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张学良特别痛恨的一首诗究竟写了什么?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cht 2023-09-08 9次阅读

  这首诗我最恨了,我跟她(朱五)不仅没有任何关系,我都没跟她(朱五)开过一句玩笑!

  到底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我张学良如有卖国的行为,你们就是将我的头颅割下,我也是情愿的。

  晚年的张学良对唐德刚(历史学家,著有《张学良口述历史》)曾不止一次地提及一首诗。

  在张学良心里,这首诗不仅伤害了他,而且冤枉了他,使他终生背负卖国的恶名。

  这首诗就是马君武写的《哀沈阳》: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1927年,马君武回到家乡,受广西省政府委托,创办了广西大学,并先后三次出任广西大学校长。1940年,年近花甲的马君武给广西大学留下“勤恳朴诚”的四字校训后,累死在大学校长的任上。

  由于办学有成,“始终致力于改造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时人将这位广西大学校长与北大校长蔡元培并列,一时有“北蔡南马”之誉,周恩来更是称其为“一代宗师”。

解密:张学良特别痛恨的一首诗究竟写了什么?

  张学良为何终生背负卖国的恶名,只因有人写了一首诗1931年11月20日,马君武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感时近作”两首诗,其中的一首就是《哀沈阳》。其时,日本关东军已经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坚决奉行不抵抗主义,以致日本轻而易举便侵占了辽、吉两省,黑龙江省也在迅速陷落之中。

  这首《哀沈阳》一经发表,恼恨张学良三年前通电易帜不愿卖国的日本人闻风而动,在报上大肆攻讦张学良糜烂荒唐的私生活,以败坏张的名声。南京中央政府蒋介石等人也乐见由张一人来顶东北失土之责。如此这般,一首极为寻常的诗,终于弄出了巨大的动静,以致举国尽知,流传百年。打那之后,在国人的眼中,张学良便是一个性喜风流、为色祸国的花花公子,头上结结实实戴上了一顶不抵抗将军的帽子。

  一首五言四句诗,竟有如此大的威力和影响!马君武大感意外,也颇为自得,竟自诩此诗堪称是民国版的《圆圆曲》。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张学良因久吸鸦片,弄坏身子,正住在北平协和医院疗养。事变爆发当夜,张临时出院陪着英国驻华大使夫妇,坐在一个包厢里观赏梅派京戏《宇宙锋》。按理说国难当头,陪人看戏也是不合时宜,但当晚演出系为辽西水灾筹款,张学良出席应景自有道理。况有外国使节在侧,兼有外事活动性质,更是张学良这位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司令、北方七省最高军政长官的职份所在。由此足见当时张学良根本没有时间与诗中所涉的三位女士演绎风流。

  况且历史也证明,三位女士中,影星胡蝶与张学良终生未谋一面。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胡蝶正在天津,一周后才为拍电影《自由之花》抵达北平。稍有嫌疑的是朱五与赵四两人,但据张学良自己晚年口述,跟朱五小姐他连一句玩笑都未开过。至于赵四,两人早在1926年便相识了,至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二人相处日久,即便亲密厮守,也不应再作香艳故事来看。

  那么,马君武为何要黑张学良呢?

  据张学良当年秘书惠德安回忆,九一八事变后不久,马君武曾担任过北平私立民国大学校长,由于办学基金甚少,必须另外筹措经费维持。因张学良此前就有创办东北大学和捐助大笔款项支持张伯苓先生主办南开大学的故事在,马君武便亲自登门拜访张学良,请其出钱助学,不料竟遭拒见。

  尽管马君武后来放软身段,甚至不惜“低下勇武的头颅”,在张的公寓外苦守一夜,成功逼迫张学良出来见他,但张学良最终还是以“现今军事费用,已穷于筹措,先生所需经费,实在爱莫能助”为借口,当场回绝了马君武。

