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作品欣赏】文学家韩愈的简介真相究竟是什么?

cht 2023-09-07 8次阅读

韩愈出生在唐朝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他生在官宦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在朝中或者地方为官的。所以韩愈自幼就深受家风的熏陶,七岁能言,十二岁能文,少时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天赋。韩愈字退之,世人称他为韩昌黎,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韩愈

韩愈

韩愈早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无奈时运不佳,前后七次都未能成功。但是韩愈却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他自信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一直坚持不懈。当时也有人看出了韩愈的才干,董晋就是其中之一。董晋举荐韩愈为宣武军的观察推官,韩愈在董晋帐下做了三年。后董晋病逝,韩愈扶着他的灵柩离开宣武军。没想到四天后军中就发生了变乱,韩愈因为提前离开躲过了一劫。

回到徐州的韩愈终于在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通过了考试,第二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又一年被提升为检查御史。由于韩愈说话直接,话语直入事情的要害,道理深刻有力,所以时常受到那些小人甚至是皇上的不满,也由此韩愈数次被贬地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谏迎佛骨,由于韩愈对唐宪宗说的太直接,令宪宗大发雷霆。韩愈差点因此丢了性命,辛亏一些明事理的大臣和皇亲们劝解,韩愈才被贬到潮州。

韩愈为人胆大,遇事不退缩,这些也都清楚地反映在他的为官生涯和文学创作当中。公元821年,镇州兵变,朝廷派韩愈前去安慰。当时众人都为韩愈可惜,因为此去危险重重,连皇帝也为决定感到后悔。不过韩愈义不容辞,孤身前往镇州,以自己的凌然正气和有理有据,深刻有力的言语说服了镇州的将士。韩愈的气魄和远见卓识是古今难得,故而后人对他的推崇是极高的。

韩愈山石

据历代考证,常认为韩愈在公元801年离开徐州赶赴洛阳的途中,游经洛阳北出的一座寺庙,作下了这首《山石》一诗。不过《山石》描写的并不是真正的石头,它只是以诗开头的一个词,也就是“山石”作为题目的。这首《山石》是一种诗篇的山水游记,是以前后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大致讲述了韩愈在傍晚行路,入寺,夜晚的景色以及第二天天明的景象。

《山石》

《山石》

全诗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写的是黄昏到行到寺庙的所见。写到了复杂难行的山路,荒凉凄清的古寺,还有宽大的芭蕉和肥硕的栀子。第二部分写的是寺庙僧人的热情招待,还有韩愈偶遇寺庙中已经年久稀薄的古壁画的兴奋。后入了深夜后,山中不绝的虫鸣声,还有清泠的月光挥洒下来的清凉。第三部分是韩愈晨起赶路的所见和所感。雨后的深山云雾缭绕,道路难寻难行。后韩愈寻得出路欣喜不已,一路上崖壁上的鲜花,山涧里的清澈流水,路边的挺拔松柏无不令韩愈心境舒畅。最后一部分是韩愈有感于眼前的景物,想到人生就应该随着自己的性子,否则就像被套了缰绳的马。

韩愈的《山石》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韩愈巧妙的将铺采摛文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而且叙事也是酣畅淋漓,读来尽心尽请。无论是写物,写事,写人还是借景抒情,都被韩愈以得当的手法表现出其中韵味。

韩愈原道

韩愈所在的唐朝中期,经过了安史之乱后变一蹶不振,不见了以往恢弘大气,一向避世的佛老学说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主体,而儒学思想却是日渐衰微。韩愈有感于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写出了《原道》一文,通过强劲有力的辩证和言辞来维护儒学的地位。

《原道》节选

《原道》节选

《原道》的开篇,韩愈给出了自己对于仁义道德的看法。韩愈认为坚持“仁”就是“义”,坚持仁义就是“道”。但是老子却是轻视这些,韩愈认为老子并非诋毁仁义,而是他过于狭隘,以至于有了井底之蛙的观念。因此韩愈大胆地批评了道家舍去仁义空谈道德的虚伪观念。但是韩愈还是为儒学的式微深感忧虑,倘若社会一如既往的轻视仁义,那么纲常将会混乱。

《原道》最为重要的是韩愈总结出了一种“道统”的思想体系。韩愈认为,儒家的道,是由先贤圣人传授给黎民,让百姓们得以生存繁衍。而圣人手上的“道统”有借着传承给了下一位圣人。就这样,“道统”经三皇五帝传到孔子,再由孔子传给了孟子。但是孟子之后却没有了人来传承,因为汉朝盛行了黄老学说,西晋之后到隋朝又是佛学的风行。这中“道统”思想为后世宋儒们所重视,认为正统的王朝就是传承“道统”,王朝才是名正言顺的。

1/212下一页


标签: 韩愈  作品欣赏  文学家  简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