按预定情节,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又是到此煞戏了。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乱转,不敢在前台露头,赶紧溜到后台。这时,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未下装,他问:“台下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掌班的一见“包公”,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他说:“快,快到前台接着往下唱。”

  “包公”说:“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说,“陈世美那么大的驸马官,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黑脸包公只得重新弹衣整冠,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上场了。按照掌班的策划,迎合观众的心理,他高高举起铡刀,将陈世美咔嚓了事。台下一片呼声。从此,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变成大戏《铡美案》,越唱越火,陈世美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曹丕,曹操的儿子,在三国中以文采而闻名,人称建安七子之一,但曹丕除了文学成就之外,还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不知道是历史学家有意隐瞒,还是因为其文学成就实在太高,私生活实在太丰富了,人们记起他的时候,总会跟一些花边新闻沾上。不过我们今天不聊花边,只谈武学。

曹丕生于中平四年,他在《典论》的自叙中说,汉初平初年时,年仅五岁,曹操便开始教他射箭,“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十岁的时候,跟从曹操南征张绣,张绣降而复叛,曹操贴身侍卫猛将典韦战死,长子曹昂及侄子曹安民双双阵亡。而曹丕“乘马得脱”,以十岁的年龄,从乱军中得脱,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因为他是小孩子,被敌人轻视而放过的,但如果曹丕当时只是个普通的小孩,没有独到的武功,他敢跑,他能跑得成功吗。连曹丕自己都感慨:“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

可能是因为这次乱阵中逃生的经历,曹丕“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輒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一方面是以世家子弟为游猎之趣,另一方面怕也是为了自卫而经常修炼。常年的练习和实战使得他对射箭一道颇有心得,在曹操破袁绍获冀州后,各地进贡名马良弓庆贺,他与曹真在邺城试用打猎,一日猎获“獐鹿九,雉兔三十”,对当时的情景,作为文人的曹丕曾有几句精彩描写:“秽、貊贡良弓,燕、代献名马。时岁之暮春,勾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这一番妙文着实是令人悠然神往,遥想当年,正是“岁之暮春,勾芒司节”,两个鲜衣怒马的青年才俊,在阳光明媚,轻风拂面的野外,乘燕代名马,持秽貊良弓,“弓燥手柔”,于“草浅”间飞驰,逐“兽肥”而骑射,是何等的风姿及意境。

当然,说曹丕的武功不能不说他的射箭,这门从小就练起的技能,确实高出常人一筹。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曹操的头号幕僚荀彧前来征曲蠡的军中犒军,和曹丕谈起射箭之事,曾夸曹丕道:“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而曹丕也不客气,他不以为然的说:“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这已经是到了要求射者不用思考,便可以随时在马上的任意角度张弓射箭的地步了,而且不单单要求技术的熟练,还有追求起艺术美感了,若放到现在,也许可以挑战奥运会了。

荀彧似乎还有些不信,笑道:“乃尔。”意思是说到了这个地步了啊,曹丕便接着道:“埒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輒中,非至妙也。若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他所说的大意是,山坡经常走过的地方就有了路,而弓箭在训练中练得久了自然会命中的目标,但这样的话,即使每发必中,也不算至妙。那要怎么样呢?要骑在马上奔驰的时候,进入草很密的地方,迎头拦击狡猾的野兽,横截轻灵的飞禽起飞的路线,而使得箭不虚发,要攻击的目标必定被命中,这样才可以说是至妙了。

他这一番话,已经是将兵法化入了武技中,要求事先估计预测对方要经过的路线而加以攻击,以求一击必中。不单是地看见了目标瞄准、射击这么机械简单,而是要有准确快速的预测判断和极其快速熟练的技巧综合起来才可以做到的。

大家都知道曹丕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但是射箭并不是他最好的武艺。其实曹丕五岁起习骑射,他的剑法也是从小学起的。

曹丕学剑的老师就是一代大侠史阿,曹丕的剑法到底学到了什么程度,有一次他在和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一批武将们喝酒论武的时候,大家讨论起剑法来,其中的奋威将军邓展,一向号称“善有手臂,晓五兵”,即擅长拳脚功夫,又精通各种兵器,而且可以“空手入白刃”。曹丕与他聊了很长时间,说道:“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这么一说,邓展自然是不服气,于是要求和曹丕比剑。

当时大家正是喝酒喝得酒酣耳热的时候,曹丕可能也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剑技和理论,便欣然应承,和邓展以酒席上所食的甘蔗为剑,双双下场比试。到了场中,两人几次交锋下来,曹丕接连三次击中邓展的手臂,席上观战的众将纷纷大笑,这一来,邓展的脸上可就挂不住了,又不是很服气。便要求曹丕改换攻击目标再来一次,曹丕说我的剑法很快,所以不太容易进攻中宫,因此只能攻击你的手臂,而邓展则坚持要求再比一次。于是,二人再次交手,结果曹丕击中了他的脸,顿时观战诸将于“坐中惊视”。

曹丕在还座以后笑着对邓展说:“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于是“一坐尽欢”。曹丕在这次比武中,充分显露了他在武学上的高明造诣。

后来,曹丕又一次跟邓展交手。

这次邓展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以及曹丕说了自己的剑术特点后,估计是一改打法,依仗自己的“善有手臂”,身手矫捷,说不定是邓展力大也未可知,总之是想仗剑和曹丕硬碰硬,突击曹丕的中宫。哪知曹丕早料到了这一着,“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便兵行诡道,“因伪深进”,而邓展中计,遂“果寻前”,曹丕见他中计,移动身法避开他的攻势,“余却脚鄛”,结果“正截其颡”,使得“坐中惊视”。

这次邓展不服都不行了。当然,曹歪在其它兵器上也有成就,这个先留着以后慢慢研究吧。


标签: 陈世美  并非  负心  得罪  说书  先生  而成  恶搞  典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