  至于素来好交朋友、出手阔绰的张学良当时为何拒见马君武,惠德安说那是因为当时张的身体不好,加之东北局势紧张。言外之意,张无心搭理闲人。

  但以马君武一贯的行事风格,若非倾心教育,让他低头求人几乎没有可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生都是人求他,唯有办学他求人。因此,他对张学良因恼生怨。或许,这正是写《哀沈阳》的动机,却可怜张学良,莫名背负了一世罪名。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这是北宋诗人林逋笔下著名的《山园小梅》的诗词。尤其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林逋的北宋诗坛大家之名早为人所知,但鲜为人知的这位诗坛大家还是历史上最特立独行的光棍达人。

  林逋,字君复,人称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少时苦读力学,通晓经史百家;性情孤高,喜好恬淡;自甘贫困,不趋荣利。年轻时代漫游江淮,不惑之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便叫门童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据宋代学者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记载:“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解密:张学良特别痛恨的一首诗究竟写了什么?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孤山,闻其名便知,乃杭州西湖中的一孤峙之岛,山外碧波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梅花广植寒香远送,其景色早在隋唐时就已闻名遐尔,隋朝时曾有“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的诗句流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运脚低”的佳句。

  林逋独居孤山,20年不入杭城,种梅养鹤为伴,人称“梅妻鹤子”。对此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他曾赋诗曰:“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也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林逋远离尘世,虽然孤独寂寞,却体现出一种人格精神,也造就了几分清风傲骨。

  宋仁宗天圣年间,梅尧臣拜访林逋,在孤山前点燃枯枝败叶,围火彻夜畅饮长谈,一时被传为佳话。不久,范仲淹也曾前来拜望林逋,畅游孤山,诗文唱和,流传千古。林逋去世后,欧阳修曾为之叹曰:“白逋之卒,湖山寂寥,无有继者。”其推崇之重,无以复加。陈与义更是慨然赋诗:“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苏轼来杭州出任通判时,林逋虽已过世五十年有余,但苏轼对这位“不慕红尘只羡仙”隐逸诗人的清风傲骨仍是十分的感佩,尤其对林逋的那首咏梅诗《山园小梅》中的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推重有加,曾赋诗曰:“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

  东野,乃唐代大诗人孟郊,孟郊为人耿介倔强,终生潦倒,故诗多寒苦之音,其以《游子吟》最为著名。在中唐诗坛上,孟郊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开创者之一。其诗风清奇,以“苦吟”著称,因其诗风与诗人贾岛近似,苏轼曾称之为“郊寒岛瘦”。留台,即北宋书法名家李建中,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晚年居住西京洛阳时,求掌西京留守御史台,故人称之为李留台。其书法骨肉停匀,神气清秀,“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黃庭坚就曾以“肥而不剩肉”的世间美女赞誉其字。苏轼盛赞林逋诗书,似唐之东野、宋之留台,可见林逋不但清风傲骨令人敬佩,而且其满腹才华也不同凡响。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但不能说他心中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之情。“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在林逋的这首《相思令·吴山青》词中,林逋以一个女子口吻写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与心上人相恋却因故未能永结同心,终致于孤单一生。

  宋室南渡之后,杭州成为了京都。朝廷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庙,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全部迁出,可唯独留下了林逋的墓地。后来有盗墓贼以为林逋是一代名士,墓中的珍宝必定极多。于是便去盗墓。可是林逋的坟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台端砚和一支玉簪。端砚乃砚之珍品,那是林逋自用之物;而这只玉簪分明是见证林逋爱情的信物。终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刻骨铭心的前尘往事,才让他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就心如止水,归隐林泉独身终老此生呢?

  林逋才华横溢却隐居山间,终身不仕不娶,过着“梅妻鹤子”的清淡生活,可谓是古代最特立独行的光棍达人。林逋的“梅妻鹤子”的清风傲骨和文坛流传的千古佳话一时使孤山名动天下,许多文人骚客和商贾豪富纷纷前来孤山踏青寻芳,发思古之幽情,闲暇时便来这孤山南麓的西泠茶社喝上一杯虎跑水泡的龙井茶,远眺西湖秀色,领略杭城风情。


标签: 解密  张学良  特别  痛恨  首诗  究竟  写了  什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